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策略*

2023-08-19 17:33朱常青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劳动深度

朱常青

(铜陵市爱国小学 安徽铜陵 244000)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归类于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流程”“和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美学教育相互交融”,确定新时代劳动教育根本准则和整体发展目标。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专业学科有机渗入劳动教育”,明确大、中、小学各门专业学科和劳动教育相互有机融合的核心要点。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教育的总发展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当前中小学生劳动观念淡化、劳动实践缺乏、劳动情怀淡漠等实际问题,新时代大声呼吁劳动教育理性归位。但是,当前劳动教育被完全等同于一门课程的情况比较普遍。学校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整体构架,是对劳动教育的片面认识和人为割裂,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发展目标。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转变思维,构建多学科资源整合的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将突破学科壁垒,形成有机统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评价体系健全的课程体系。那么,新时代背景下该如何实现劳动教育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呢?

一、主次分明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劳动教育处于次要地位,小学语文课程处于主要地位,二者主次分明。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9《ɑi ei ui》中的《洗手歌》如下:

排着队,向前走,

做什么?去洗手。

肥皂用来搓搓手,

清水帮我冲冲手,

毛巾给我擦擦手。

小手洗得真干净,

大家一起笑开口。

这首儿歌充满童真童趣,朗朗上口,充满生活气息。本课重点是巩固三个复韵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习得复韵母准确发音,理解祖国语言,在诵读中积累语言。读了这首儿歌,学生知道了洗手的方法,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感,使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完美融合。作为语文课程目标之一,劳动教育涵盖在语文教学目标中,是次要方面。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上册课文3古诗《江南》《悯农》等语文课程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在小学初始年级语文课程中就开始开展了,打开了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大门,主次分明是二者融合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又一个策略,需抓住知识的共性部分,打造学习系统。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7课《妈妈睡了》,课文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呈现妈妈的辛苦。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做重点预设,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文中妈妈为什么累了乏了。学生联系生活,说妈妈从早到晚,家里家外忙碌着,从而懂得尊重妈妈的劳动,认识到生活的不易。教师重点选择这个环节,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艺术地实现了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使劳动教育的目标与语文课程的目标和谐统一。

又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葡萄沟》,课文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丰富,课文描述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介绍了劳动技能和有关制作特产的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新疆劳动人民的勤劳品格,懂得劳动可以创造幸福甜蜜的生活,增强小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情感。本课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的,教师应求大同存小异,选择学习劳动知识、技能和体会劳动情感作为重点,使劳动教育和语文课程深度融合。

三、融会贯通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从反面讽刺了农夫,启发读者要想过上幸福生活,还得脚踏实地,通过劳动来实现。本课教学采用课本剧形式,让学生来表演种田人,展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等,塑造经典的形象,使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

该册第8课《池子与河流》,用现代诗的形式,通过比较两个形象表达诗歌主题,勤劳者受社会尊重,懒惰者为社会鄙视。第10课《纸的发明》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纸张的发明史,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及纸的发明为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第11课《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歌颂了大国工匠精神,增进了学生文化自信。诸如此类蕴含劳动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课文,在本册教材中屡见不鲜,是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教育载体。

四、知行合一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对二者教育意义的认同上,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劳动教育重在通过各种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尊重和热爱劳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受情感熏陶,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训练学生思维,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操作方面,劳动实践与语文实践能有机统一。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独特感受,如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等。语文课程提倡“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讲求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实践。劳动教育和语文课程都着眼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自我。比如语文课程围绕“劳动”主题进行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达到的深度融合。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的重要策略是知行合一。

写观察日记是将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于习作实践中,巩固阅读学习成果。要想写好观察日记,学生先要做好日常观察,要通过自己的观察,甚至在动手劳作中发现事物的变化特点,这样写出来的内容具有真情实感,取得感染读者的表达效果。这便是知行合一策略的具体呈现。

四年级下册单元习作《我学会了》,亦是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体现,是运用知行合一策略的典型课例。

五、开放融通

大语文大教育观下的语文课程是开放、融通和系统的。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掌握语文知识。因此,笔者坚持课内课外结合,积累与运用并行,不断寻找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契机,形成一种新的学科融合策略,即开放融通。

例如,在低年级开展节假日家务劳动活动时,如“我为家长倒杯水”“今天我来当妈妈”等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为家人做好服务,并向家人说一些暖心的话,看看家人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试着说说并写下来。很多学生是第一次这样认真地为家人付出行动,感受很多,印象很深,与此同时家长深受感动。长幼之间,含情脉脉,其乐融融。

安排中年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学做菜,并写下与这道菜有关的故事;每年自己生日这天写封信送给家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等等。

高年级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程度更广更深。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就是一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沃土,高年级各班都有自己的校园劳动天地,各班级发挥自己的人力优势,各自组织开展种植活动,广大学生在这块特殊的土地上播种、施肥、耕作、除草、浇水,大家一起劳动,共同合作,分享成果。播种的日子开个希望会,丰收的日子开个收获节,围绕这方热土,学生有事可做、有话要写、有情要抒,土地里长出香甜的果实,种下了难忘的故事,记录了成长的快乐。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诉诸文字,真实就是力量,真情最能动人,写作的秘密一览无余。

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空间更广阔。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特产种植基地、农耕基地、科研机构等多处校外研学基地,学生在耳闻目睹、动手操作中阅读社会与生活、科学与生活这两本“大书”,换一个课堂来学习和领会,开阔眼界,懂得道理,用文字记录自己所得,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

六、文化引领

学校应立足文化,特色办学。笔者所在学校重视文化办学,每学年组织开展劳动节,进行劳动特色教育,如全校学生劳动技能大赛、职业体验、劳动模范进校园、劳动素质评价、热爱劳动好少年评比等系列活动,形成浓浓的劳动氛围,学生在劳动中习得劳动技能,掌握劳动知识,体验劳动的辛苦,分享劳动成果。从小学劳动,爱劳动,尊重劳动,对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劳动节系列活动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引发社会关注,形成家校联动、辐射社会的良性互动,打造学校特色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为了把劳动节办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学校在劳动节里开展“劳动最美”主题征文评比活动,并将优秀习作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或向市级报刊推荐,扩大该项文化节的社会影响力,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该项活动。除此以外,学校开展劳动专题活动,利用广播站播报相关内容,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展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和大语文课程深度融合,活动搭台,文化唱戏,不拘一格,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一所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在长期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逐步形成。

文化引领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策略。这是一种综合型策略,不是以某个教育教学内容为中心,而是通过一个主题,组织实施多项教育教学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全方位、多层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新时代劳动教育和小学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战略是多元化的,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策略,自然地达到艺术的教育教学效果,追求教育无痕的至高境界,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建议,积极努力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劳动深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