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四个回归”与课堂教学改进*

2023-08-19 17:33刘晓霞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双减教学方式评价

刘晓霞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 广东珠海 519000)

“双减”,是指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即“减作业”“减补课”。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能否引导学生走向“乐学”“善学”,是“双减”能否提效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针对本科教育发展问题提出了“四个回归”政策,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对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

课堂教学改进是指以课堂教学为背景,对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是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整体性调控。“四个回归”以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索“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为抓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课堂革命”,促使学生回归校园、教育回归本真,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一、回归常识:以主体意识觉醒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校教学不仅和教师的教密切相关,更与学生的学紧密相连。教育质量和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与动机有很大关系。学习是学生的本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上,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体意识有赖于自我觉醒,而外在力量有助于本体的觉醒,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外在力量”,承担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职责。

“双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教书育人。教师需客观认识教书育人这一核心职责,并将其作为基本要求时刻约束自己,认识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做到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切实将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统一于课堂。其次,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反思教学惯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精修业务,博学于教。“双减”之下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应钻研教学教法、课堂组织形式等,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增质”融入课堂。教师应反思教学惯性,摆脱其控制,打造新的教学情境,给学生营造充分的自我展示空间,使其协作发展,达到教学相长。最后,严以律己,以德立教。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身教重于言教,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勇于承担责任,以身作则,不松懈、敢拼搏,鼓舞学生。“树师德,生仰之,信之;信之,从之;教之,学之。”教师需恪守师德,坚持人格底线,率先垂范,以感召和熏陶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进行价值选择。

基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做好表率,积极引导学生全面投入课堂学习,改变“教师讲课而学生开小差”的现象,通过有用的内容、真实的学习、挑战性的任务、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外在评价奖惩制度矫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认知思维,摆脱“破罐子破摔”“天资聪明无须努力”等固有思维,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继续努力弥补短板。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寻求自身的兴趣特长,并集中精力、把握时间投入其中。在诱惑横行的环境中,广大学生需要坚定内心,通过正念调整自己的状态,引发积极行为而转变消极行为,回归“常识”,好好学习。

二、回归本分: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双减”的情况下,改进课堂教学内容至关重要。针对课堂存在的教师“本本教学”、学生逃课开小差、教师教学单调无味、学生知识接受疲劳等现象,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课堂的“一隅之地”拓展到课外的广阔空间,增加课堂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一方面,全面引入创客教育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充分吸收创客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优势,变传统课堂重知识的解读与传授为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客教育是一种集操作性、创新性、个性化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小学课堂内容可以基于创客教育,设置跨学科课程、体验课程、动手课程、探究课程,引入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实操性,全面吸引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创客教育理念,将项目学习、创客作坊、体验式教学、虚拟社区等教学方式引入中小学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这些教学方式的作用,丰富单一的教学内容。以创客教育衍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能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效的目的。

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和建设课外活动,精心打造“第二课堂”,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第二课堂”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更是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联系起来的环节。“双减”催生“双增”,一是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二是学生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校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在此情况下,学校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满足学生这两方面的需求。很多学校将“第二课堂”视为第一课堂的附属,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对“第二课堂”的认识,明白“第二课堂”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其次,和第一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容、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相协调,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兴趣活动、特长培养、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扩充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例如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举行校内“织鱼笼”比赛,激发广大师生对本土非物质文化“装泥鱼”习俗的热爱;珠海保税区第一小学举行“我是生活小达人”第二届劳动实践比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促使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劳动的价值。

三、回归初心:以引领自主自治为依托激活课堂教学过程

“双减”倡导将学生的“苦学”“难学”转变为“乐学”“善学”。学生“善学”的前提是教师“善导”,“善导”的实现更多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效整合教学过程,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在减负中“回归初心”,聚焦育人,帮助学生实现内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围绕引领学生自主自治、内生发展,可以从教师教学方式和课堂组织模式两个方面入手,激活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变控制型教学为自主支持型教学。教师“自主支持”是指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研究表明,教师进行自主支持型教学,而非控制型教学,能够显著促进课堂功能的发挥并增强教学效果(Reeve&Jang,2006)。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内力引领和外策驱动相结合。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发展内驱力,更新教学观念,时刻关注并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应该意识到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开展师生教学交往所必备的前提,要打破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压抑学生表达意愿的教学壁垒,给学生留足思考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教师自主支持行为发生,提升其教学效能,进而转变教学方式推进课堂发展。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下放管理权,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营造民主氛围,促使教师教学方式朝自主支持型发展。

第二,将技术嵌入教学,变革课堂组织模式,引入慕课、微课、双师课等新型模式。技术嵌入背景下,课堂教学可能存在技术化倾向,陷入“他组织”教学风险。因此,引入技术的同时,要规避该种倾向或风险,走向“自组织”教学,使得教学超越技术理性。“他组织”是“依靠外界的特定指令来推动组织向有序化演化,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而“自组织”是事物自发、自主演变的形式,“自组织”教学是指“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自己组织起来,通力协作地进行教和学”。将“自组织”思维贯穿于慕课、微课、双师课等,给予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倡导非线性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变单方面发展为师生双向内生发展。

四、回归梦想: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线评判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上“一刀切”的教学评价,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未能得到及时反馈,长此以往,影响整个教育阶段的学习,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个性化和社会化的人才。在“双减”的背景下,评价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回归梦想”,紧扣培养目标,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整合不同维度的教学评价。“双减”之下,课程深度、难度和学业挑战度的提升,使得课堂教学评价变得更为复杂,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如课堂价值、学科特性、教学内容、学生差异等。因此,可以下放评价自主权和优化评价指标为抓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改进工作。

一方面,面向教师和学生分层下放教学评价自主权。学校要给予教师评价自主权,教师要给予学生评价自主权。课堂考核应该打破“唯卷面成绩论”、改变必须纸质存档的做法,教师自行确立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和发展性评价。学生可以从课堂上直观地感受教师的优势和不足,相比教师同行更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此外,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了解更深。因此,将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能全面发现教师和学生双方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另一方面,编制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评价的综合性。科学的评价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绝不能以固定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过程要求所有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评价主体对课堂教学的评判角度、评判标准必然不同,因此评价指标应该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课程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调整、分层控制,形成有差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发展性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进行构建,遵守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差异性的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技巧、教学机智的表现,并关注教学目的,多方位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已有的评价模式基础上引入增值性评价。增值性评价与传统的以学生单次终结性学业成就为依据的横向评价模式不同,它将评价视角从“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成长潜力,关注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自我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关注“学生有没有学会、有没有听懂”转为更多地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有没有进步”,引导学生“跟自己比”。以学生个人的进步幅度为评价标准,关注每位学生的进步,可以实现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每位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

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环环相扣,倡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书育人本职,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激活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以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助力人才培养是“回归梦想”。“四合一”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推动课堂教学在回归中改进、在回归中前进,最终推动教育回归本真。

猜你喜欢
双减教学方式评价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