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

2023-08-10 11:47颜明利
园艺与种苗 2023年4期
关键词:凤阳县卷叶螟飞虱

颜明利

(凤阳县红心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 凤阳 233100)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理坐标为32°37′~33°03′ N、117°19′~117°57′ E。属北亚热带江北区亚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层深厚肥沃,适宜水稻生长发育,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904.4 mm,年蒸发量1 609.7 mm。全县辖区共15 个乡镇,2 个街道办事处,均有水稻种植。其中水稻主产区9 个,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均在6 万hm2以上。

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水平的提高,病虫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是夺取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对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水稻的产量、品质与种植效益,确保凤阳县水稻高产稳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凤阳县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

凤阳县水稻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细菌性条斑病;水稻主要虫害有:水稻二化螟、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1.1 主要病害发生发展规律

水稻病害种类较多,目前已发现的有70 多种,其中常见的有30 多种,按照病原菌类别可以划分为5 类,分别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线虫病害、病毒病害、生理性病害。凤阳县危害比较严重的是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1.1.1 真菌性病害。水稻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

(1)水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自水稻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病情发展主要在本田分裂盛期以后,以抽穗期前后发生最重,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菌核在病稻草或其他寄主作物或杂草的病残体上越冬。水稻纹枯病不同年份发生程度的轻重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展,气温达到22℃以上,湿度达90%以上时,田间开始发病,气温达到28℃~32℃,并有连续降雨发生,田间湿度达96%以上,最适宜病害发展。凡偏施或过量集中追施氮肥,稻株长势过旺,田间发病严重,田间菌核量与病害初期发病轻重关系密切,田间遗留的菌核多,稻株初期发病率高。

(2)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一般以山区发病较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个别感病品种发病严重时全田出现白穗,甚至颗粒无收。稻瘟病在水稻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一是水稻抗病性,不同水稻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一般籼稻较粳稻和糯稻抗病,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相同,一般4 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二是气候因素,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达90%以上,有利于叶瘟的发生发展,水稻抽穗期如果气温下降到20℃以下,并持续7 d 左右,往往会引起穗颈瘟流行。若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引起稻株疯长,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长、繁殖;长期深灌,稻株根系发育不良,致使稻株抗病力减弱,易于发病。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干旱缺水也易引起穗颈瘟的发生。

(3)稻曲病,又名青粉病,自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发生和危害渐趋普遍和严重,此病不仅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而且稻谷对人畜有毒影响人畜健康,目前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病害。稻曲病在水稻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只危害稻穗的个别谷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了稻曲。病菌以菌丝的状态在土表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水稻的种子上越冬。稻曲病的发生与穗期气候、施肥技术、品种的抗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稻曲病菌在24℃~32℃发育良好,以26℃~28℃最适宜。水稻抽水扬花期阴雨越多,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氮肥施用过多,也会使病害加重。一般中稻发病重于早稻,糯稻发病重于籼稻,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老病区有重发的趋势。

1.1.2 细菌性病害。水稻细菌性病害主要有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目前在凤阳县发生普遍的为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2000 年以后逐步减少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安徽省也在分布区范围内,近年来随着一些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及南繁制种,该病的发生日趋广泛和严重。水稻发病后,轻则减产10%左右,重病田减产40%~60%。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病斑可以在叶片上的任何部位发生。病菌主要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通过病谷和稻草传病。病菌主要从气孔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病斑上产生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等传播。在气温28℃、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时,最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一般籼稻、糯稻较粳稻感病,杂交稻较常规稻感病,大叶型品种较小叶型品种感病。水稻生育中以幼穗分化期最敏感。一般深灌、漫灌淹苗,偏施、迟施氮肥,发病较重。

1.2 主要虫害发生发展规律

水稻害虫种类繁多,国内已经记载250 多种,其中主要害虫有50 种左右,而重要的常发害虫有20 多种,在凤阳县稻区发生普遍的害虫主要有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1.2.1 三化螟发生规律。 三化螟专食水稻,在水稻苗期和分裂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还会造成虫伤株。三化螟在凤阳县1 年发生3~4 代,第1 代6 月上中旬危害早稻和早中稻,造成枯心苗;第2 代幼虫7 月中下旬危害迟中稻,造成枯心苗;第3 代幼虫8 月中下旬至9 月上旬危害迟中稻造成白穗;第4 代幼虫9 月下旬危害晚稻造成白穗。水稻分蘖期、孕穗末期到破口吐穗期,最利于蚁螟蛀入,称为危险生育期。气候条件影响三化螟的发生与危害,当气温25℃~29℃、相对湿度90%以上,对其有利。

