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区域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行动与思考

2023-08-15 13:20张贺华蒋莉琴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表现性课题评价

张贺华 蒋莉琴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基础教育正处于转型阶段,由以升学为导向的标准化培养转向综合素养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强调育人导向的综合学习,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需要更科学、更综合的评价体系。

立足区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评价的作用举足轻重,评价是指挥棒,是助推器。作为基础教育的科研人员,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科研来引领和推动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创新?为此,我们在通过研究评价理论和政策来了解评价的发展趋势、发布课题指南引导学校选题方向、聚焦重点领域突破后,引导学校进行评价研究、固化评价成果等方面的探索。

一、评价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发展方向

(一)政策要求

国家近年来频繁发布关注评价改革的重磅文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在我国教育评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20 年12 月,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2021 年3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出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等。

这些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对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从评价改革的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引导以评价撬动教育改革,评价理念上突出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评价技术上突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融合,追求一种以服务学生成长为宗旨的立体式多方位评价,以求立德树人。

(二)理论追踪

从研究评价的视角来看,我们分析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以“教育评价”“学生评价”“小学生评价”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剔除无关文献进行分析统计,从发文数量上可以看出我们对评价的关注从未停止过,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从评价研究相关的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来看,热点集中在学生评价、评价体系、学习过程、表现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课堂评价等。有关评价的理论即学理依据有经典测量理论、行为目标模式、CIPP 模式、项目反应理论、Aol、Afl、Aal 等,为我们进行评价实践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指导。

图1 教育评价总体趋势及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三)育人导向

小学阶段是人的生命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为人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奠定基础。小学阶段的评价必然要探索从关注结果的评定到对学习过程的促进,寻求评价与学习的交融点,落实“教—学—评一致”,充分体现评价过程的学习价值,使评价成为促进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体现在:

1.评价功能的转变:由甄别选拔走向因材施教

早期的教育评价主要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则更注重“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由重视选拔转向立足全面育人改进教与学,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为了学习的评价”。

2.评价方法的多样:由机械单一走向多元融合

早期教育评价形式主要是单一的纸笔测验,集中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定,现代教育评价认为,在小学阶段应多使用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融评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的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评价内容的改变:由片面呆板转向全景式测评

我们把仅仅关注学业成绩转向关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注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强调综合素质评价。

4.评价工具的革新:由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

文件中写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相互赋能以及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深切期许,把人的发展置于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地位,智能化的运用将是当前评价的核心特征。

(四)问题梳理

在评价运用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关注到过程性评价,但方法运用不科学。教师参与学生评价时,大部分还是以经验的判断为主,缺乏基于证据的判断和评价。

设计了评价标准,但评价标准过于泛化。由于对评价指标多元化的具体操作缺乏有效经验,对指标制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化的运用还存在问题。

积累了评价数据,但评价结果没有用于教学改进。评价从功能上忽视选拔,强调诊断并根据结果改进教学,但实践过程中评价的闭环并没有很好地形成。

此外,教师评价素养是深化与落实评价改革“最后且关键的一公里”,但通过已有的研究发现,教师评价素养偏低、教师评价知识和技能欠缺,亟需整体优化教师评价理念,丰富教师评价知识,提高教师评价能力。

二、区域推进评价研究的实践举措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编制课题指南:引导学校评价研究的行动方向

在实践中发现评价研究的课题相对较少,关注度不够,所以区域研究院引导学校、教师进行研究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我们科研中心在引导学校及教师进行评价课题的选题上做了课题选题的指南,引导闵行区各单位选好“题”、做好“事”、育好“人”。闵行区每年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人数多、范围广,我们从学科研究与领域发展并行的角度,引导各单位选择研究主题,基于实践开展服务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各类研究,科研中心全体科研员深度参与,分板块、分领域研究并制定课题指南,导引研究方向。评价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我们不仅发布指南,还开专项会议进行指南解读。

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我们从政策依据、理论支撑、问题表现、课题示例等维度来思考:我们如何研究评价?评价的逻辑是什么?研究评价的什么问题?说明发展方向和提供课题示例。如评价领域,图2 是我们在指南解读时的一张评价研究逻辑图,以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师生发展为目标和核心来了解问题和需求,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评后怎么用”等来细化目标和内容、开发工具、实施评价、收集证据、应用结果。

图2 评价研究的逻辑

指南中附有具体参考课题示例(见表1),每个研究板块中包含发展方向和具体的课题示例,每年也会对指南进行修订和调整。

表1 评价示例来源分析

(二)重点方向突破:拓宽评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说编制课题指南属于普及性引导,那么我们还需要锚定重点领域进行突破,结合区域发展要求和特色,在评价领域进行突破。

1.信息技术与评价的深度融合,实现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

既往教育评价掣肘于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方法的落后,我们需要探求数据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和规律,促成教育评价的价值判断走向精准。社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使得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为使教育评价更科学,要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促进教育评价从传统的经验判断向数据实证转型。我们关注到学习分析技术,是将数据挖掘技术、学习理论和教育技术结合的新热点,是最贴近教育需求的数据分析技术,是对学习过程数据和评价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利用,是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作出评价,从而指导教学改进。

2.整体推进小学表现性评价研究,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

小学阶段实施表现性评价是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的最适合的评价方式。闵行区持续关注表现性评价研究很多年,并且直至今日持续推进,从2014 年开始,闵行区教育学院小学教研中心主任李群领衔区级重点课题《小学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践》,教科研相结合,课题引领,教研推动,形成表现性评价课题研究群,引领学校突破科学设计表现性任务、合理分解评价目标、学校实施表现性评价等问题。

