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3-06-03 09:49谢丽云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

谢丽云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三高四新”成为湖南的最新发展战略。服务“三高四新”战略,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高校参与,而且需要政府、企业共同担当,参与到新时代人才的培养中来,协同育人。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1 校企协同育人研究述评

德国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双元制”。学生在学校接受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双向流通,校企合作贯穿了学习的整个过程。美国大力推行“合作教育”。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接受技能培训,学习与工作相辅相成,以工促学,以学促工。日本大力推行“产学合作”。企业主要承担资金投入和研究开发;大学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正常教学。科学研究是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研究,正常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并为企业输送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与国外相比,国内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从协同育人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提出深化校企协作的对策[1]。苗艳华等[2]总结了职业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等9 种校企合作模式。陈熔等[3]从创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协同机制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协同育人体系。曹照洁[4]提出了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沈文其等[5]提出了以职业产业为主导、岗位需求为引导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邹玉香[6]提出建立基于校企合作实践创新平台的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尚存在校企协作动力不足、稳定性不够等问题。基于此,分析“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厘清协同育人中政府、企业与学校育人主体间的关系,探索适合新时期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2 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更强调人才的“高素质、复合型和高层次”

随着“三高四新”战略实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企业分工愈加细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专业化人才转变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层出不穷的新科技、新技术和新产品等要求人才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在当前湖南布局的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传统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中,为了提高生产和运营效率,需要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2 更强调“湖湘工匠”精神

全面推进湖南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湖南打造为制造强省。智能制造是“智”的发展,更是“质”的突破,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是要有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推进新时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能彰显“湖湘工匠”精神。

3 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现状研究

3.1 人才培养效果达不到“三高四新”战略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一般采用“2+1”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后期顶岗实习阶段,学校难以安排所有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导致专业技能无法得到锻炼,毕业生呈现专业技能单一等现象。

此外,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少,职业教育集中在专科层次。仅靠单一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3.2 现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不稳定

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3 种形式:一是与大型企业合作,主要合作模式包括合作办学模式、订单班模式和学徒制模式。二是校政企合作入园办学,主要合作模式包括企业主导项目运营模式和学校主导项目运营模式。三是建立校内服务基地,主要合作模式有与平台合作模式和项目外包模式。这些模式是根据产业特点、学校特色和当地资源等条件形成的,但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不稳定,主要体现为合作市场业务或项目的可持续性不够,合作管理滞后等,导致校企合作没有步入长远良性发展的轨道。大部分学校没有长期坚持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而是在一段时间后停止合作,或者虽然实施了校企合作,但流于形式,无实际合作内容。有些学校校企合作成效良好,但由于没有形成标准化和常态化育人体系,也未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3.3 协同育人中政校企三方主体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产业主体,学校是教育主体,政府是引领主体,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就必须加强政校企合作,促进协同育人。而就实际来看,三方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3.3.1 政府缺乏监管和保障机制

协同育人过程中,政府担当领头角色,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但缺少有效的推动机制,激励政策未落到实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的监管和保障机制,致使协同育人流于形式,无法形成长久的深层次合作。

3.3.2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参与意愿低

目前全员轮训制度要求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有1 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5 年为一个周期[7],但是该制度并没有落实到位。校企合作要求教师既要通理论、精教学、能科研,又要明市场、通行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保障教师的切身权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仍集中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范围,没有建立适合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课题申报、年终审核等管理制度,致使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较低。另外教师的日常教学、各类竞赛和科研工作繁重,精力有限,致使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动性不足。

3.3.3 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比较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校企合作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企业要安排专人管理;需要承担学生交通和食宿费用;学生工作效率低,在操作中容易出现错误,企业纠错成本高。二是校企合作给企业增加风险。学生在企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企业需要承担医疗等高额费用;在校企合作中学生数量多,工作时间较短,工作质量难以保障,可能产生劣质产品,影响企业声誉。

4 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4.1 设立政校企合作组织,形成命运共同体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形成学校、企业、政府机构主体命运共连,协同育人模式。设立三方合作组织,完善管理和运行制度,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制度法规激励并引导企业和学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企业主动寻求学校合作、人才资源和技术。通过管理体制促使学校根据专业特色,学校资源选择优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命运共同体(图1),三方共同发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图1 政校企命运共同体

4.2 建立“双导师”双向流动制度

紧密对接湖南产业体系中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产业、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部分高校集中资源创办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以培育紧缺人才。企业与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方式。确定合作方式后,建立校企“双导师”双向流动制度,实现企业骨干人才和高校教师双向流动。对于企业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可按企业同等待遇长期聘任,促进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发展。

一些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少,因此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前,教师需要在提升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使自己先成为复合型人才。教师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参加有关的职业技能专项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育部门、培训机构和企业等组织的培训、论坛等,使其了解行业动态;三是选派教师到合作的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和学习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及所需技能。企业导师除了在企业承担指导培训任务外,可以到合作的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举办相关讲座,或者担任部分高校内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还可以指导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方案。

4.3 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建立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合理设置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批新专业。制定企业、学校“双导师”育人制度,邀请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行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共同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建立以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邀请企业导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企业实践优势,实施产教融合的“实战”教学。学校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企业导师以技能传授为主,在培训学生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导师”教师标准与学生能力培养标准。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技能培训,在实践能力培养时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4.4 完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长效运行的关键是建立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8]。保障机制是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长效运行的基础,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保障与经费保障,即对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企业、高校给予资金、税收抵扣等政策支持,以及高校的顶层设计、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类保障,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激励机制是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长效运行的动力。高校和企业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把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学生在激励机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要充分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在校企合作的第二阶段,可针对不同岗位成立兴趣班、学徒制班及订单班,培养能够持续从事专技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的第三阶段成立卓越班,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个阶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通过以上3 个阶段,实现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使企业获得持久稳定的人才资源。

5 结语

“三高四新”战略实施需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然而人才培养现状与实际需求偏离,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不稳定,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主体存在各种问题。因此亟须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形成政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双导师”双向流动制度以及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五反思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