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3+10+N”模式,项目有序推进
——长丰县北城实验小学2.0工程整校推进

2023-08-19 17:33董飞虹陈艳强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0期
关键词:备课组信息化信息技术

董飞虹 陈艳强

(长丰县北城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1100)

一、概念界定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总体部署,服务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同时为了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使其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二)整校推进

整校推进是2.0工程的研修组织形式,是以一所学校为单位,加强校长牵头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及骨干教师推动的学校信息化培训团队建设,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制订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校本研修计划,立足应用、靶向学习、整校推进、全员参与,建立适应学校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目标

1.提升教师的备课能力、视频制作能力、移动教研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实现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混合学习环境下和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下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2.以信息化教学核心能力测评活动为牵动,探索形成2.0工程背景下长丰县北城实验小学精准研修模式。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3.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4.利用信息化手段,创造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打破物理间隔,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

5.实施整校推进,人人过关,学校总体考核评定等次力争优秀等次,为长丰县信息技术2.0推进提供示范引领。

三、问题与挑战

长丰县北城实验小学建于2016年,现有67个教学班,学生合计约3000人,全体在编教师达155人,其中40岁以上教师41人,25~34岁教师共84人,青年教师占比为54%。学校现有3个计算机机房、2间录播室、1间创新实验室、47间智慧课堂教室,各班级均拥有交互式一体机班班通设备,每个教师都配有电脑及智慧平板。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在实施2.0工程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1)教师多,工作量大、任务重,全面覆盖,整体推进应用实践难度大。

(2)2.0工程包含30个微能力点,研修范围广、难度大,如何保证每位教师快速掌握所选微能力点相应信息技术能力成为关键。

(3)学校建校仅6年,新入职教师较多,青年教师占比为54%,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主动性较高,但缺少经验,缺乏专家团队、骨干教师的引领。

四、问题解决思路

教师2.0工程项目开展的目的旨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在开展整校推进校本研修活动时,应做好训中实施,根据精心组织培训项目、把握规范管理、创新设计、有序推进的原则,采用“3+10+N”的策略模式进行整校推进。

(一)“3”支管理团队服务2.0工程

1.发挥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导向作用

由校长、科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管理团队,要想做好顶层设计,应做好规划。无论是在网上研修阶段,还是在实际应用阶段,他们都要给全体教师做好示范,以克服大家的畏难心理,为2.0工程的整校推进、全员参与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建立校级培训团队的整校推进机制策略

由高级职称骨干教师、校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组成校级培训团队,2.0工程以备课组形式推进,每个备课组都要严格落实“1+1+1”的研修机制策略,即“一名中层干部+一名校级培训团队成员+一个备课组”。中层干部主要负责校级2.0工程推进计划的具体落实、培训组织以及纪律要求,团队成员相互协作。

3.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指导团队

校级培训团队成员主要负责本备课组内2.0工程解读、研修、制作指导,同时摸排组内信息技术能力偏弱教师,建立一对一帮扶指导团队;各备课组均以学科类别划分,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集中研修和针对性的指导。

(二)“10”线并举,多方联合

2.0微能力点研修范围广、难度大,通过采取以下10项研修策略,保障每位教师都能快速掌握所选微能力点相应信息技术能力。

1.召开一次2.0工程专题动员会

长丰县北城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董飞虹召开2.0工程专题动员会议。号召全体教师围绕深化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任务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坚持“面向未来、整校推进、学用结合、多方协同、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促使校领导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2.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

学校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形成帮扶体系,对于信息技术能力较差的教师,由备课组组长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包括实践应用、软件学习、作品制作指导等。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突出而出现的畏难情绪,更为整校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例如,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王老师已经临近60岁,将要退休,信息技术能力不突出,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主动性不高,通过道德与法治备课组组长马园老师的精准帮扶,王老师快速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在2.0工程考核中更是获得中级等级的好成绩。

3.定期召开一次2.0工程专题培训会

由校管理团队组织,校培训团队培训,利用教师会、教研会、每周集体备课时间,每次一主题,每次一技能,讲解有准备,听课有记录,会后有实践。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帮助老师们快速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大家在培训会上集体研讨、交流,分享个人心得,所有教师互帮互助,快速提升信息素养。

4.参加一次智慧课堂比赛

学校信息科技中心联合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开展了一次智慧课堂比赛,以赛促学,人人参与。学校邀请了合肥市科大讯飞公司的孟樊平、郑晓月讲师入校指导智慧课堂授课技巧,学校培训团队陈艳强老师结合C1能力点案例,讲解了微能力点+智慧课堂的培训技巧。通过智慧课堂比赛,教师们结合2.0微能力点之C1、C2、C4开展了研修制作,校培训团队对各位教师的作品进行了评分颁奖。

