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话题”点燃教师智慧之光

2023-04-15 09:56芦咏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爱国道德育人

芦咏莉 _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质量的教育实施。其中,教育体系的“施工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尤为关键。数字时代的到来,能解决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优质教育内容的共享等需求,但难以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因人际互动而产生的生动鲜活的课堂生成与即时反馈,难以达到教育实践的最高境界——因材施教式的心灵碰撞。

面对育人的难题与怪相,提升教师育人智慧刻不容缓。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先从道德认知开始。道德认知的教育和学生年龄大小无关。“育人”真的离不开且必须“讲道理”,至于讲哪些道理、怎么讲,如何避免假大空,这就是育人的精髓了。育人先育知,后辅以行,知行合一,育人之根本也。另外,对话或者讨论,是有效促进道德认知发展的教育方式。在对话或者讨论中,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对概念的认识,这个就是“前概念”,然后通过不断地交流与讨论,再一步步澄清、修正、补充、完善,最终达成对概念的科学认识,建立“科学概念”。此外,对话和讨论的过程中,各方还常常会结合生活现象、社会现象举例子,于是,最终因辨析而明晰起来的抽象概念,则会因为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而活化起来,成为了“活的概念”,累加起来,就组成了活的道德认知系统;而讨论与累加的过程,恰恰就是活的德育,是基础教育之育人方式的最高追求。因此,近年来,学校通过“一月一话题”的讨论,在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助学生建立终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统”之前,先通过教师的研究提升教师立德树人的信念与智慧。

一月一话题,话题包罗万象。所有的话题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眼中的世界。有活泼一点的,如手机到底带给我什么,漫威动漫可以出现在中国吗;有严肃一些的,如关于富强、自由、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有关于大气、博爱、智慧、致行等学校育人目标系列;也有教育类话题,如感恩、友谊、阅读、运动等;还有社会怪象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话题由学生而发、由教师提炼,邀家长和成人参与。

我们常说“小学重在习惯培养”,而良好行为习惯背后的“理”之思考、分享与教育是什么?教师的认知有多深、多远,就能带领学生走多远,提升学生道德认知部分的教育要更加用心,不仅是时间比重的加大,选题、形式、过程都需要更具有艺术、更具有智慧。有效的学习不仅要使教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每个寒暑假都是教师研修的最好时机,教师团队就新学期即将开展的四个月话题先行研讨和梳理。如讨论“爱国”话题时,教师们会思考:爱国是什么?爱共产党就是爱国吗?于是,“国家”的概念进入教师的视野。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国家”有四因素论,有三因素论;“国家”包括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于是,教师畅谈南沙群岛、外交的价值、必须捍卫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联想到《觉醒年代》中李大钊、陈独秀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而奋斗”的爱国情怀……从政治到故事,最终要落地于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爱国旗、国歌,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写好每个汉字的价值,出国读书的目的……研讨中,教师体会从例证中学、从现象中学。

有了道德的认知,教师们还进行“类比思维”,构建模拟情境,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统”。例如,随着“自由”话题的讨论益发深入,大家的自我拷问已不止步于“自由与规则”“自由与他人”,“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生命”的关系也摆到每一个人面前,不同情境面前的“自由”真实、鲜活而富有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成长,应具有可持续性,适用于终身发展之需。在育人实践中,如果能突破一事一议,能基于但超越当下的、具体的教育事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使其终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统”。在不断研究中,我们对“一月一话题”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思考与梳理。

“一月一话题”,话题讨论有结构、有层次。大致分为四部分:一是从例证、从现象看涵义,即结合身边的现象与观察到的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讨论话题的涵义是什么;二是对标历史、对标榜样读内涵,即通过寻找身边的榜样、历史中的典范,再次解读话题的内涵;三是思辨“情境”论表现,即在不同情境下,结合话题内涵讨论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进入到“做”的层面;四是反思自己定目标,即结合所学所悟对照自己的平时表现,制定个人行为契约或者班级公约,实现自治。

“一月一话题”,话题讨论绝不会一蹴而就。一个话题的讨论大约会历时一个月的时间,有时还会更长,这取决于讨论的深度与广度。通常,第一周讨论是从现象、例证出发,提炼出一组话题“问题串”,引发全班深思;第二周讨论是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家长,在亲子互动中促进深入思考;第三周讨论是再次回到课堂,在同伴分享中,结合情境思辨,明晰话题内涵;第四周讨论是学生与自我对话,形成行为契约或者班级公约。

“一月一话题”,其育人成果不仅包括促进学生发展的个人行为契约、班级公约,还包括这一学习过程中整理而成的话题文献资料、话题书籍摘抄、话题辩论实录、话题童言妙语、话题学生反思等,也包括学生未来的成长变化。这些成果可以出版,也可以转化成为专题活动,通过舞台、红领巾电视台等媒介与更多的学生、家长分享,在更大的范围内引发关注与思考,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又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所以,“一月一话题”妙在深度思考、引导行为之外,通过小手拉大手,还将复杂多样的家庭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将以史为鉴、向英雄与楷模看齐等立德树人要求整合在一起,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教育举措。

教师在“一月一话题”的研究与探索中,慢慢领悟育人之精髓,即构建终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统”+“道德行为系统”。在构建两大系统的过程中,教育中的种种难题似乎多了一些解决的路径和视角,教师的内心也多了些许从容与自信,因材施教式的心灵碰撞更在悄然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猜你喜欢
爱国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