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精神视域下童诗读写教学的策略

2023-05-30 20:51顾丹凤
幸福家庭 2023年1期
关键词:童诗段落想象

顾丹凤

童诗指的是以儿童心理和感情为题材创作的诗歌,以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朴素单纯的思想情感。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一些童诗作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童年精神。童年精神是属于社会性、历史性的范畴,表现为对童年的自我发现和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创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优化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小学语文童诗读写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童年的自我发现和理解,基于童年精神视域设计读写教学活动,让学生写出童趣。童诗读写教学要从培养语感、审美鉴赏、创意写作这三个角度入手。在培养语感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气语调,激发想象,进入意境;在审美鉴赏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欣赏中提高审美水平;在创意写作方面,教师要搭建由易到难的练习支架,让学生从填补词句开始,将句子逐步扩写成段落,最后写出完整的童诗。

一、诵读涵咏,培养良好语感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歌情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往往难以直接展开抽象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事物加深理解。要想让读写课堂体现童年精神,教师就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感,揣摩作品。

在学习诗歌《小小的船》时,在情境创设环节,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小白船》,并呈现星空、朗月的画面,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教师诵读课文,学生可以一边倾听,一边伴随音乐律动起来,想象自己在太空遨游。在自主诵读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跟随音乐诵读诗歌,想象作品的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些词句呈现的是虚幻的场景,并用夸张的语气读出来。比如,读“小小”的时候,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月亮”并不小,而是在“我”的想象中变小了。在创意表达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心中的月亮,并用语言描述出来。在情境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充满童真的语言和优美的情境,为后续写作打下基础。

(二)放飞想象,生成奇思妙想

童年精神要求唤醒儿童的主体性,激发其游戏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想象指的是将人存储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中的童诗《四季》为起点,引导其运用语言表达想象中的世界。第一步为结合表象,自由联想,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草芽尖尖”“我是春天”等词句,思考“草芽”的形状和特点是什么,它和“春天”有什么关系。然后,教師展示梅花、西瓜、橘子、雪花等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仿照课文写出“花儿红红,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这样的句子。第二步为适度填充,教师让学生思考“红”得像什么一样,填补句子。学生写出了“梅花红得像火焰”“梅花红得像胭脂”“梅花红得像扑通乱跳的小心脏”等句子。通过自主想象、逐步填充的方式,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还学会了雕琢语言,这为他们的后续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进入情境,滋润美善心灵

童年精神认为艺术作品要发现、肯定、再造童真世界。童诗的特点就是通过意象创设独特的意境,让诵读者感受美,浸润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画面美,体会情节美,领悟人物美。

通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诗歌作品,学生能感受到意境之美和人性之善。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分角色诵读的活动,让学生扮演小溪、小路等角色,并思考它们为何都要寻找雷锋叔叔。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蒙蒙的细雨”和“泥泞路”的艰难,体会到“路上的荆棘”和“晶莹的露珠”的反差。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是什么让周边环境变美了。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雷锋叔叔做过哪些事情,使学生认识到,乐于助人的雷锋才是小路上最美的风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要学习雷锋什么样的精神,鼓励学生试着写下几句小诗,表达对雷锋的赞美之情。在分角色朗读等活动中,学生能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感受到雷锋精神,同时也反思自我,端正自己的思想。

二、聚焦修辞,加强审美鉴赏

(一)拟人,感受童真童趣

在诵读体验活动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童诗的魅力,但是因为他们掌握的写作技巧不多,习作经验也不丰富,所以他们在用文字表达情感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可以组织读写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围绕课本中的经典词句,总结归纳写作方法,在鉴赏的基础上仿写,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拟人手法是指将事物人格化,让原本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情感的事物具有人的特点,这种修辞手法具有童趣,符合小学生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应组织学生朗读、仿写拟人句,展现童真童趣。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诗歌中植物妈妈分别用了什么方法送别自己的孩子,并对照现实生活,说说这些举动是自然界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植物妈妈的智慧,体会它们对“孩子”的良苦用心。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妈妈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如果转化到动植物的世界中,会是什么样子,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拟人的手法,仿写类似的诗句。学生通过对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学习,能够拓展创作思路,自由表达自己的童真想法。

(二)排比,体验和谐节奏

排比指的是用意义相关或者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句子、段落并排呈现的修辞手法,能起到加强语气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排比句,感受其和谐的节律,体会其内容的丰富性,并进行仿写。

