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理解生命
——于漪“德智融合”教学思想管窥

2023-08-15 13:20张鑫上海市宜川中学
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于漪育人生命

张鑫 上海市宜川中学

教育即教书育人。何谓“育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育”的对象是“人”,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是忙于“育分”,忽略了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于漪老师在《学科教学须坚持育人为本》中很好地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教育以‘教人成人’为务,建立价值生命。”生而为人,是生物性或生理的生命,与其他有生之物一样,而要具备“人之为人”的特征,超越生物性的生命,须教育导引,滋养心灵,培养德行,学习如何做人,开发潜力,发展生存能力。

那在日常教学中如何真正落实“育人”的价值呢?于漪老师“德智融合,滴灌生命之魂”的“教文育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德智融合”,所谓“智”指向知识层面,借由知识的传授培养能力;所谓“德”指向道德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价值影响。德与智互相融合,相互渗透。于漪老师提出,教育的融合点不是外在附加的,而是需要教师用心从教材中发现,从教学的实际中发现的。于漪老师在《聚焦在文化认同上》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天然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责任,尤其在文化认同教育方面应有所作为。语文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以语文智育为核心的同时,应渗透德育和美育”。

那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实现“德智融合”呢?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要做到“德智融合”就需要在课堂中“粘住”学生。所谓“粘住”学生,于漪老师的众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不仅要能够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教授的内容上;同时,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并沉浸于语言文字中,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要借助中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若要实现以上两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内和课外多下功夫。

一、吃透教材,立足课内

于漪老师教导我们要做到“德智融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否则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也为我们指出探究的方向和重点,即关注语言表达。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因此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中品味语言、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是我们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要做到如此就需要教师关注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么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新课程标准归纳总结出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语言建构与运用既是起点,也是归宿,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力以及审美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高中语文部编版新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性地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来组织课文单元。18 个学习任务群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实行专题形式、主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单元主题要求教师有单元贯通的意识,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挖掘每篇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外,也需要寻找本单元文本间的关联和共有的教学价值。例如,在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诗歌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本单元确立主问题即“诗歌形式与诗人的生命意识”,探究不同时期、不同诗人、不同体裁的诗歌呈现出诗人不同的生命意识。从诗歌形式特点品味独特的语言形式,探究运用这样的语言形式的缘由,以此理解作者的生命追求。然后让学生在感悟不同诗人的价值追求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丰富性。除了要关注不同篇目呈现的诗人不同的生命意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体裁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生命意识的异同,学会欣赏和理解不同的生命追求。

于漪老师认为,学科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进行生命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尊重和珍惜生命,学会欣赏生命,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本单元的主问题很好地契合了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德育内容要包含生命教育的主旨,试图通过体察他人的生命追求,反观自我的生命追求,以此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关注时代,勾连课外

德育渗透不仅需要关注教材,也需要关注时代特征。于漪老师在《学科教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中强调:“当前学生所处的是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习与生活相伴,与人的终生相伴。在学生求学时代培养他们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在“内卷”盛行的时代,面对众多的诱惑,学生的德育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学生身上也烙下时代的印记。如何真正地理解学生,是落实“德智融合”的关键。首先,需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是极富个性化的存在,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如何了解每一个学生是需要教学智慧的。笔者曾经做过尝试——课前演讲。每接手一个新的班集体,笔者都将开学初的主题确定为名字的介绍,以及给自己取一个字和号。通过名字的介绍可以了解学生家长对学生寄予的期待。通过自己取字和号,可以了解学生自己是如何理解和定义自己的名字的,以及学生自己对自身的期待和追求。第二阶段的主题是“社会热点词之我见”。通过学生关注的热点词,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所关注的热点现象、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从而了解学生对社会的看法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

教会学生如何面对这样的世界,也是“德智融合”的题中之义。于漪老师指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如听书读写基础能力以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其他能力,如思维力、想象力等。身处信息化时代,面对芜杂的信息爆炸,我们如何理智、客观地思考问题是身处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曾就某次空难中离世的杭州女孩被网暴的真实事件作为写作材料,引导学生对网友的评价进行再评价。首先梳理网上的众多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分类,重点探究其中的“灰色”评价,以此探究网络的特点即“去价值化”,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本身,意识到对生命的敬畏、怜悯是生而为人的基本。通过类似社会现状的探讨,教会学生辨别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悉心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具有高尚德行、知识储备、质疑精神、理性思考以及审美情趣的现代公民。

于漪老师说:“让我们的孩子一捧起中国文字写的书就马上升腾起理想信念,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挚爱深情;一捧起经典作品,就会想到这些经典作品蕴含着的民族精神、民族情结、民族睿智,乃至民族思维方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猜你喜欢
于漪育人生命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