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省域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践分析
——以粤苏浙闽四省为例

2023-06-03 10:03王东波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省新工科工科

王东波

广东东软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新工科”建设是指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通过建设新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满足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016 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此后,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建设一流世界工程教育体系成为高校工科专业建设的新目标。“新工科”建设明确高校工科专业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要突破校内体制机制限制,打破高校封闭办学,实现校内交叉、校外融合。即校内要突破原有的学科、专业限制,实施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校外则要求高校开放办学,通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新工科”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17 年,教育部组织高校召开了3 次“新工科”发展战略会议,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3 个“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要探索建设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的产业学院。2018 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提出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面向产业急需建设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2020 年7 月,为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全面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本文以广东、江苏、浙江和福建四省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情况为例,分析“新工科”背景下以上四省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规划、建设模式、对接产业情况以及建设经验,以期为其他省域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1 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

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内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支柱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和创新需求合作建设的,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办学组织,是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对接产业链的有效方式。

“新工科”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包含3个层面:一是需求层面,“新工科”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面对的是培养新经济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满足国家和区域的战略新兴行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的技术创新需求,以及传统行业智能升级改造的人才。二是组织层面,交叉融合、协同共享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组织理念。现代产业学院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产教融合可以解决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矛盾。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内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协同共建,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促进各主体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三是功能层面,现代产业学院作为通过产教融合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的平台,其核心功能是培养符合产业创新需求和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此外,产业学院作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内领军企业、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建立的科教平台、创新平台,还能够通过提供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地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对接。

2 粤苏浙闽四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情况

2.1 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概况

广东省是我国较早开始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的省份。2018 年7 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了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构建产学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现区域教育和产业的联动创新发展,形成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广东模式”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用3 年时间在广东省遴选建设30 所示范性产业学院的具体目标,建设范围明确为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的高校。2019—2022 年,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了3 批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共40 所,包括2019年第一批10 所、2020 年第二批16 所和2022 年第三批14 所[3-5]。在2021 年公布的首批50 所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中,广东省入选7 所,仅次于江苏省[6]。

2.2 江苏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概况

江苏省产业学院建设起步也较早。2020 年1 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结合省品牌专业建设,分批组织遴选认定30 个左右建设基础较好、产教联动深入、办学成效显著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培养一大批行业未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建设目标。到2022 年底,共遴选出50 个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其中2020 年、2021 年各遴选出15 个,2022 年遴选出20 个[7-9]。在2021 年公布的首批50 所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中,江苏省入选10 所,位居榜首[6]。

2.3 浙江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概况

浙江省产业学院建设起步稍晚,2020 年11 月,浙江省教育厅、经济和信息化厅转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文件,并提出了立项建设重点产业学院的5 点要求。2021 年9 月,开始组织首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申报工作。2022 年2 月和2023 年1 月分别公示了21 个和22 个共计43 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0-11]。

2.4 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概况

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起步较晚,2021 年9 月,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围绕福建省“六四五”产业新体系,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办学基础较好的高校,分批建设30所左右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模式”。2022 年,福建省教育厅公示了首批21 所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名单[12]。

3 粤苏浙闽四省现代产业学院对接产业需求情况

3.1 广东省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对接产业需求情况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10 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等10 个领域[13]。《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要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依托产业学院建设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急需紧缺专业学科。对广东省教育厅遴选出的40 所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的信息进行整理并统计,广东省公示的40 所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覆盖了广东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0%,覆盖了全部产业学院建设任务当中新兴产业的急需紧缺专业。40 所产业学院具体对接产业情况如下:对接信息技术产业学院4 所,占比10%;对接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和大数据产业学院各2 所,分别占比5%;对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绿色石化、智能装备、新能源、先进制造、金融科技、中药、智慧冷链、服装、基因科技、半导体、电子信息等的产业学院各1 所[14]。