在诵读环节,学生发现《田家四季歌》这首儿歌的结构很严谨,它采用四段排比的结构方式,分别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场景。在分析结构后,学生可以发现每一段的字数都采用的是“三三七五五”的结构,段落内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押韵。此后,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仿写这种结构,描写某个季节的景物。有一名学生写道:“春天到了,春花像春天的眼睛,春草像春天的眉毛,春雨像春天的眼泪。”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由句到段,将每一个分句扩展成一个段落。如“春花”,可以写成“春花开,像眼睛。一眨一眨亮晶晶”。基于此,学生可以发现,排比能让诗歌结构更整齐,有助于朗读者读出诗情画意,同时,排比还适合展现多方面不同的内容,让诗歌内容更为丰满。

(三)反复,分析抽象意蕴

反复指的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手法。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反复这一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抽象寓意,并引导学生進行仿写。

在学习诗歌《我多想去看看》时,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我多想去看看”用的是反复的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思考“我”为何要反复提到想去看看。比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这表示“我”十分期待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很爱自己的国家,因此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发。在诵读中,学生发现这首诗的反复句中蕴含着作者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和真实感受,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反复的手法,表达抽象情感。比如,有一名学生写的是父亲工作很忙,总是加班,他在诗歌中加入了“请你留下来,请你留下来”这样的反复句,表达了对父亲的依恋之情。基于童年精神设计读写活动时,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学生灌输写作知识,应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领悟,在仿写中迁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搭建支架,指导创意写作

(一)填补词句,发散思维空间

在童年精神下指导学生创作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创意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诗歌、文章进行部分删减,让学生填补词句,然后对比原作,发展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

例如,童诗《怎么都快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在自主创作的时候,更容易找到共鸣点。教师可以设计填空题,让学生想象,在“一个人玩,很好!”“两个人玩,很好!”“三个人玩,很好!”的后面添加适合一人、双人、多人玩的游戏名称。接着,教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散思维,说说该游戏的游戏规则,以及该游戏给自己怎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轻松地写出一首和游戏有关的童诗。比如,一名学生写道:“一个人玩,很好!画画的时候我需要思考。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挂得高,画一个胖胖的娃娃开口笑。”填补词句的方式降低了创作难度,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路,让他们主动创作童诗。

(二)扩展段落,旨在强调转折

扩展段落能让学生在写句子的基础上,写出段落之间的不同关系,丰富作品的内容。例如,带领学生学习《一个接一个》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想不想睡觉呢?想不想去学校呢?睡觉和去学校分别有什么好的地方呢?你能否在文章中找出转折性的词句?”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不过”一词表示转折,将段落前后的句子衔接起来,表达了童年多变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试着用“不过”作为转折词,写下自己的奇思妙想。比如,有学生围绕“吃西瓜”,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吃西瓜的时候,不小心吞下了一颗瓜子,我急得哇哇叫。如果肚子里真的长出西瓜苗,该怎么办呢?不过,长出西瓜也不错,那样,夏天的时候,我就不会口渴啦!因为我早就吃了一个大西瓜。”童诗常常给人意想不到的感觉,体现了童年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突破常规。

(三)串联情感,升华主题思想

童诗的特点是展现童真童趣。在写作课堂中,教师要基于童年精神,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写作平台,让他们交流写作思路,在展现平凡生活的同时,融入情感,升华主题思想。

在带领学生学习《夜色》这首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什么害怕的事情,自己通过什么方法消除了害怕的情绪。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融入诗歌中,凸显“成长”的主题。比如,有一名学生讲述了自己吃饭挑食的问题,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他终于纠正了这个坏习惯。他试着创作:“我从前不喜欢吃青椒,一看到就把它丢在碗边。它的味道那么古怪,我不喜欢。爸爸说,你看,青椒宝宝多么难过。我试着把它放进嘴巴里,原来每道菜都有自己的美味。从此,我再也不将它们扔出来。”在这首诗歌中,学生写了自己改变的过程,升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基于童年精神视域设计语文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感受作品的情感,并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创作中,创作出思想深刻的作品。

童年精神具有童真的审美情感,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把握童诗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赏析、创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感悟力,引导他们学会抒写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猜你喜欢
童诗段落想象
又甜又脆的童诗
快乐的想象
童诗对对碰
【短文篇】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心理小测试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我家有个屎壳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