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3-04-06 07:11张冉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亲和力要素主体

张冉冉

(浙江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因此,要着力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但亲和力的提升绝非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进行审视。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与教育对象之间产生的相互吸引和认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体验,是多要素相互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驱动力量。从其构成要素来看,包含教育主体亲和力、教育介体亲和力、教育环体亲和力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教育手段重灌输轻引导、教育内容生硬缺少温度、行为内化外显落实欠佳。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后,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能够真正建立情感的共鸣和交流,彼此交流更顺畅,使话语在输出质量上更具效果。因而,要着力提升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如春风拂面,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接受。另外,当下高校教育对象以“00后”学生为主体,他们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教育亲和力要求更高,当教育呈现沉闷无趣时,往往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功能发挥都会大打折扣。

(二)有利于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属性,其根本任务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教育对象对国家倡导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等的认同和践行。具体来说,便是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地位,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而这些教育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当亲和力不断增强时,这些看似原本枯燥的政治语言便可能被赋予生动有趣的语言,以及由教育环境、教育主体延展带来的张力,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会增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特征

(一)渗透性

渗透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显性隐性相结合的。其不仅体现课堂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直观心理冲击,以及所带来的愉悦、接受与悦纳感,还体现为润物无声的隐性渗透。通过高校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划,如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及示范作用,增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活动的情感渲染效果,合理借助校园自媒体等,让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不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力量,对其思维和行为不断产生影响。

(二)动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形成具有阶段性与时间性,当教育对象的眼、耳、手等感官与思想政治教育任一构成要素发生交集时,其内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便被触发,不断进行思想、行为的交流碰撞,随着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态势好坏取决于各教育要素带给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既可能由于某一次课程中教师的风趣讲授而态势变好,也有可能在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浸润中慢慢提升,当然也可能由于某场缺乏吸引力的文化活动而态势转下。亲和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运动的,是一个持续、恒久的过程,呈现会或高或低,但不会有割裂和中断。因此,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放在动态的过程中去考虑,始终保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在线状态。

(三)关联性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多方协调、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力量,是一个有机整体,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关联性。正如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中,教师通过丰富教学方法,不断强化价值观引领,指出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能吃苦、担大任的使命担当,课堂外学生感受到的是周围师生向上、奋进的校风和学风,自然会对课堂知识产生更深的认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反之,则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度。因此,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入手,着力提高每个环节每个要素的正面引导力和吸引力,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形成过程中的负面因素。

三、系统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理念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特征,在探究其提升路径时,以此为切入点,强化正面有利条件,弱化负面不利条件。系统思维作为一种科学思维范式,是对系列分散问题进行排列整合,并以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视角予以分析的思维方法,对指导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其既与现在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相契合,也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成和呈现特征视角,提升亲和力提供了路径思考。

(一)强调协同联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构成内含教育主体子系统、教育环体子系统、教育介体子系统、教育资源子系统多个要素。在教育主体亲和力系统中,高校的每一名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政管理后勤人员等,都可能成为主体中的一员,承担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在教育环体亲和力子系统中有校园软环境如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教风、学风,也会有硬环境如校园建筑、校园环境布置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亲和力子系统中有校内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等;教育介体亲和力包含课堂教学方式、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媒体时代还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渠道等。这些不同的要素相互交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系统这张大网。

(二)强调结构优化

系统思维的结构性强调从系统的结构认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从中寻找系统的最优结构,获得最佳系统功能。部分要素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系统结构的优化得到弥补,避免影响系统的功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过程要注重要素之间的构成,优化要素组合结构,实现效能最大化。

1.注意不同要素所处地位。在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处理好主阵地、主渠道、责任田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辅导员、班主任等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开展活动、加强思想引领,实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与思想政治课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发挥主渠道作用;各教育主体互相配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既不能颠倒主次,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注意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构成方式。结合不同要素的不同特点,因时因地动态调整要素之间的结构及相应的支持体系,如人力、物力、财力等硬件支持,以及政策、规定、文化、思想等软件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协同和联动。例如,同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或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环境开展教学,其产生的亲和力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当下提出翻转课堂、宿舍课堂、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缘由。片面追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联动或始终保持同样的要素构成,同样是导致亲和力提升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强调过程控制

