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2023-05-29 03:07杜雅
公关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高校

杜雅

摘要:我国正处于转型与优化的关键时期,此阶段高校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既能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束缚,又能提升我国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为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奠定良好基础。文章会了解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特征,遵循引导性、差异性、主体性原则,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从明确学习者主体地位,增强教育管理系统性、构建人性化关怀机制,完善激励性评价体系、持续性转变管理理念,创新人本化管理模式三方面入手,构建特色化教育管理模式,以期实现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升级。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难度持续性增大,当前高校在尊重学生、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的基础上也需创新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办法,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增强,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蓄力量。但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习惯利用刚性管理模式展开管理,这导致教育管理成效不高,如何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优化已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心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具备服务性和拓展性特征。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将贯穿教学全过程,旨在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因此其本身具备服务性特征。但传统教育管理工作更注重制度落实,期望推动教育工作规范化发展,这导致其服务性功能受限,不利于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和优化。将人本化理念融入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既能凸显其服务性特征,也能深化对学习者的服务,构建优质服务效果,助推学习者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具备大的服务观,会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断拓展其功能和价值,强化对多元资源的有效整合。感受新时代教育管理工作的拓展性特征,不难发现教育管理模式也在逐渐拓展和优化,教育管理者应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才能在和谐教育氛围基础上,发挥教育管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1.引导性原则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过程中应遵循引导性原则,加强对学习者的循循善诱。虽然新时代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会逐渐推动柔性化管理模式发展,但教育管理工作并不是自由化的,需要加强对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强化对学习者的科学化管理,才能在满足其求知欲望的基础上避免其受错误思想诱惑。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很容易受一时喜好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者可基于引导性原则实现思政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展开自我教育与管理。加强方向性引导,既能使学生加强就业规划,设计人生目标,也能端正学生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使其在知识探索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进而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1]遵循引导性原则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和优化,是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最好办法,既能使学生在自主决策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提升其辨别能力,助推其健康成长。

2.差异性原则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创新过程中会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由于不同学生个性特点不同,因此存在一定差异,尊重主体差异,展开分层式教育管理,可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和教育空间,也能基于差异强化对不同学习者的科学化关怀。[2]一方面,高校应将学习者作为独立个体看待,既要尊重其表达方式与思考方式,也要基于其行为方式展开教育管理,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亲和力,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成为照亮学生前行路的明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既是对学习者的尊重,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办法。高校需树立差异观借助差异化资源增强教育管理的适应性,既要满足学习者个性发展所需,也要基于学生发展需要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例如,高校可基于学生潜力加强能力挖掘,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及时了解其思想问题,助推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共同成长。

3.主体性原则

基于以人为本推动高校管理工作创新时需遵循主体性原则,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强化对大学生的科学培育。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感和好胜心,很容易对高校教育管理产生逆反心理。教育管理者既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打破传统控制型管理模式,也要基于学生成才需要对其进行差异性管理。遵循主体性原则,助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时融入以人为本理念,可根据学习者成才诉求,尊重其选择,也能帮助其个性化成长。遵循主体性原则的教育管理创新具备较强的选择性,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前行方向和发展道路,也能综合考虑社会和学生需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辨别能力,避免其受隐蔽性较强的功利主义所影响。为此,学校可鼓励学生参与教育管理,使学生成为教育管理主体,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束缚,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乐于接受指导和管理。[3]

1.明确学习者主体地位,增强教育管理系统性

依据以人为本理念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和优化过程中需提前明确学习者主体地位,才能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增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提升教育管理亲和力,持续为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服务。

首先,高校需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束缚,了解培養对象的个性特点,构建民主化管理体系,增强教育管理的人性化,使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其应有价值和作用,助推教育工作发展。学校作为育人阵地,其教育管理工作发展主要为推动教学发展。虽然我国发展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高校多采用刚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缺少对学生主体的重视与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者学习热情,不利于其端正学习态度。高校需基于教育发展情况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束缚,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认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并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一方面,高校可在转变教育观念基础上,基于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人才培养,强化对学习者的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可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了解社会发展诉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以此加强校企合作,为教育创新奠定良好基础,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4]

其次,高校可适当增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例如,高校可适当引导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教育管理,为学术研究工作保驾护航。而教學管理人员也要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强化对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的积极影响,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确保增强教育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例如,教育管理过程中需加强对师生意见与建议的重视,增强管理的民主性,确保发挥其作用和价值时强化对二者的科学化关怀。一方面,高校需积极转化教师管理工作。传统高校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中要求教育者无私奉献,过于强调教师义务,缺少对教师权利的保护,导致教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打破传统教师管理模式束缚,在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助推义务和权利相匹配,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也能提升教师管理工作的人性化。例如,高校可提升校务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既要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管理,也要在重大决策制定过程中提前征求教师意见,才能确保相关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落实。高校可借助互联网设置匿名留言信箱,鼓励教师畅所欲言,将个人看法传达给学校领导,以此助推高校不断发展。[5]另一方面,高校需转变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鼓励学习者参与教育管理,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在尊重其个人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管理方针。例如,学校可借助线上平台加强教学计划宣传,使学生提前了解教学计划,针对性制定学习策略。与此同时,高校可适当推行一课多师等制度,鼓励学习者自主选择教师,使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教学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高校教育管理既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转化和创新所需,也是高校教育管理迈向新征程的重要环节。