5.制作一节微课

结合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以B2微能力点为核心,每位教师制作一节融合2.0微能力点微课,参加校级评比,请学生和家长担任评委,对教师制作的微课的技术技巧、环节设计进行评分,由校级管理团队为老师们颁奖。

6.申报一个校级小课题

每个备课组结合组内所选微能力点申报一个校级小课题,由校教科室主持,邀请校内高级教师担任课题指导专家,课题期限为6个月,要求各课题必须按时按质完成开题申请、开题报告、中期论证、课题结题、展示成果。本次课题申报中共立项19个小课题,成功结题19个,老师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教学,集中探讨,快速成长。

7.开展一次备课组评比活动

对备课组的2.0工程研修过程及结果进行校内评比,由校教务处主持,收集各个备课组的过程材料及2.0工程结果,结合合肥市信息技术工程2.0评选活动,聘请长丰县永红路北城分校副校长曹大为、长丰县双凤中心校副校长周平以及本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董飞虹进行评审打分,评选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优秀备课组”,并颁发奖牌。

8.上一节融合微能力点的课例公开课

由校教科室主持,结合学校每学期的组内公开课、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北城实验小学大课堂,融合2.0工程微能力点,人人参与,集体观摩,共同成长。

9.介绍一款自己最熟悉的教学软件

各备课组先进行组内介绍,汇总结果,然后在每月的备课组组长、教研组组长会议中集体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对方推荐的教学软件,如EV录屏、剪辑师、剪映、Focusky、万彩动画大师等软件。

10.建立一种激励机制

对于取得2.0工程高级证书的102名教师给予相应奖励,颁发校级“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优秀教师”证书,并在校内的评先评优活动中享有同等条件优先政策。在全体教师会上集体颁奖,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兴趣。

(三)“N”种策略,助推成长

3支团队和10条路线的选择只是基础性工作,依托“3+10”所生成的N种策略才是关键。

1.建立1个团队

由高级职称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校级培训团队,培训团队成员学在前、用在前,使自己尽快成为2.0工程专家。

2.发展2种方式

“走出去”与“引进来”两种方式相结合,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的2.0工程培训,加快教师成长。另一方面,积极邀请2.0工程专家进校指导,对学校整校推进给予优化建议。

3.多种教研成长方式

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线上线下教研、课题开发、以赛促学、课堂展示等方式深度开发2.0工程,精心组织,认真开展,深刻总结,快速成长。

五、实践成效

由校长、各科室主任和信息技术教师组成培训管理团队。“一名中层干部+一名校级培训团队成员+一个备课组”的培训团队以及一对一帮扶指导团队,无论是在网上研修阶段,还是在实际应用阶段,他们都走在了前面,并且将优秀的“作业”呈现出来,给全体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为2.0工程的整校推进、全员参与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解决了学校教师多、统一组织培训难的问题,化整为零,以备课组为单位,中层干部抓落实、组织研讨,校级培训团队成员抓培训、搞帮扶,学科教师有问题直接联系本备课组的校级培训成员,快速地推进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整校推进的效率。

10项研修策略保障了每位教师快速地掌握所选微能力点相应信息技术能力,克服了教师对学习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的畏难情绪,精准帮扶解决了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学习难题。通过定期召开专题培训会,开展智慧课堂比赛、微课比赛,开发校级课题、进行公开课展示,备课组评比活动,介绍软件等措施,加强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掌握和理解,激发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多次活动、多种方式的助力成长策略,不仅培训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2.0工程专家团队,而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拓了学校教师对于2.0工程的视野和思维角度。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教研成长方式,直接推动了全体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取得102名教师评测为高级等次、53名教师为中级等次,抽检合格率为100%的优异成绩。

结语

“3+10+N”的整校推进策略,解决了学校教师多、统一组织培训难的问题,化整为零,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整校推进的效率。10项研修策略多层次、多维度地保障了每位教师快速掌握所选微能力点相应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出了本校的2.0工程专家团队,开拓了学校教师对于2.0工程的视野和思维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教研成长方式,直接推动了全体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0工程整校推进,一定要把握关键的技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科,所适用的技术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团队、培训团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意识,形成一校一策、一科一案、一人一法。2.0工程作为一项教师信息化提升项目,其核心目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得到提升,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要实现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教,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学,重点提升教师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0工程对于全体教师而言,它不是终点,而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起点,每所学校都应该基于本校的软硬件条件、教师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以2.0工程为起点,不断推进本校教育信息化的3.0工程、4.0工程……在此,希望笔者提出的“‘3+10+N’创新举措,助力2.0工程整校推进发展”可以为各学校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应用的经验和做法。

猜你喜欢
备课组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备课组长的定位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