1.保持教育实践连贯性。自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亲和力便开始进入循环。同时,这个循环还与大学生入学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有关。因此,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次校园文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终止,相反,这些都是在过程中不断触发情感体验的开端。但现实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此类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断现象。因此,大思政工作格局下,高校中的每一个部门、教师、管理人员都可能成为教育主体的背景,要具有统一的安排与部署,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规划,保证过程的持续性、连贯性与一致性。

2.注重反馈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形成需要源源不断的输入与输出。输入是教育主体、教育环体通过教育介体不断向教育客体传递、浸润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体系。输出则是教育客体的思想道德行为外化情况。要注重输入和输出过程的反馈与评价,输入与输出不匹配或不适应,都不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输入输出循环体系。亲和力提升的一个体现便是输入输出比的提高,增强学生对教育的认同感,学生自然就会更容易接受所传递的思想,并通过不同的场合、活动、行为实现外化并形成习惯。

四、系统思维下亲和力提升路径

(一)构建层次分明的网格化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

从横向空间结构看,应形成课堂—校园—社会—家庭为一体的一级结构体系。各空间主体在相应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大思政联动,保证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连贯性。课堂二级结构体系依据不同标准可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其他学科课堂,以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课堂三级结构体系则可进一步将每个课堂细化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校园二级结构体系依据同样的逻辑划分,可形成行政—教学—宿舍—室外场所,校园软件环境—校园硬件环境。校园三级结构体系可依据每个要素功能细分,如行政可再划分为管理—服务—组织等。社会与家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延展与辅助作用,则可分别形成社会政策支持—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文化浸润二级体系,以及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校联系二级体系,并进一步细分。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2],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以丰富的资源、生动的教育形式、全面的教育浸润,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中。

从纵向时间结构看,依据从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及研究生的不同年级群体特点和需求,形成针对性结构体系。大一年级学生注重大学生活适应、人生规划,大二年级注重专业发展,大三年级注重未来道路抉择,大四年级注重就业,研究生群体注重科研。根据主体需求,从相应的教育主体、介体及环体特点,搭建结构体系,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满足学生主体需求、实现主体发展、解决主体问题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横向与纵向结构交叉组合,形成既符合学生特点,又结构合理、功能划分明确的网格化教育体系,不断激发各教育主体的育人潜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二)构建个体与整体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在网格化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基础上,从亲和力构成要素入手,构建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1)形成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在内的专任教师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设计富有思政元素特色的具体衡量指标。(2)形成课程评价体系。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依托,从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载体等入手,根据不同课堂的功效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实现课内外资源的整合,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3)形成管理服务育人评价体系。高校各职能部门及管理、服务人员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参与者,应同样对其育人过程实施、育人效果体现、育人社会影响等进行评价指标设计。

(三)构建向上有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双循环体系

循环具有信息资源流通畅通,过程连续、系统、规律的特点。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双循环体系而言,既包括空间上的内外,也包含结构上的内外。空间内外循环指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良性互动与流通,结构内外循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与其他学科、管理、服务教育实践过程的循环。

当建立此循环体系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便会呈现一种延展性,不再局限于课内教学,不再囿于校内空间,教育过程便会不断迸发活力,亲和力自然得到提升。例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循环联动,不同的教育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其他专业课教师,共同为了某一目标,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不同角度分别设计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感受和参与教育过程,增强教育体验感。另外,在教育思想政治、管理思想政治、社会思想政治的良性循环中,高校教育者、管理者及社会分别扮演教育主体角色,充分利用资源,优化教育环境,促使教育对象始终处于受教育状态,实现潜移默化、不断浸润,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也会呈现持久性、连续性、浸润性。

猜你喜欢
亲和力要素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