2.构建人性化关怀机制,完善激励性评价体系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和优化过程中,可构建人性化关怀机制,完善传统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为广大师生服务,才能调动教育工作者教育积极性,助力学习者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首先,高校需健全利益关怀机制,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有机融合。以教师管理工作为例,教师管理过程中学校多注重教师备课及课堂教学情况,虽然加强对多元方面的管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但不利于提升教学的自由性,也会限制教师个性,挫伤教师教学积极性。因此,高校必须推动教育管理制度创新,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保护,对其展开人性化关怀,提升管理的人性化和系统性,才能鼓励教师不断助推教学创新,并寻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而高校也需探寻一条符合教学发展需要的管理方式,打破传统应试教育评价局限,构建柔性化管理体系。例如,教师可从多维角度入手,强化对学习者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评价,既要为其提供适当发展空间,也要使其感受教育管理的人性化,才能增强其认同感,确保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学校可适当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鼓励管理人员借助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不断进行制度学习,也要明确其管理任务和管理要求。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管理人员培训水平,能增强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也能使其在了解先进管理技术的基础上打破时空限制,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不可否认,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构建人性化关怀机制,实现物质与精神一起关怀的有机融合使其全面参与学校发展,切实关心教师利益,为其化解生活困难,能使其为教育发展作出相应贡献。例如为增强教师荣誉感,学校可提升教师评价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畅通优秀人才晋升机制,以此在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后留住人才,争取快速提升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

其次,适当完善评价体系,借助激励性机制强化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科学化评价。一方面,学校应持续性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既要增强评价机制的激励性,也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性关怀。高校可基于教师的工作计划对其进行针对性评价,提前制定评价标准,并构建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体系,也要制定相关制度,确保增强教师评价的科学性,才能充分激发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使其增强荣誉感和获得感,为教育发展而努力。另一方面,高校需完善学习者评价体系,从多维角度入手加强对学习者的科学化评价,基于育人目标和育人标准收集与学生相关的动态化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明确教学问题,才能持续性优化教学工作。

3.持续性转变管理理念,创新人本化管理模式

高校推动教育管理工作优化和创新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对学习者的服务,助力教育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阶段性目标。

首先,高校需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学生为本,强化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切实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完成高校立德树人任务,才能在不同情况下保持正确的发展路线,确保党对高校的全方位领导。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明确学习者主体地位是教育发展所需,也是高校发展所需。因此,高校为助推大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在管理过程中强化对其潜能的挖掘,既要尊重其权利和人格,维护其权益,也要鼓励其主动履行义务,切实为学习者的利益着想,关心学习者所关心问题,了解学习者发展动态,才能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认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

其次,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应树立服务理念,要为教育发展而服务,也要为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服务,助推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蓄力。[6]高校服务力关乎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最大限度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可强化对学习者诉求的关注,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要实现管理工作的行政化和市场化发展。以人为本理念融入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为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服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高校应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生生活条件等方面展开针对性改革,为学习者提供延展性服务,提供人性化关怀,增强教育管理的全员性。例如,高校可持续优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通过线上教育平台鼓励学习者不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增强对学习者的正确引导。与此同时,高校还可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收集学生相关动态信息,了解学生的动态特征,进而及时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以确保提升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最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优化过程中可树立充分发展理念,基于学生发展诉求明确教育目标,也要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强化对不同学生差异的尊重,才能展开分层式管理,助推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成长为个性化人才。例如,高校可适当构建阶段性目标,借助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成就感与获得感,使学生在走向成功中增强爱国意识与担当意识。高校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和学习压力,可树立充分发展理念,以学生诉求为支点为学生铺设一条成功阶梯,可使学生在走向成功道路上增强学习动力与学习激情,有利于不同阶段性目标的完成。

虽然近些年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使高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随之优化和创新,才能满足人才发展所需,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故此,高校需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领导下建立学校规章,也要确保党对高校的全方位领导,强化对学习者的科学化引领,才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为华夏民族复兴梦的实现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尚华,张逸茜.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应用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9):24-27.

[2]陈卓.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探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2,20(03):123-125.

[3]赵玉欣,庞梦然,庞国伟.谈基于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J].科技风,2022(25):72-74.

[4]王志明,周晓旭,王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24):42-44.

[5]王艳.自媒体时代面向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03):51-53+59.

[6]季一飞,朱贵喜.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2(23):142-144.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绿色智能制药产业学院 浙江东阳 322100)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理念高校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以人为本理念在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渗透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以人为本理念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解析
以人为本贯彻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