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以H市一所城郊小学为例

2023-08-19 17:33张存瑞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0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训学校

张存瑞

(合肥经开实验高刘小学 安徽合肥 231200)

一、研究背景

笔者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搜索,共找到2566篇有关该主题的文章(文献)。通过分析发现,他们的研究方向大致可概括为三类,其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最多,其次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和“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再以“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题查找,共查到相关文献143篇,其内容相对比较宽泛,能够聚焦“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的凤毛麟角。比较切合本研究主题的有张小飞的《城镇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王艺霞的《后疫情时代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等。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总结,进一步对城郊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研究和深思。

研究团队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为标准,选择了H市一所城郊小学作为调查对象,并结合校情特点设计了相关问卷,问卷有以下四个部分:基本信息(含个人基本信息及对学校信息环境的了解)、信息技术常识、应用能力、应用意愿,问卷对象为该校的全体教师。同时,课题组又设计出一套访谈提纲,围绕主题进行面谈,力求做到真正发现问题,反思原因,给出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找到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的关键。

(一)大数据背景

大数据背景不再是浩瀚的网络世界,而是一种网络思维的方法,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一方学习互动的平台,它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权威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本课题中的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概括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的原则,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体验,同时,不断发展技术素养,更新教学手段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及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特点

1.“青黄”不接,教师队伍老龄化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该校共有在编教师96人,年龄分布情况如下:45~59岁有56人,占比58.3%;30~45岁有25人,占比26%;30岁以下的教师15人,占比15.6%。以上数据说明,该校存在教师队伍偏老龄化问题,且教师梯队不合理,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访谈中发现,该校教师流动性不大,经验型教师比较多,教师队伍缺少生机和活力。

2.“轻重”失衡,环境建设不协调

(1)“重”配备:通过问卷结果汇总发现,该校现有智慧课堂设备5套,学生机房4个,录播教室1个,普通教室100%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人手一台台式电脑,学生电脑250台以上。以上数据表明:该校信息化设备齐全,配备数量比较充足,学校对“硬件”的投入重视程度高。但设备相对较落后,对于时下流行的点读绘本、智能机器人以及AR设备等学校尚未配备。

(2)“轻”运用,缺乏“再学习”氛围与激励机制

结合教师培训问卷来看,在“是否同意学校实施系统化的培训措施和培训激励机制”这一题干的四个选项“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不清楚”“较不同意”中,有超过85%的人选择了后面两项,其他两项率低于15%。访谈中,不少教师表示,学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组织不够,教师学习机会少,没有学习热情,甚至有4名教师一次都没参加过相关培训。由以上信息可以发现,学校对于教师个人参与“信息应用”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够,学校统一开展培训的次数也明显不足,学校对教师“再学习”的氛围营造不够积极,同时,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将“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混为一谈

教师对前沿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正确区分“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学这一观念是比较认可的,能够初步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大数据”已经走进了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例如,82名教师认为合理使用大数据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学习,78名教师认为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家校之间可以更高效、真实、快速地进行联系。遗憾的是,约32%的教师认为“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是应用大数据的基础”,近三成的教师不明白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反映出教师在认识方面存在偏差,对于“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概念不清晰。

2.缺乏创新能力,课堂变成了网络资料的堆积

调查发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熟练检索、下载资料”“独立完成课件制作”“保证学生有相同的使用电子学习资源的机会”等方面,92%的教师完成效果较好,可是在“增加教学趣味性”“加强课堂互动”“精准利用信息技术,做到数据资源呈现方式的高效和创新”三个方面,70%的教师表示目前还无法达标。这说明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而在“根据学生身心规律,选择不同内容、形式的信息技术资源”这方面,有43名教师选择“不知道”,有53名教师选择了“较同意”,这可以看出教师对这一能力的把握具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会陷入困局,缺乏对网络资源进行辨别、优选和创造性使用的能力。

3.学习意识强,但知识迁移能力弱

研究团队分别从“能够”与“自觉”两方面对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九成以上的教师能够按要求参与学习,且有较强的学习意识,但自觉性差,学习方式单一,日常教学中缺少交流,学校整体学习氛围弱。

调查“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技能”发现,85%的教师的课堂互动较少,他们不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还停留在资源的展示阶段。90%以上的教师在“贴近学生需求,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大数据资源”这题得了零分,这说明教师的技术水平和迁移能力亟待提升。

