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以中部六省为例

2023-06-03 10:03韩琦霏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六省子系统耦合

韩琦霏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在国际竞争日益严峻的环境下,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大规模研发投入,金融资本是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撑。研发投入的主体是多元的,既需要政府投入,又需要各类市场主体投入,要做到创新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才能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和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的融资机制。2021 年3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科技和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二者协调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金融和科技相互促进的研究

学者 Ang[1]运用1963—2005 年印度的数据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创新发展。国内学者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关系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当时我国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财力薄弱,研发投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较低,但专家学者就已经意识到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重要性。

1.2 关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徐玉莲等[2]通过构建协调度测度模型,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大,且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推移呈缓慢上升趋势。霍远等[3]根据2005—2015 年的数据研究了科技金融、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作用,结果表明此阶段耦合协调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耦合协调度呈现阶梯式协调发展格局。

1.3 关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李红强等[4]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各种制造业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和金融支持模式进行研究,为科技金融推进制造业创新基地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总体来说,学界对于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关系已达成共识,二者深度融合的创新经济会促使良性机制的形成,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目前现有成果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全国范围或东部发达地区,针对中部地区的研究较少。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参考已有研究,选取6 个评价科技创新与3 个评价科技金融的综合评价指标,如表1 所示。选取中部六省(包括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为研究对象,以2018—2020 年为研究区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的统计年鉴。

表1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综合指标体系

运用无纲量化法对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如式(1)所示。为避免运算过程中出现无效数据,标准化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平移,式中α 为平移量,为减少对数据真实度影响,α 取值0.001。

式中,xij为原始数据,i代表样本,j代表指标。xij′为无纲量化处理后的数据。

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运用熵值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设xij是样本i的第j个指标数值(i=1,2,…,m;j=1,2,…n),其中m表示样本个数,n表示指标个数。

第一步,计算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比重pij:

第二步,计算指标j的熵值:

式中,k=1 / lnm,qj∈[0,1]。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权重:

分别算出两个综合评价系统中各指标所占权重,结果如表1 所示。

第四步,计算综合评价指数uβ:

式中,β取值1 或2。u1代表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数,u2代表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指数。

根据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可以将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分为科技金融滞后型和科技创新滞后型。如果u1-u2>0.1,说明科技创新发展领先于科技金融,本地区属于科技金融滞后型。如果u1-u2<0.1,说明科技金融发展领先于科技创新,本地区是科技创新滞后型。如果|u1-u2|<0.1,说明本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两个系统协调发展[5]。

2.3 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影响彼此或者协调发展的现象,各个子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研究重点是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度。涉及两个子系统u1和u2,参考已有研究[6],建立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如下:

式中,耦合度C∈(0,1),反应的是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之间的关联度,C越大代表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之间关联度越高,并且处于有序的结构状态。将耦合度分为4 个等级,用来表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4 类耦合类型,如表2 所示。

表2 耦合程度分级标准及类型

如果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u1和u2都很低但数值相近,耦合度也会很高,会出现“伪协调”现象,还应该计算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构建如下耦合协调模型:

式中,耦合协调度D∈(0,1],D趋近于0 时说明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之间不存在耦合协调发展的现象,即失调状态。T代表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分别代表两个子系统的重要性水平。由于两者重要性相同,均为0.5。根据D的大小,结合耦合协调水平,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4 个阶段,如表3 所示。

表3 耦合协调的判别标准及类型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2018—2020 年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和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结果分别如图1 和图2所示。2018—2020 年中部六省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整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和河南省的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整体较为领先,安徽省、湖北省和江西省的科技金融综合发展水平较高。

图1 2018—2020 年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数变化

图2 2018—2020 年中部六省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指数变化

3.2 耦合协调度分析

2018—2020 年我国中部六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4 所示。从整体上看,随着时间推移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融合程度逐渐加深,耦合协调情况向好的方向发展。安徽省和湖北省两省不仅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在我国中部六省中处于领先地位,2019—2020年,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还呈现极度耦合协调状态。但是山西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处于低度耦合协调状态,两个子系统协调关系不足,存在科技金融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未来中部六省还应充分借鉴我国其他省份的经验,加大政策扶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为驱动带动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4 2018—2020 年中部六省耦合协调度分析

4 推动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科技金融政策引导

通过对2018—2020 年我国中部六省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机制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未来发展应补齐短板,加强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对策。首先,政府在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扮演风向标的重要角色。政府引导的科技金融主要进行重要的基础研究、战略性技术分析,具备一定的公益性,需要政府进行政策引导,从法律法规层面建立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职责。其次,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风险高且收益不确定,从资金保障层面,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投资力度和监督管理强度,科技企业积极参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从而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打通科技企业从产品孵化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最后,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对科技金融的作用[7],引入多元化的金融资本,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4.2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科技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风险高、收益不确定的科技企业,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首先,加大政策性财政资金支持,鼓励市场资金积极参与,如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其次,基于科技金融的特点,由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多方联合建立一套风险分摊的保障机制,既能解决科技创新资金难题,又能控制各级机构风险,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最后,通过政府与担保机构协调,为科技型企业建立信用评估体系,根据科技企业研发成果的综合评估情况,由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与之匹配的贷款与担保资金,运用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支持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题[8]。

4.3 建立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科技金融贯穿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研发孵化产品到科技成果转化,从科技成果市场化到产业化,由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为科技企业创新提供金融资本的机构面临较高风险,需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首先,政府与金融机构联合,共享科技企业发展信息,对当地重点培养的科技企业建立评估体系和数据库,为信用好、成长快的企业提供快速贷款担保。其次,建立风险分摊机制,由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多方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建立退出机制和风险补偿资金池。最后,对科技金融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容错机制。对于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失败予以免责,为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空间。

猜你喜欢
六省子系统耦合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中部六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
非线性耦合KdV方程组的精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