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与创新:“五育并举”育人路径的实践探索

2023-04-15 09:56王梅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课程体系

王梅 _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结合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路,紧扣“双减”政策,遵循“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德育养心性、智育增学识、体育强体魄、美育蕴涵养、劳动育品质”的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五育并举”实践育人体系,依托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教学提质等路径,探索优化学校“五育”新局面。

1.课程优化:以活力课程3.0支撑“五育”实践

新课程方案提出,要强化课程的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在此要求下,我们将学校“活力”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在1.0版本和2.0版本的基础上,形成3.0版本的“活力”课程,构建“三类五维”课程体系,以“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发展类课程”纵向结构的螺旋上升,助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再向“素养”的提升;以“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生活”五大领域横向划分,各学科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化育人实践。

从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来看,各学科设计进阶课程,以促进学生成长。以数学学科的“数学+”课程体系为例,该学科在基础类课程中落实国家课程;在拓展类课程中,各年级科学、系统设计“数学+”主题课程(如一年级的“你好,数学”、二年级的“数学真好玩”、三年级的“数学探秘”、四年级的“共享问题空间”、五年级的“万物有数学”及六年级的“数学创客”等),链接学科与生活中的优质学习资源,依托数学实践活动,在主题式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实现学生的渐进式成长;在发展类课程中开展小课题研究、综合体验式学习等,如以“问题引领学习”作为小课题研究切入点,通过“形成合作研究小组—聚焦问题驱动流程—完成实践探究环节—进行反思提升总结—交流分享创新成果”五个关键步骤,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从课程体系的横向领域来看,各学科积极开发子课程体系,以发挥学科特色。例如,以“六维聚能”的德育课程为先,语文的“语蕴”课程、数学的“数学+”课程、英语的“E”课程、体育的“1+3+C”课程、艺术的“华·美”课程、劳动的“3+X”课程等。新课程方案中提到,要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各学科通过本领域的课程扎实开展教学,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同时,也注重以“五育融合”为途径实施项目式学习,打通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以传统节日课程中秋节“我心中那一轮明月”为例,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语文课的诗词经典中寻找中秋的月亮,诵读古人笔下的中秋;在音乐课上唱响中秋的祝福;在古今对比中感受科技变化中的中秋;在劳动课程中制作月饼,感受中秋的美好;在德育课程中,将中秋节制作的学习成果送给身边的人,在实践中献出爱心,让中秋承载的家国情厚植于心中。

2.教师培养:以教师发展助力“五育”落地

教师是育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力量。自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成了一支思想先进、业务突出、素质综合的育人“铁军”。

新课标颁布以来,对教师的教学和育人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培训工作体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进而改进教学。学校以“四力”教师文化为引领,以“文化浸润—发展支持—提升素养”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路径,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针对青年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确定分级培养体系,从不同方面着力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能力。

例如,学校以“课堂中的行走与行走中的课堂”为策略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科研种子教师”培训工程,助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组织“铸将工程”培训,提升中层干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十四五”期间,学校还将继续锚定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实施“4+N”校本研修体系,以“创先课程”“领先课程”“向先课程”“争先课程”为依托,支持教师多元发展,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实现教师育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3.课堂提质:以高效课堂赋能“五育”落实

课堂是落实“五育并举”的主阵地,随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科特色。着力打造“三实三活”的高效课堂,以“扎实”“务实”与“真实”的教与学活动,收获“灵活”“鲜活”“乐活”的“活力课堂”,打造“实与活”交融共生的教学新形态。

同时,为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优化课业辅导,学校推行“学练辅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作业练习和课业辅导以一条知识主线融会贯通,将课上、课下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教学提质增效,作业减量不减质,助力“五育并举”的落实。

新课标提出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新理念。为迅速且深入学习前沿理念,学校以“理论培训+课堂实践”的形式引领教师更新观念,指导教师在课堂中优化教学。例如,体育学科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在体育课程体系的引领下,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武术、足球、体育舞蹈、啦啦操、篮球等特色教学,打造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样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同时,将体育教学和大课间、运动会、体育节及各种体育赛事等串联起来,构建“多元评价—促进学练—反馈教学”的正向循环,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入落实。

学校将继续聚焦于构建优质教育生态,凝聚发展力量,着眼于由“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的进一步创新和改变,努力培养有志向、会求知、能作为的活力少年。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课程体系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