3.2 江苏省重点建设产业学院对接产业需求情况

《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聚焦新兴领域,突出特色优势,围绕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等1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进行产业体系建设[15]。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对江苏省教育厅公示的省级重点建设产业学院的信息进行整理并统计,50 所省级重点建设产业学院覆盖了江苏省重点发展的16 个产业集群中除新型医疗器械集群以外的15 个,其中对接新兴数字产业集群的产业学院10 所,占比20%;对接高端装备集群的产业学院6 所,占比12%;对接生物医药集群的产业学院5 所,占比10%;对接集成电路与新兴显示集群和新能源(智慧互联)汽车集群的产业学院各4所,分别占比8%;对接节能环保集群的产业学院3 所,占比6%;对接信息通信集群和核心软件集群的产业学院各2 所,分别占比4%;对接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集群、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集群、物联网集群、高端新材料集群、高端纺织集群、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集群、绿色食品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轻工与建材、电竞、轨道交通、现代渔业、智能电梯、养老等产业或产业集群的现代产业学院各1 所[14]。

3.3 浙江省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对接产业需求情况

《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五大新兴产业,巩固升级汽车、绿色石油化工、现代纺织和智能家居四大优势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柔性电子、深海空天、北斗与地理信息等颠覆性技术与前沿产业[4]。2021 年9 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开展首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指出,首批计划建设范围是浙江省“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的16 个相关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八大万亿产业等领域以及支持山区26 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公示的两批43 所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的相关信息显示,与浙江省五大新兴产业对接的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情况为: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9所、对接高端装备产业的8 所、对接新材料产业的5 所、对接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的4 所、对接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的2 所,占比分别为21%、19%、12%、9%和5%,总占比达到69%(同一所学院不重复计数)。其他还包括对接集成电路、乡村振兴服务、生命健康服务的产业学院各3 所,对接智能制造、绿色石油化工、数字经济的产业学院各2 所,对接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的产业学院共18 所,很多产业学院覆盖多个产业[11]。

3.4 福建省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对接产业需求情况

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要围绕对接福建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即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特色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冶金、建材、文化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五大新兴产业[16]。

福建省首批21 所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中,对接食品、智能制造的产业学院各3 所,分别占比14.29%;对接茶产业、人工智能的产业学院各2 所,分别占比9.52%;对接高端装备、智能信息技术、智慧文旅、通信行业、数字经济、石油化工、软件与服务、钢铁、矿业、工程数字化管理、机械装备、绿色化工新材料等的产业学院各1 所[14]。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基本上围绕本省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总体来看,粤苏浙闽四省的省级产业学院建设均围绕着服务本省“十四五”期间的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服务的产业重点集中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我国制造强国战略重点发展的新兴领域。

4 粤苏浙闽四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比较

4.1 四省现代产业学院相关建设主体的参与程度

现代产业学院的参与主体包括高校、行业内领军企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按照参与建设主体的不同,粤苏浙闽四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合作模式包括校企、校政企、校政行企、校研企、校行企、校政研、校政、校行政、校行、校研以及跨校合作等,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的合作模式多样,显示出了两省积极探索推动产业链各方主体共建产业学院,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如表1 所示,广东省和江苏省两省企业参与建设的比例分别为85.0%和84.0%,其他各主体参与的比例分别为32.5%和52.0%,其中江苏省地方政府参与建设的比例达到34.0%,充分显示了政府的参与对产业学院建设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福建省和浙江省产业学院建设起步较晚,但浙江省积极结合本省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建设力度较大,2022 年公示的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支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相关合作单位信息显示,仅浙江工商大学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有政府参与,其余均为校企合作形式。而2023 年公示的第二批省级重点支持建设产业学院合作单位信息中,政府等其他主体参与建设的增加了5 所。

表1 粤苏浙闽四省省级产业学院各主体参与程度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教育厅公布的产业学院相关信息及对相关院校官网、网络媒体等进行搜索整理所得(数据截至2022 年底)。

