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3-08-19 17:33王文杰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0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小学生

刘 敏 王文杰

(1.淮北市第二实验小学 2.淮北市相山区平楼小学 安徽淮北 235000)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对它充满兴趣才有动力,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足功夫,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发现乐趣,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假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兴味盎然,那么这位老师一定具有丰富的知识。知识是智慧的源泉,渊博的知识能让教师的教学语言丰富有趣,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靠渊博的知识是不行的。如果一节课下来,只有教师在侃侃而谈,那么教学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在当今的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在课堂中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进行多媒体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学具,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针对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掌握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这个知识点时,采用了以下方式: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分别充当售货员和顾客。孩子们在买卖商品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边监督同学们的付款及找零是否准确,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帮助。通过亲身体验,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进行人民币换算。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他们身临其境,认真而又快乐地参与到知识学习过程中来,学习的效果自然较好。如果生搬硬套地学习这一内容,即便是教师辛苦地讲、学生费劲地听,结果也很可能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并且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刻苦钻研,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培养其学习数学知识、钻研数学难题、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教学中一个比较显著的教学模式。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根据相应的数学知识,创设合适的情境。所创设的情境既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又要能充分体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情境,从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教师基本上都认识到了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也能在课前认真构思合适的教学情境,但是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往往却不太成功。有的教师在针对教学情境对小学生进行引导时,偏离了数学知识学习的方向。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但无法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此过程中,所以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要想真正运用好情境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认真构思,考虑好在课堂中怎样由情境内容过渡到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成功的引导能够让小学生轻松地完成知识的体验和学习,而失败的引导可能让小学生偏离数学知识的学习,甚至一无所获。举个例子,在一年级“认识数字”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多媒体课件呈现了几种小动物进行劳动的画面,教师让小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可以发现什么,过了一会儿,小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1:图中有很多小动物,有小猪、小兔……

学生2:我发现大象用鼻子卷木材,很有趣。

学生3:我发现小兔子在运萝卜。

……

十五分钟后,还有小朋友在举手发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小朋友能把画面和数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就使数学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说:“小朋友们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小动物们劳动的画面,现在谁能告诉我,图中的小动物分别是几只呢?”经过教师的提示,孩子们就可以很快地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成功地创设和正确地利用情境进行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不断探索、认真研究,推进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运用和快速发展。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这正是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所在。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和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呢?首先,课堂上教师要以生活问题创设适当的情境。针对所要教学的内容,创设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提高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和学习兴趣。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当他们发现课堂中探讨的问题是他们所了解的或是与其密切相关的,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其次,当教师成功地创设情境后,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带领小学生在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把生活问题逐渐转变为数学问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教师需特别注意语言过渡要合理且自然,不能让小学生觉得是勉强联系起来的,而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演变过程。最后,从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找出规律或总结出公式等,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探求哪些问题是和这一规律相关的,在生活中又存在哪些与这一类数学问题相似的问题,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相当不错。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厘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数学问题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行教学。生活中关于表面积的问题有很多,如制作铁皮箱。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投影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同学们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一下,如果要用铁皮把这个框架围起来,至少要用多少铁皮?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用铁皮围起来的其实就是长方体的各个面。这样同学们就会发现,用的铁皮至少要和长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和相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运用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各个面的面积,全部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当这个过程完成后,师生一起把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推导出来。接着,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

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在当今时代,我们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书呆子”早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促使教师必须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三、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是我们听到和见到最多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为前提,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交流能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过程和效果等,构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要素,而学生制订的计划、团队间如何合作去解决问题以及有序地表达,就构成了合作学习过程的主要活动。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的教学都适宜采取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倡导自主学习,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培育小学生的探究精神;而对于较复杂的或者较难的数学知识,则宜采用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时,很多教师都碰到过这样的困惑,那就是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有好多孩子不能够切实地融入讨论活动中去。有的学生在认真探讨、交流,而有的学生可能在闲聊或者做小动作等,结果是一无所获。因为班级人数太多,教师也许不能面面俱到。长此以往,合作学习的时间成了某些学生聊天或游戏的空档。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觉得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合理分配各小组成员,明确每个小组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确保在小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干,都要为完成任务而积极地动手、动脑、畅所欲言,参与到知识的生成中来,充分体现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在活动中的确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尊重差异,评价体系多样化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积极运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重视他们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重视综合性考察,并且强调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我们对小学生的评价不但要注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去发掘小学生更多方面的潜能,要把以往仅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观念转变过来,积极倡导利用多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因而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和小学生的沟通,及时、公正地对他们的表现作出评价,如小学生在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特、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板演步骤完整等。教师的及时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难题的信心。除了课堂交流评价之外,教师也可以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对学生的作业情况一定要及时给予反馈,否则学习的效果就很难保证。笔者在批改作业时,经常是面批,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让其改正;对于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更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不能面批的作业,笔者都会在解题过程中给出详细的批语。这种评价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倡导对小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或者是不批评。例如,我们班有个学生,成绩不错,也很聪明,但是很粗心,在作业或考试中经常有多处失误。刚开始,我会对其提出批评,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她不仅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后来,在一次家访中,我对她说:“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女孩,成绩也挺好,字写得也很漂亮,老师很喜欢你,相信你以后会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几次摸底考试我发现,你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但是每次考试都有几处失误,如果减少失误或不失误,你肯定会有特别大的进步。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到。”后来笔者发现,这个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成绩都有很大提高。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对小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差异,教师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他们。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要针对不同个体,给予不同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加其不断学习的动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对于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如果问题回答错误或是不完整,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性解答问题的方法,要多加赞扬、肯定;学生能够进行一题多解也值得提倡和夸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每个小学生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习好的学生学得有劲头,让中等生学得有盼头,让学困生学得有奔头,从而真正实现因人而异新数学的理念。

总之,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通过对教法和学法的改善去达成培养学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钻研,把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特征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小学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是小学生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