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2023-08-19 17:33鲁传响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0期
关键词:学科传统文化

金 伟 鲁传响

(巢湖市第二中学 安徽合肥 238000)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人文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点。高中地理课程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视角去认识和欣赏人文与自然环境,懂得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地理学科中的山、水、园、林、田、河、湖、海、草、沙以及其他的人文、历史、文化遗迹等无处不渗透和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黄山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又是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重要的灌溉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中学地理学科中涵盖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将历史与当下结合,将人文与自然有效地融为一体,走出课堂、探索历史,亲近自然,结合实例考察自然、探寻人文历史,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以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课程中有多处显性分布,如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农耕文化、风格迥异的各种建筑、独具特色的民居设计、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体现伟大先民智慧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等。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呢?教师要拓展地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领会地理学科的内涵。

例如,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师可以引用诗句“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来导入,让学生领悟前人的智慧,从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白板软件、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设备,给学生观看有关地球公转与自转过程的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引力与地球公转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掌握阳光直射点的运动轨迹,从而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轨迹线路图。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后,教师还可以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标在太阳直射点回归轨迹线路图上,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讲述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历史渊源,以及古人如何利用节气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进行融合。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人文基础知识的普及,以增进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了解,从而提高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吸收到足够的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从而可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在自我探索的实践中熟练掌握地理知识,感受中国社会主义精神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浓厚兴趣,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内涵的理解,并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使地理课程教育具备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

二、拓展地理文化背景,加深知识与文化的结合

地理文化背景主要由以下元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基础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和人文社会中的精神文化要素。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与生物圈等,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条件,进行文明建构,展开文化历程。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解文化所做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互动。

学科知识的丰富多彩也使得课时教学陷于碎片化与多样化的境地,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因此,教师需要合理拓展地理文化背景,加深知识与文化的结合,提升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在地理课程知识中融入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国地理文化背景,可以创设立体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开展关于自然环境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拓展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学科知识的延伸。如利用中国公元前239年的版图,以及中国在战国与秦朝时期的地理地貌,帮助学生探索我国历史上的山地、河流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当前历史环境下,我国地理版图的变化及原因等,从而把人文要素整合在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增加中国历代的疆域版图,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学生通过对照地理图志内容的不同,提高对我国不同自然环境的综合认识,进而提升思维认识,能够在我国数量较多的地理图志上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进一步对中国地图的起源、产生、演变形成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科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底蕴,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又能意识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

三、创设文化交融氛围,实施融合式教学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特征。所以,中学地理能较容易地与其他学科融合,发挥地理包容性的学科优势,将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和地理课程相结合,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更好地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授或设计地理课程时可以汇集多学科知识,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优化整合,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相关知识点,构建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加快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例如,借助一些周边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红色景点等,将学生带入探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理相结合的课堂中。这种融合式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探索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还可以延伸到物理、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高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如何实现融合式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地理知识状况,安排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针对个人的关注点开展有深度的融合式教学。教师可以提供相关学科素材,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选取、学会利用,使教学中的知识点和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中国文化底蕴的熏陶下有深度又有广度地探究知识,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学习模式,创设文化交融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良好的研究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探究能力。例如,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封山育林的律法规范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传达可以进一步实践的观点。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采取自由开放的学习态度,将自己所了解的各个学科的知识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彼此融合、彼此借鉴,并结合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需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方向和观点,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合理开展教学实践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容、快乐地学习,并能把所学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落实地理学科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以,科任教师应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或课外实践活动中、野外实习考察中的实践锻炼,并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汇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及思想方法的培养具有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学生将现实生活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时,会给学生自身带来体验感、参与感、愉悦感以及获得知识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例如,为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地理学科中的渗透力度,教师在征得学生意见后即可开展知识讲座、参观、实地考察、动手作业等实践性教学。比如,在了解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观地方的传统文化人文遗址或民俗馆,就与之相关的问题查阅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料、县志之类的文献资料等。还可以走访地区内的古老村庄,具有文化特色的老街、名人故居,并根据地理环境的变迁、气候因素的变化、地方特色特产等开展综合性的实践研究。学生在此研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历程,同时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科教学更具厚度

在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类便携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加上各种网络平台如抖音、快手、腾讯视频等高速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更多便利的渠道。中学地理教师应广泛汲取网络平台上的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并指导学生从中筛选并整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覆盖范围。例如,宇宙天文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公众号以图文信息形式介绍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类似的还有“抖音里的地理老师王小明”等,从区域角度多角度分析世界某一地区的人文情况。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使用此类课程教具进行合理的补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并进行互动教学模式,从而形成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同时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构建现代高效传统文化地理课堂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六、设置生本式课堂,推动教学方法多样化

生本式课堂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课堂。该模式得以实施的前提是课前学生需要充分预习,课堂上重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讨论问题、教师点拨精讲、当堂展示学习成果和课后进行有效的训练。新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为:学教结合与展练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个体素质等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把核心素质作为培养目标,加强各教学环节的创新优化,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处理教育难题,并克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思想局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特点整合并设置了全过程的生本式课程,切合实际生活如我们的传统节日、当地的民俗风情、航天发射中的“天宫”“天问”“天河”“嫦娥”“祝融”等空间站、实验舱、探测器等。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心国家大事。教师也可以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推动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在新课程教学目标下提出多样式教学方法,需要在满足学生差异性特点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讲解典型的气候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等,让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并要求学生依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判断出其属于哪一种。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建筑如陕西的窑洞、地坑院,福建的客家土楼,云南的吊脚楼,内蒙古的蒙古包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游览当地的古屋民宅,观摩当地的房屋构造,找寻老文物,探索传统文化秘密,以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对古老建筑的继承和保护。

综上所述,多年来,我国持续性地探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其中与教材体系和课程进行融合成了重要的渗透方式。地理作为中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除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过程之外,也能够拓宽学生的地理思维,形成良好的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教师利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地理课堂中,能增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促使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感受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学科传统文化
【学科新书导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