三、原因分析

(一)概念不清,受经验影响比较严重

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教龄在10年以上的80%教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信息技术这些花哨的东西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不明显。不少教师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即使能够在教学中运用,也时常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年龄制约,削弱了教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调查发现,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学习的意愿不强,精力不足,他们对于新兴技术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和年轻人相比,对于同一新技术的掌握,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同样的教学压力下,大多数老教师更偏向于采取自己熟悉、擅长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特别是受教育经历、时代特点的限制,目前教龄20年以上的教师对于计算机网络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他们对信息技术有着不信任、不安全感,不愿在这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中,一旦有信息技术的需求时,他们大多希望求助他人,或是采取共享的方式。

(三)学科需求,导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差异明显

调查发现,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明显不同。在课件制作、音视频处理方面,语文、英语学科教师普遍能力较强,因为这些学科大多需要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等能力,所以教师平时应用较多。而数学等理科类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推理能力,使得他们对图形软件等需求十分强烈,但由于这类软件的使用对教师要求较高,很多教师仅能掌握一种或几种软件操作技巧,对其他学科软件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在该校是比较明显的。

(四)审思能力,导致形而上学的“以量取胜”

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教师课堂反思较少,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不明确,“以量取胜”的现象屡见不鲜。以下是一位教师的访谈记录(D代表调查者,J代表教师):

D:刚才您的课上使用了大量色彩艳丽的网络图片,能说说使用的理由吗?

J: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D:您在制作课件时一般使用什么标准的图片?

J:就在百度搜索好看的图片。

D:您刚才还设计了一个互动小游戏,设计它的目的是什么?

J:同学们都很喜欢玩游戏,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D: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会安排几个这样的互动环节?

J:尽量多安排,孩子喜欢。

通过对话发现,该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很片面,只是单纯地从“课堂气氛”“学生喜欢”的角度来选择信息资源。另外,该教师搜索资源比较随意,没有一定标准,也缺少甄别和筛选能力。

(五)培训成本,限制了教师的提升空间

信息技术的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和传统的教学理论培训不同,不是依靠一两个讲座、几场报告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学校立足教师现有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它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同时还要教师花大量的精力练习。但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投入明显不足,大多数教师会把信息技术培训当成是额外的负担,不少培训教师只是走走过场,不愿再花时间进行后期的练习,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最终导致学校很少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学习和培训。

四、解决对策

(一)教师层面

1.明晰“信息技术”本质,发展“互联网+教育”思维

首先,教师要用理论武装头脑,强化理论学习。要明白信息技术不同于设备使用,更不能走进“网络”误区。要发展“互联网+教育”思维,正确认识“互联网+教育”是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集“合适性(符合身心规律)、丰富性(增加课堂容量)、趣味性(加强师生互动)、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为一体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单纯迎合学生心理的“过场”和看似“热闹”的氛围。

其次,教师应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科学高效地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形成教学模式,从而培养信息化思维。

2.利用“线上资源”学习,参与日常教学实践演练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其为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提供了有益的支撑。广大教师可以自觉参加网络学习,利用中国大学MOOC、希沃学苑、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教学平台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观摩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优秀案例。同时,教师也应该立足教学岗位,主动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日常教学实践演练,在实践中解决应用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知识迁移的习惯。

(二)学校层面

1.建立信息技术应用专家团队

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要保持不断更新换代,做到与时俱进,要及时引进AR等现代前沿技术,提升学校硬件设施。另外,学校更应该重点打造一批信息化技术应用骨干,形成校级的信息技术应用专家团队,让他们带头制作课件、编制教案、整理案例等。同时,还可以邀请社会机构、专业人员与学校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一起合作建设“校本资源库”,让每一位教师认领建设项目,带动教师共同发展。

2.开展专业引领下的教学实践

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索,为他们提供案例引领和专业示范,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技术实际运用范例剖析教学,以降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陌生感和畏惧心,更加高效地引导教师开展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教学。同时,组织团队挖掘案例设计精髓,加强对示范课的解读,来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最后,学校还要保障硬件方面投入,尽量避免因硬件设施故障或使用限制,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创伤”,要安排专业人员做好服务保障,确保设备设施的稳定运行,以提振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信心。借力专业网站,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保驾护航。

3.加强分层考核,实现“应用”向“创新”的转变

学校要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考核的必要指标,并加强分层考核制度的设计。分层考核制度一般可分为四个层级:一是提倡教师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确保参与面达标;二是推动以“应用”为核心的教科研活动,优化信息技术应用方法、效果等,做到有一定的创新;三是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资源的使用融入学生的一日生活中,实现信息技术运用的自主化;四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无痕转换,形成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总之,根据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奖励办法,有序递进,在校内营造出教师相互促进、激励和竞争的良好氛围,促使教师的信息技术由“应用”向“创新”转变。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培训学校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培训通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学校推介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