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2023-05-30 20:01张伟声
幸福家庭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育意境诗词

张伟声

诗词之所以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一直吸引无数读者,不仅因为它寓意深远、句子工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美育价值,如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是我们发现美、体会美、认识美的一种主要载体与途径。同时,诗词蕴含的情感、哲理、知识等非常丰富,教师巧妙、深刻地将美育渗透其中,不仅能滋养学生的心灵,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以,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小小的心灵里种上“美”的种子,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欣赏其中的美,爱上诗词学习,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小學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作用

诗词的语言简练、字词讲究,且意境优美、朦胧、幽远,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启迪学生的智慧

小学语文中的诗词虽然相对简单,但无论是像冰心的《繁星》那样的现代诗,还是像《墨梅》那样的古体诗,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高雅的情感,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悟性的提高、智慧的启迪都是一剂良药,既能让学生了解经典文化,懂得更多道理,又能启发小学生的理性思考。

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诗句,不仅能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修养性情,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积极的、正向的指引,从而发挥美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教师注重挖掘诗词中的美育功能,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中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等都是其他文体不可比拟的,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得到情感的滋润与熏陶,还能提高审美情趣,拥有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

比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让学生感知浓浓的亲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之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能让学生感悟高尚的情操,等等。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诗词的美育作用,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开展美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诗词有着非常深厚、丰富的内涵,能滋养学生的精神、思想、情感等。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弱化了诗词的教育功能,使得小学诗词教学的效果不佳。

(一)强调背诵,忽视了意境的感知

诗词之所以美,之所以能让人百读不厌、修身养性,是因为其多重的意境美能感染人、影响人,提升人的气质与精神面貌。但在小学诗词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不太重视诗词中的意境,他们更注重给学生讲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带领学生分析字词、理解诗句,让学生背诵诗词,很少通过诗句赏析让学生感悟和体会诗词的意境,这弱化了诗词的教育价值。

比如,在教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时,部分教师只有解析字词的意识,先带领学生一起翻译诗句,再让学生背诵,这样就算完成了诗词教学,而对于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和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则置之不理。这既弱化了诗词的美育作用,也使得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体现诗词这种文体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基调不高,难以让学生体会诗词的情感张力

在开展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时,教师要本着欣赏的态度,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进行施教,才能体现诗词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诗词的美育功能。可遗憾的是,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开展诗词教学时只有一个目标,即知识的积累,很少主动延伸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智慧、哲理等,这既弱化了诗词的情感张力与美育功能,也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枯燥、单调,缺少应有的生机。

比如,在教授李白的《赠汪伦》时,教师如果不为学生精讲细读,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赏析并适当延伸和拓展,学生就无法理解汪伦对李白比潭水还“深千尺”的友情,也无法深切感受到诗句中的情感张力。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诗词本身的丰富性,课前充分备课,在教学中将诗词的美育作用最大化,以充分体现诗词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审美情趣与语文素养。

三、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一)通过赏析,凸显诗词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人受到熏陶和启迪。教师在为学生讲授语文中的诗词时,一定要挖掘其中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

比如,在与学生一起学习冰心的三首《繁星》时,除了为学生讲解其中的基础知识,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体会诗的韵味与情感,让学生明白作者在诗中运用排比和连续反问是为了表达真挚的情感。同时,教师要告知学生,作者在诗中选用“巢”这个象征安全、温暖的字,将鸟与自己、自然界的风雨与生活的风雨进行对比,突出了母亲的关怀和自己在母亲那里感受到的暖暖爱意。可见,在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诗词的情感美,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通过吟诵,感悟诗词的语言美

每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是经过了诗人的精雕细琢和反复推敲,这些诗不仅讲究句子工整、对仗,还讲究每一个字的用法,力求体现诗词的丰富性,让读者通过句子中的一个字看到一幅画、看透一件事或明白一个道理。诗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甚至能从一首诗里看出一个人的成败,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可见诗词中的字、词有多讲究。所以,在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吟诵来体会和感受诗词的语言美,让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每一个字。

比如,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为了用好一个字,他先用了“到”,后用了“过”,又用了“入”“满”,多次反复修改,最终才决定用“绿”这个字。而这个“绿”字不仅一下子让春天有了活力、有了生机,还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让人感觉到春风吹来的绿是流淌的、动态的。在带领学生吟诵《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前几个被王安石排除掉的字与“绿”字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写诗不是简单的汉字拼凑,它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丰富的寓意,不仅将语言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三)通过配乐默读,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之所以美轮美奂,不仅是因为它的语言美、情感真,还有宽广的意境。古诗词的意境美既表现在景象上,也表现在情怀上。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描绘的是自然中的景象,读者仿佛能看到那淡淡的月光隐隐地照在林间,听到那清清的泉水在大石板上叮咚流淌。在诗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为学生配上合适的轻音乐,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通过品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诗韵,让学生深刻感受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让学生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绝妙的用词和悠远的意味。诗词大多是以小见大、从点到面,内涵非常丰富,其语言清新、构思新颖、意境深远,有着无穷的魅力。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赏析、品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诗词的语言凝练,充满张力,有跳脱的流动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结合诗眼、词眼理解詩词的内涵,感受诗词的魅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诗词中描写的人与物,尝试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读多念,体会诗词蕴含的情思、意境,感受诗词的魅力。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美育,让学生发现诗词的美、诗词的真,体会诗词宽阔、深厚的意境,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习者。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关小学)

猜你喜欢
美育意境诗词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