4.2 四省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程度

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围绕着“新工科”建设,各高校依托本校优势专业与行业内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搭建和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的“三维立体式‘校政企协’多方协同育人”模式、佛山科技学院半导体光学工程学院的“科教、产教、创教三融合培养体系”。各产业学院注重实施跨学院、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跨专业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协同创新的研发平台建设。大部分产业学院与共建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科研教学团队,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科教平台和产业示范基地,合作开展科技攻关的深度产教融合。

江苏省教育厅和浙江省教育厅在遴选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的同时发布了认定指标,从产业学院设立条件、管理体制及机制、软硬件投入及支撑条件、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产学合作成效、人才培养成效等6 个方面进行评分。两省已经遴选出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对接区域“十四五”重点产业或战略新兴产业,围绕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通过校企共建,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省高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品牌专业建设相结合,积极对接产业链各方主体,以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常熟理工学院智能电梯产业学院初建时即依托于省一级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融入产业链和创新链[17]。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例如,盐城工学院新能源学院是与盐城市人民政府、大丰区人民政府和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等新能源领军企业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是“盐城市政府支持驻盐高校发展项目”。该产业学院占地5 000 m2,产业教育中心、校舍及办公教学场所均为大丰区人民政府出资建设[18]。浙江省高校在建设产业学院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集群优势,联合行业内重点企业进行“产、学、研、创”一体化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强调优势互补,形成了协同育人、合作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福建省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对接省内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提高师资办学质量,为行业、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术难题,实现校企互补、互利、互动、多赢。例如,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创建了以“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为特色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集美大学罗普特人工智能学院校企共建“产、学、研、用、培”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5 粤苏浙闽四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经验总结

5.1 主管部门先试先行,制定规划统筹推进

通过比较粤苏浙闽四省进行产业学院建设的总体情况可以看出,江苏省和广东省产业学院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省教育主管部门在推动本省高校产教融合方面提早进行统筹规划,早在国家提出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方案之前,就结合本省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率先推出了建设省级本科产业学院的具体方案。例如,广东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4 项原则、6 项任务和3 项保障措施,提出了通过主管部门先试先行,统筹推进全省本科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产业学院建设,并分批遴选出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通过广东省教育厅新媒体平台进行系列报道,对全国产业学院的建设起到了有效的示范作用,被称为“新工科”建设的“广东模式”。江苏省则将产业学院建设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相结合,依托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改革多元化办学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设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高校、行业内领军企业或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

5.2 各方主体积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现代产业学院的核心功能是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粤苏浙闽四省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都坚持了育人为本的原则,明确了要依托区域重点发展的相关产业,与政府、行业协会、行业内领军企业和重点企业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是我国产业资源丰富、战略新兴产业发达的省份,通过产教融合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能力满足产业升级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创新需求,在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方面,粤苏浙闽四省很多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法都值得借鉴。例如,建立“双学院制”“双培养机制”“双体系育人机制”,打造校企双融合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设置“创新实验班”“创新项目”等方式。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参与各方要坚持互利互赢、共建共享和紧密协作的原则。例如,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场地、人员、设备,高校对企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位提升,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输送人才。各省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建创新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创新,共同举办专业竞赛宣传企业文化。校企双方作为育人“双主体”,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评价人才培养成效以及组织和参与学科竞赛等。校企双主体通过紧密协作,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供给对接产业的人才需求,实现联动发展。

5.3 依托优势专业建设,交叉培养融合创新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粤苏浙闽四省各高校均将产业学院建设作为推动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的抓手,将专业建设导向从按学科分类转变为与产业需求对接,通过跨界交叉融合建立了符合新兴产业需求的特色专业群,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广东省产业学院建设采取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合作、跨专业招生的方式,实现校内学科交叉培养。江苏省高校围绕一流学科、品牌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群,密切结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群构成,构建起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广东省、江苏省两省具有工科优势的应用型高校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有效地支撑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6 结语

粤苏浙闽四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围绕“新工科”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通过试点先行、统筹规划各主体积极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经遴选出的省级产业学院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在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对全国其他区域的产业学院建设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当前,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对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需求迫切。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加快“新工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推动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四省新工科工科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四省试点 主攻方向已定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江浙沪鲁粤四省一市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
数读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