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幼小衔接”培养探究

2023-03-21 16:26福建省厦门市特殊教育康复研究中心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规则幼儿园

陈 军 (福建省厦门市特殊教育康复研究中心)

随着《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实施,家长、学校和社会对特殊的认识以及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度不断变化,特殊儿童家长会越来越坚持优先采取进入普通教育学校就读的方式,坚持选择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平等、公平,通过创造最少限制的环境,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影响特殊儿童终身发展的基本能力,教师要把自理能力纳入一日活动,对幼儿适应小学生活至关重要。在幼儿园里面儿童有老师和保育人员整天都跟着,过着被照顾、被养护的集体生活,吃饭、穿衣、上厕所,老师都会及时给予帮助。很多小学不支持家长陪读,在学校里,儿童要自己照顾自己。不仅要自己独立学习,生活上还要自我管理,还要自己擦桌子、做值日生等。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家长和老师应让儿童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衣、吃饭、擦桌子、扫地和整理玩具等等。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能将用过的物品及时归位,保持整洁;能独立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能比较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可以有效缓解课间10分钟、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要在规定时间内到校、离校等作息时间的不适应。帮助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完成。引导他们,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儿童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入小学前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儿童进入小学后更好地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对儿童入学后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殊儿童需要通过大量和不断的重复来学习技能,所以不论采取何种干预方法,都应该把重复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即使是那些我们通常认为是非常简单的技能,仍需要不断地重复训练。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要特别注意培养有利于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带好要用的物品、按课程表在上课前准备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遵守纪律、遵守作息时间这些习惯的养成会使儿童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休息。学习用品,外观不要太多装饰物,以简洁实用为宜,以免上课时做小动作,分散儿童的注意力。一般是卷笔器一个、抹布一块、可封口的小塑料袋一个、有盖的塑料水杯(瓶)一个、小毛巾、手帕,不用餐巾纸等,课本要将自己的班级与姓名写在书的扉页上。

提高儿童学习的参与程度和主动性非常关键。上课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上课铃一响即坐好,静等教师来……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还有助于培养他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体验学习的快乐。如何吸引儿童跟老师建立关系,让他们完成训练任务,并提高学习技能,尤其是在他们只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候?老师可以经常使用有意义的强化来鼓励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动机。又如,养成合作和分享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儿童更有效地参与一切教学活动,在和老师、同学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学得更加主动、活泼,既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融洽和老师、同学的感情。

三、帮助儿童确立时间、规则意识

儿童从幼儿园来到小学,作息时间发生了变化,每一节课的时间比幼儿园时长了不少,有的儿童坐不住,总是东扭西晃,更多的儿童表现为:手里总有东西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他们都会玩得津津有味。这其实就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难以集中注意力。

儿童要入小学了,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用餐、学习、休息都安排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课间10分钟,要收拾好上节课所用物品,按课表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要上厕所,要喝水,应该没有什么玩儿的时间。所以,教师要训练儿童以适应快节奏的小学生活。

和幼儿园相比,小学需要遵守的规则更多。我们经常会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发现有上课坐不住的儿童,抛开障碍的原因,很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儿童是因为学前阶段没有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不少家长总有一种自责的心理,不忍心严格进行管理,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给孩子明确规则,忽视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有的孩子不听老师指令,老师要求看黑板,他在翻书;老师要求朗读课文,他们在扔书、摇桌子,这些都说明儿童还没有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

儿童进入小学,面对大量出现的新规则,如进老师办公室要喊报告、上课不能搞小动作、不能随便走动等。理解并服从规则才能保障秩序,才能更好的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比如跟随朗读与翻书、跟随课堂练习、排队做操等等。因此,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不仅是为了解决入小学的难题,更是为了儿童今后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往关系

特殊儿童受其障碍的影响,沟通与交往能力存在一些障碍。特别是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是其核心障碍之一。如果儿童遇到困难不主动提出来,表达不清楚,老师和同伴就无所适从,所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想法,是儿童沟通与交往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学习相应的社交规则,指导幼儿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

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与同龄的伙伴交往时形成的。一个常常和同龄的伙伴玩耍的儿童,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相处。由于孩子障碍的原因,一些家长不喜欢带儿童外出,上小学之前除了上幼儿园和到机构个训外就是回家自己玩。这样在缺乏同伴和集体活动中长大的儿童,情绪问题难以避免。如果经常在学校出现情绪问题,会影响整个班级,老师和其他同学难以接受,比如容易与其他儿童发生冲突,一言不合就动手;容易跑出教室,躲在校园一角。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对儿童来说,比学业暂时落后更让他们难受。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不是选择学校或者机构的问题,而是选择适宜发展的目标和定位。进入普通小学,老师要会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和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面对特殊儿童,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的环境,老师也要放慢教学进度、减少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等。家长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密切家校联系,互通信息,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会让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之路更加平坦。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规则幼儿园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