在探美之旅中落实语文要素学习

2023-02-10 07:55梁菁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黎明树林课文

梁菁

《父亲、树林和鸟》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作者把春天里黎明时分滹沱河畔树林里静谧美丽的画面写得充满神奇感,把父亲观察树林、感受鸟儿生活的话语写得充满诗意。这些正是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有鉴于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探美之旅中落实语文要素学习。

一、探索大自然的静谧美

从课文的题目看,父亲、树林和鸟应该是文章中的三个表达对象,树林和鸟属于大自然,而父亲则是感受自然的主体。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文章的内容能够带给读者更真切的感觉。文中的“我”还是一个不更事的少年,对父亲的言行还理解不到位,正是这种错位感,带给读者随着作者一探究竟的欲望。

课文开始就是一个总起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读了这样的句子,学生脑海里自然会产生疑问,或者进入了预测状态:父亲喜欢什么样的树林和鸟?父亲喜欢树林和鸟有什么特别的表现?父亲喜欢的这两种对象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能够带领学生进入探美之旅的第一程——发现大自然的静谧美。具体地说,就是从课文中读出父亲喜欢的树林和鸟的不一般之处,学生可以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聞”“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还有鸟味……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等。这些句子,如果在平常人眼中,描写树林的“幽深的雾蒙蒙的”“叶子动”等,描写鸟的“鸟味”“抖动羽翎”“张开喙”等,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自然也算不上什么美景;但通过父亲的目光去捕捉,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妙,因而在父亲看来是值得带“我”来感受的;如果不是父亲的独特行为和解释,“我”也会如平常人一样感受不到其中的独特美。那“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本来是难以看清其中有什么的,但父亲是“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一下子就引起了“我”好奇和关注:父亲在看不清的方向上“望”什么,为什么还用鼻子闻。而在父亲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后,“我”终于感受到了树林的静谧美所在:没有人打扰的树林里,鸟儿自由地休憩一夜醒来后,抖动羽翎,张开嘴,开启新的美好的一天;这一切父亲都看在眼里,喜欢在心中。

二、探索观察者的意趣美

父亲能够在平常人感觉不到美的树林里和鸟身上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不是父亲有超越常人的特异功能,而是源自父亲以一颗热爱之心持之以恒地观察,是在不断观察中不断有发现,才逐渐感觉到了与众不同的意趣之美。作者是如何在课文中表现父亲的观察的呢?

首先是直接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等。这些句子体现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观察与众不同之处:一是静心观察,“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就是最直接的表达;二是长时间观察,不是看一眼就算完事,而是“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三是细致观察,“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父亲观察到的是在一片树林里没有风的时候叶子在动;四是调动多感官观察,不仅是用眼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还用心感受。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观察,父亲才能从树林里和鸟身上获得愉悦身心的乐趣和意境。

其次是间接描写。这主要是通过“我”与父亲的比较看出来的。在课文中,父亲说“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说“还有鸟味”,可“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等。在这些比较中,父亲已经给出了观察结果,“我”却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足见父亲的观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只是这种观察力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更不是一次两次就有的结果,而是因为对树林和鸟的热爱,越看越能看出树林里鸟儿生命的美妙,所以能够培养像猎人一样的观察力。

三、探索父子间的亲情美

从课文的插图看,画面中一个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大人在树林里一只手指着树枝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仰着头在看着什么。这是一幅多么有感染力的亲子活动图啊!父亲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与自己一起感受树林里、鸟身上那种难以言说的意趣,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在心中播下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种子。父亲以这样独特的方式爱儿子,体现的亲子之情是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

这种亲情美隐含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如“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在这个句子中,表达时间的词语“春天的黎明”和表达动作的词语“带着”,蕴含着不同一般的亲情:“春天的黎明”如古诗所说的“春眠不觉晓”,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都贪睡,父亲不是一般意义上让孩子睡好长身体,而是抓住机会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眼光明显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带着”说明父亲充分考虑到“我”的年龄还不足以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美,需要大人指点、引导,同时这种“带着”能够把“我”带到关键之处让“我”去感受,避免“我”在大自然中白走一趟,说明父亲是多么用心安排了这样的活动。

四、探索文本中的情感美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回到对文本情感美的探索上来,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发。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课文题目,发现“父亲”处在第一位。作者在本文中仅仅写到父亲带“我”到树林里感受鸟的事情,学生难以全面了解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对此,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活动,让学生浏览一组作者写父亲的文章——《心灵的呼唤》《月夜和风筝》《海琴》《少年与萤火虫》,让学生从中读出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父亲,作者的父亲写诗时从来没有想到发表,但作者通过父亲的行为获得了灵感,创作的大量诗歌与散文中体现出父亲智慧的结晶。这种情感美在《父亲、树林和鸟》中有着清楚的表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领略文本中的父子间的情感美。父亲带“我”在树林里转悠,指点“我”懂得鸟儿的生活情趣:抖净露水和湿气、张开喙深呼吸和歌唱;“我”用心感受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欢、热爱,懂得父亲在树林里的快乐,为父亲有像猎人一般对树林和鸟的观察力但又不是猎人而自豪。父子心灵上的互动正是人间真情的写照。

总之,在《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在学习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体会美、欣赏美,在探美之旅中落实语文要素学习。

猜你喜欢
黎明树林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黎明之光
黎明之子
背课文的小偷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美若黎明
雨后的树林
黎明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