1.2.2 二化螟发生规律。二化螟寄主广泛,除了水稻以外,还有玉米、甘蔗等多种植物和杂草。在凤阳县一般1 年发生2~3 代,第1 代幼虫6 月上中旬危害早稻,第2 代幼虫7 月中下旬危害中稻、迟稻,第3 代幼虫9 月上中旬危害中稻、晚稻。二化螟喜欢选择植株高大、生长茂盛、茎秆粗壮的稻株产卵,杂交稻面积的扩大也使得二化螟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1.2.3 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也属于杂食性害虫,寄主广泛,除水稻外还可危害许多农作物和杂草。水稻苗期受害,可使幼苗枯死,分蘖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剑叶受害,影响开花结实,使瘪谷增加,千粒重下降,造成严重减产。稻纵卷叶螟在凤阳县每年发生4~5 代,7 月中下旬四(2)代幼虫危害早稻、中稻;8 月中下旬五(3)代幼虫危害中稻和晚稻;9月中下旬六(4)代幼虫危害晚稻。一般以四(2)代、五(3)代和六(4)代幼虫危害较重。稻纵卷叶螟喜高温高湿的环境,温度在22℃~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利于成虫产卵和孵化,幼虫成活率也最高。就水稻品种而言,叶宽、色深的品种受害重,籼稻品种重于粳稻,杂交稻品种重于常规稻品种,阔叶矮秆品种虫量大。

1.2.4 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有3 种类型,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在凤阳县发生普遍的为褐飞虱。褐飞虱危害后,使水稻倒伏,稻粒空瘪,千粒重下降。稻飞虱在凤阳县危害比较严重的有3 代,四(2)代成、若虫在7 月中下旬至8 月上旬危害;五(3)代若虫8 月中下旬盛发,成虫盛发期在9 月上旬,六(4)代成若虫在10 月上中旬盛发。褐飞虱生长与繁殖最适宜温度26℃~28℃,相对湿度80%以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是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矮秆、宽叶、叶色浓绿、群体间比较隐蔽的农艺性状品种,易构成褐飞虱繁殖的有利生存环境,造成重发。多雨天气、田间长期浸水利于褐飞虱的发展,水稻拔节至孕穗、抽穗期利于褐飞虱的发生。

2 凤阳县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2.1 以种子处理、施用“送嫁药”等为核心的“压前控后”技术

在因地制宜选择抗性品种的基础上,进行晒种,并用吡虫啉(或噻虫嗪等)+咪鲜胺浸种或拌种,预防稻飞虱、稻蓟马、稻瘟病、恶苗病等;在移栽前2~3 d 施用“送嫁药”(如氯虫·噻虫嗪+苯甲·嘧菌酯等),可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稻蓟马、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确保秧苗不带病虫,推迟大田病虫害发生时间,并促进水稻分蘖生长。可实现移栽后40~50 d 内不用施药防治,促进稻田天敌建立有效控害种群,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通过“预防秧田期”,压低水稻前期病虫基数,控制后期病虫危害。

2.2 以理化诱杀、生态调控、施用生物农药等为核心的化学农药替代技术

田间设置诱虫灯(每2~3 hm2安装1 盏,安装高度以接口离地面1.8 m 为宜,从水稻分蘖盛期开始开灯,以减少对天敌的影响),在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主害代发生期开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降低虫口基数。也可在田间放置诱捕器,每公顷放置15~30 个诱捕器,配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专用诱芯,每月更换1 次。在纹枯病发病初期,施用10%井冈·多粘菌WP 等生物农药,控制病株率上升;在稻瘟病发生初期,喷施春雷霉素、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此外,可喷施短稳杆菌防控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喷施苦参碱、球孢白僵菌防治稻飞虱。

2.3 以化学农药的科学用药为核心的化学防治技术

2.3.1 选用高效低毒的药剂开展科学防治。防治纹枯病重点推广含有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氟环唑、肟菌酯等成分药剂,预防稻曲病重点推广含有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氟环唑、肟菌酯、嘧菌酯等成分的药剂。在水稻破口前7 d 左右喷施1 次,若水稻抽穗期遇到长期阴雨天气,在始穗期再施1 次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发生;防治稻瘟病推广三环唑、稻瘟灵、肟菌酯、戊唑醇等成分的产品;稻瘟病以预防为主,坚持始穗、齐穗期2次用药。对于叶瘟的防治,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时,及时喷药防治;穗颈瘟的预防,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1 次药剂。喷药时注意避开水稻开花期,适宜在10:00 前或15:00 后喷药,以免影响授粉;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推荐使用噻唑锌悬浮剂或者噻菌酮悬浮剂,对于中心病团要先打周围再打中心,第1 次用药后7 d 再补喷1 次,喷药时要求水稻叶面无露水或雨水;防治稻飞虱重点推广含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醚菊酯等成分的产品;防治二、三化螟、稻纵卷叶螟重点推广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等成分的药剂。

2.3.2 采用混用的方法,提高防治效果。针对纹枯病与螟虫、稻纵卷叶螟等病虫混发,推荐使用“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组合物;针对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混发,推广桶混配方“球孢·苏云金·多杀”;针对稻曲病和穗颈瘟等穗期病害混发,推广“肟菌·戊唑醇+三环唑”和“苯甲·嘧菌酯+春雷霉素”等桶混配方。这些对症的药剂或配方为高效、安全的应急防控与统防统治奠定了物质基础。

3 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防病技术、种子消毒预防病虫技术、秧田喷施送嫁肥预防大田病虫害技术、灯光诱杀害虫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控技术,减少用药2~3 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25%以上,综合防效可达85%以上。通过水稻病虫害的全程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保持了田间生态平衡,减轻了化学农药对粮食、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了稻米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凤阳县卷叶螟飞虱
直接多重TaqMan qPCR方法快速鉴定褐飞虱属3种飞虱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安徽凤阳县:新型农业种养模式促增收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探析——来自凤阳县的实践案例
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5%环虫酰肼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