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三关注”

2023-02-10 21:15张秀杰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祖父桂花故乡

张秀杰

阅读是学生用时最多的学习内容,也是链接识字写字、表达等学习内容的枢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探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关注质疑能力培养

质疑能力是学生在阅读中依据自己的知识对文本发出疑问、追问、异议等,在培养质疑能力的多种途径中,让学生在预习中进行质疑更有效果。毕竟预习通常是学生自主学习,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有的经过反复思考也得不到结果,就成了可以提出来的问题,成为阅读学习需要关注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梳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将其列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讨论,看看谁提出的问题对学习课文的帮助比较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重视寻找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质疑,达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目的。

如教学《燕子》,课文通过多个精美画面的描绘来表达对燕子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需要进行分类处理:涉及字词意思理解方面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对学生提出的不适合在课内解决的问题,如:春天里的花颜色有多种,如绿梅,课文为什么只写“紅的白的黄的花”?作者要表达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要写 “飞倦了的几对”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索,找到答案;对那些适合作为本课学习的问题,如燕子那么美,美的东西通常都被看成艺术品,课文为什么说是“凑成”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预习中的这一问题,在阅读文本想象画面中去探究“凑成”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凑成”的。

二、关注探究能力培养

自主合作探究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学生自主阅读产生问题后,对那些适合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并作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探究能力。

如教学《桂花雨》,作者通过回忆童年在故乡摇桂花的欢乐情景,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课文中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样的说法就带来了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只是“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而杭州的那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节那才是香飘十里”,那母亲的这样说法中是不是带有偏见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文本阅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杭州那处小山上的桂花香是由于树多,形成的“香飘十里”是自然的香味浓郁,而且只要桂花的花期一过,花香就自然消失了;故乡的桂花从数量上比,明显少于杭州那处小山上的桂花,香味只能让“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浸在花香里了”,从花香延伸的范围看原本是比不过的,但故乡的桂花香气里包含着浓郁的乡情,这是别处的桂花都没有的独特香味,而且乡亲们喜欢把桂花融入多种食品中,能够使桂花的香味长久保留在故乡,这就是故乡的桂花在母亲心目中更香的根本原因。经过这样的探究,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在写自己童年摇桂花的欢乐中,写母亲对故乡桂花的独特感受,目的是表达自己与母亲都对故乡的桂花保留着独特的记忆,这就是海外游子最浓郁的乡愁。

三、关注鉴赏能力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在多个环节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如教学《祖父的园子》,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儿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玩乐的一系列情景,体现慈祥的祖父对“我”的包容和爱护,表达了对祖父园子的深深喜爱和对祖父的深切怀念。这样饱含真情的文章适合学生品读、鉴赏,教师可以选择代表性的语段,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的……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引导学生抓住语段中值得揣摩的句式,品读“我”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比向往,字里行间还饱含着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这就是该语段在表达上值得学生欣赏的妙处所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注点还有不少,如感悟能力、思辨能力等,都值得教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祖父桂花故乡
故乡的牵挂
祖父瓷
做桂花糕
月之故乡
桂花蒸
打桂花
祖父的一封信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