在课题的推动下,在实验小学、平南小学、紫竹小学等13 所小学实验校,定期开展表现性评价月现场展示活动,及时分享研究成果,持续推进区域低年级学期末表现性综合评价活动。同年开始,20 项关于表现性评价研究的小课题获批立项,形成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主题培训与研讨,将评价研究与日常教研教学结合起来,在全市范围进行分享和推广。这积累了一批优秀的评价案例和实践操作性成果,获得了设计表现性评价的操作模型、确立表现性评价设计关键技术、开发单一任务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工具。

3.基于学习进程的过程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融于学习过程

人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取是进阶式的。由此我们需关注,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基于学习进程,针对不同学科,聚焦学科核心观念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培育,让评价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进程揭示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围绕特定核心概念、关键能力,对其思考、理解、实践,经历不同水平后的发展过程评价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进程,即从学生的学习进程出发,设计连续进阶的学科表现性评价任务与工具,展开表现性评价实践(见图3)。

图3 基于学习进程的表现性评价设计

华师大附属紫竹小学校长张计蕾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学习进程的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获批立项,并面向全区招募了十个子课题,从学习进程的视角开启研究小学表现性评价的新征程。

(三)教师行动研究:突破学校教学评价的实践瓶颈

学校、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是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追求能够科学地制定评价标准,科学实施表现性评价,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促进教育评价从传统的经验判断向数据实证转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在持续思考:

1.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能较准确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及相关素质,替代了传统标准化测验,成为影响和推动教学实践的重要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运用问题有表现性任务不真实、表现性任务与考查点脱节、缺乏可操作的评分细则等,使得评价的效度降低。

如闵行区实验小学聚焦以上几个问题探索了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任务活动化、指标结构化、评价情景化,研究了《小学英语对话性语篇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施》。

2.如何精准使用评价结果来进行教研

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评价非常重要的功能,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评价素养的重要方面,要让评价更好地发挥诊断和促进作用。

如华师大附属紫竹小学将基于循证,有效开展精准教研,撬动教师评价的创新变革,数据赋能、精准测评。此前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探索了《有效教研基于循证评价的精细化长程教研》。

3.如何伴随性地、智能地采集过程性评价数据用于教学

证据表明,课堂形成性对改善学生学习潜力的作用非常大,这种评价形式能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信息技术具有的快速反馈、实时存储、智能分析等特点,能有效支持形成性评价强调的“即时反馈、强化激励、依托数据改进”的功能,形成性评价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特有的课堂评价模式。

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探索了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模式——TSDD课堂形成性评价模式。

(四)固化研究成果:设置评价专栏区内辐射推广

区域每年都会有很多优秀的成果生成,如何将一些好的成果固化下来,起到引领辐射的作用?我们把鉴定为优秀的成果汇编成册,每一年编制《探路》,每三年编制《领航》(见图4),供全区教师学习和推广,其中专设评价研究专栏。

图4 闵行区教育教学优秀成果汇编

三、小学评价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一)形成了在区域重大课题引领下的小学评价研究特色

1.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课堂评价与学生评价

多所小学在区域评价领域重大课题、项目的引领下(见表2),积极参与评价研究,区校协同,共同推动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变革,在闵行区小学学段形成了一批具有智慧教育背景和区域特色的评价成果。

表2 区域开展国家级、市级评价研究课题及项目

此外,闵行区教育学院朱靖院长领衔的国家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精准教学的区域支持体系研究》、张计蕾校长的《基于学习进程的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目前正在立项、开题之后的实践推进,也有多所小学如实验小学、莘松小学、景东小学、永德实验小学等参与。未来几年,也将会有一批印有闵行烙印的小学评价研究成果出现。

2.积累了一批表现性评价的案例和成果

多年课题引领、区域整体推进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以小学教研中心为主要推动,积累了一系列表现性评价的学科案例、开发了多种表现性评价工具,探索了单一任务评价及综合性表现性评价的案例和实施方案,教科研相结合,推动评价发展。

(二)形成了区内教师评价研究的课题群和研究生态

教师通过课题立项,融入教学实践进行评价研究。自2014 年以来,关于评价研究的大小课题闵行区小学教师共有500 余项,其中有116 项为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研究评价领域。

通过对所有这些课题题目进行词云分析(见图5)可以发现,教师围绕小学表现性、实践、低年级、档案袋、课程标准、等第制等关键词进行了探索。116 项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围绕表现性评价、等第制评价、课程评价、课堂评价、评价方式、评价工具等进行研究。

图5 小学区域教师评价研究方法词云分析

教师在研究评价领域时使用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通过对评价研究的理论学习以及实践中的具体调查和应用,来探索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发评价工具、使用过程性评价、采集并使用数据等改进教学。由于数量多、人数多,因此形成了区域小学评价研究的一种广泛参与的良好生态。

(三)呼应了评价改革方向,撬动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学习、评价一致性是课程教学的内在诉求,评价是重要的一环,三个环节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对评价的研究会进一步改变教学和学习,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真正落实。

四、展望

进一步关注“学生主体性”,持续开展数据驱动的、融学生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一体的综合评价。

进一步强化“改进与发展”,将评价结果用于改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探索基于评价结果的个性化教学的干预方法。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课题评价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