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需要“融”思维

2023-03-21 16:26徐相瑞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进校园双减戏曲

徐相瑞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落实“双减”,表面看,是“减”与“增”的博弈;实际上,是要撬动素养本位下育人体系的重新建构,变“苦学”为“乐学”,变“成才”为“成人”,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让学生的成长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其前提是要具有“融”的思维,以融促减,提质增效。

一、融学科间重复交叉、相近关联的内容

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首先要开齐开足课程。但是,现实问题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不同版本的学科课程中不乏重复、交叉的内容。例如,语文统编教材五上第四单元主题是“勿忘国耻”,《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五上第二单元也是类似主题“不屈的中国人”;语文统编教材六下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是《难忘的小学生活》,六下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是《再见,我的小学生活》;在数学课与综合实践课中,也都有相同的“体积的测量”。这些重复交叉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鉴于此,我校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社会化与人性化发展相融合的原则,从落实国家课程和遵循孩子们的心理逻辑出发,每学期初,都要求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跨学科教材研读,将学科之间重复交叉、相近关联内容进行重组、优化、融合,以课堂教学或“主题+模块”的形式予以实施。

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曲《小小足球赛》,体育课中有足球技能训练。有研究证明,在音乐中进行体育运动,能增加听觉与动觉互动的频率,使学生的节奏感和运动感同时得到提升。于是,音乐老师王民民和体育老师王伟健就上了一节“音+体”融合课。这节课有这样两个融合点:“寻音传球”游戏环节,体育老师讲授传球和接球技术,音乐老师引导学生感知乐句,并引导学生按音乐的乐句传球、接球;最后的足球赛环节,体育老师组织学生踢足球,音乐老师带领啦啦队唱歌。这样,音体互融互促,多目标在教学活动互相交织,同行共进,效果良好。

再如,五上习作单元的要求是介绍一种事物,《风向袋的制作》这篇课文是以习作例文的形式出现的,目的非常单一,就是为学生习作提供范式,发挥“例子”作用的。传统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然后把这种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去年,我校五年级组在集体教研的时候,发现这篇例文和科学课中的制作有融合点,再加上当时学校刚刚安排过准备让学生参加省、市、校三级科技制作大赛。于是,就决定融合科学学科,在两周后,在濮阳市实验小学五年级“融创”小制作博览会上,同学们不仅要演示自己的小制作,还要向别人介绍清楚,效果非常好。

“主题+模块”即统整相关学科内容确定单元主题,每个主题又细化出不同模块,模块与主题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如二年级美术教材的第16课是《风来了》,语文教材第24课是《风娃娃》,科学课里也有“风力等级儿歌”这一内容。于是,一个以“探索风的奥秘”为主题的“语+美+科”模块教学就产生了,由这一主题又细化出了“了解风”“感受风”“找风”“画风”“做风车”等模块,通过这样一个“主题+模块”的形式,让学生认识风、了解风,引导孩子亲近自然,保护环境。

二、融入校园活动与学科教学内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纷纷组织开展“专题教育进校园”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涉及安全、文化、科技、医药、人防、法治……几乎教育以外的其他部门都开展了针对学生的“进校园”活动。门类过多的活动势必加重学校的总体负担,导致学校疲于应付,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但成效甚微,育人效果不佳。

其实,国家课程本身就含有这些教育元素,比如“安全教育进校园”,单单《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有《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我们的公共生活》《信息万花筒》《同伴与交往》《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等章节,而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教材中也都有渗透。至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党史学习教育等内容,教材中更是比比皆是。如果各自为政,不相为谋,势必会造成学生兴趣低、资源浪费多、教育效果差、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呈现碎片化、重叠化状态。

基于此,学校以积极的心态、智慧的头脑去看待、审视、开展各类专题教育进校园活动。从学校层面来讲,要站在整体育人的角度,以大课程思维做顶层设计,一方面将“进校园”活动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让其成为学科教学的拓展延伸,一方面将“进校园”活动与常规活动融合起来,成为学校工作常态。无论哪种方式,都要组织相关人员按照课程建构理念,形成基于融合、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方案,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组织实施,以课程形态呈现。这样,不仅能避免活动的碎片化、无序化,减轻老师、学生工作学习的负担,也让学科教学、常规工作、进校园活动相互促进,确保减负增效。

我们学校做了大胆的尝试。学生发展研究中心把各类“进校园”活动融入学校大德育体系构建中,利用升国旗仪式、诚信评价课、入队课程、离校课程等平台和载体,把“进校园”活动中蕴含的各种育人元素,有计划地予以分布推进。另外,还把文明校园创建中的“我们的节日”活动与学科拓展活动有机融合,设置节日课程,由不同年级予以落实。再如,学校形象策划研究中心将本部门负责的安全管理、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害“护苗行动”、疫情防控、近视防控、“无烟学校”创建、健康教育等工作,以“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关联点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策划活动时既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又兼顾上级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要求,做到了站位高、立意远、不忙乱、求实效。

再以戏曲进校园活动为例。戏曲在基础教育阶段属于非学科类音乐,但是,在每册音乐教材中,都有戏曲教学的内容,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看大戏》……从欣赏到唱歌课型,从戏曲种类到名家名段的选择,其编排设计非常符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这些戏曲教材生动有趣,学生易学好唱,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深挖这些戏曲教材内容,让戏曲教学的普及和兴趣的培养有“本”可依。我校从家乡戏豫剧入手,采取邀请市豫剧团专业教师亲自为学生示范、授课,音乐教师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发音吐字、行腔、身段等演唱技巧的训练。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用河南方言读歌词,用科学的声乐演唱方法来发声,再由专业老师进行戏曲唱腔和字头、字根的训练,保证了戏曲韵味的纯正。通过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学生们刻苦练习,将豫剧曲目《花木兰》《抬花轿》《朝阳沟》等家乡戏曲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们坚持“学了知识和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的素养导向,强化“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紧密联系”的学科实践,推进“学科内知识整合、学科间有机融合”的综合学习,落实“适合每个人”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在综合学习方面,国家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花10%的时间来开发跨学科主题,在教材层面都必须保证设计10%的跨学科内容。由此可见,“融”也是教学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基于此,在“双减”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具有融的思维和胸襟,这是落实“双减”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举措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螺旋上升的、循环挺进的教育生态场域。

猜你喜欢
进校园双减戏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