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智慧,突破逻辑难题

2023-08-28 00:50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3年3期
关键词:绿灯红灯结论

高 潮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

针对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中的一些教学难点,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且深信不疑的事例来突破,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而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用心观察社会生活,选择有价值的素材来服务教学,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更加有效。

一、缘起:教学中的思维困境

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的教学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艰难的考验,特别是当中一些难点,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很困难。其中,第六课第三框“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无疑是整本教材中难度最大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假言推理及其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有着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推理,其中有些问题学生始终绕不开,桎梏于自己的思维定式。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与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这里学生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这一观点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例如教材上所给探究与分享的示例:

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她们就一起去图书超市买书。

第二天上午没下雨,

所以,她们一定会去图书超市买书。

这样由前件推出后件学生能够很顺利地理解掌握,但是对于第二个推理,即:

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她们就一起去图书超市买书。

她们一起去图书超市买书了,

所以,第二天上午一定没下雨。

这样由肯定后件而推出前件的无效性推理,很多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在他们的思维定式里,如果明天上午不下雨,她们就一起去图书馆,现在她们一起去图书馆买书了,那肯定就没有下雨呀,关键在于,从生活的实践上看,没有下雨,没有去图书馆,这样做也完全正当合适,没有任何不妥,所以很多学生这时候就陷入思维的定式里无法自拔。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这里学生也能顺利理解并掌握,但是,对于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这一点,学生理解也相当困难。例如教材中提供的示例评析:

只有患者甲接受了做手术,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患者甲没有接受做手术,

结论:患者甲的疾病不可能治愈。

这一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由前件假,推出后件一定假,这一点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但是对于另一推理:

只有患者甲接受了做手术,他的疾病才能治愈。

他的疾病没有治愈,

结论:患者甲没有接受做手术。

这一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就是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推出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这是一个无效的推理结构,但是学生在这里理解就很困难,有部分学生就认为只有接受手术,病才能治愈,现在病没有治愈,那应该就是没有做手术呀,关键是逻辑上他会不自觉地用结论“患者甲没有接受手术”,推理得到“他的疾病没有治愈”,来验证他的推理,给人一种推理正确的假象。

二、破题:生活中的逻辑智慧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思维障碍难以跨越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为其点拨,打破思维的桎梏。根据学生处在这样思维定式中的情况,笔者分析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熟悉且深信不疑的事例,来突破他们思维上的障碍。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构思,可采用人们基本上每天都要经历的事例——过马路看红绿灯,来突破难点,设计教学。

在讲到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笔者引导学生列举这样的示例:

只要看到红灯亮起,我们就要停下来,

现在红灯亮起了,

所以,我要停下来。

这一推理是由肯定前件,推出肯定后件,其推理结构是有效的。当然,如果我没有停下来,则红灯肯定没有亮起来,否则肯定要出交通事故,所以通过否定后件来否定前件,这一推理结构也是正确的。再看:

只要看到红灯亮起,我们就要停下来,

现在,我停下来了,

红灯一定亮起来了吗?

通过生活经验,学生得出,我停下来,可以是红灯亮起,也可以是红灯没亮,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我停下来这个前提,不能必然地推出红灯是亮了还是没有亮这样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是一种错误的推理结构。同理,我们也可以推出,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也是错误的推理结构。(即当红灯没亮时,既可以停下来,也可以不停,红灯没亮的情况下不能必然地推出停或者不停的结论)

当讲到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笔者引导学生用绿灯的例子进行探究:

只有绿灯亮起的时候,我们才能通行。

现在绿灯没亮,

则我们不能通行。

同样的,

只有绿灯亮起的时候,我们才能通行。

我们通行了,

则可以推出绿灯亮起了。

这两个推理符合我们生活的常识,也符合逻辑思维的要求,即如果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其推理结构是正确的。再看:

只有绿灯亮起的时候,我们才能通行

现在绿灯亮起来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一定通行了呢?

从生活的常识中,我们可以得出,当绿灯亮起,我可以选择通行,也可选择不通行,这两个结果都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由肯定前件,不能必然得出通行或者不通行的结论,因此,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是错误的推理结构。同理,也可以得出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也是错误的推理结构。(即当我们没有通行时,绿灯可以亮起,也可以不亮,没有通行的前提,不能必然地推出绿灯是否亮起的结论)

三、启示:教师的职责素养

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列举“红绿灯”的事例,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的难点,突破了思维的定式,打破了思维的桎梏,这也启示笔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1.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处处是素材。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我们的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社会实践,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人与事,来用于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就需要学科教师平时养成多观察、多积累、多揣摩的习惯,在日常的生活中,时刻做一个有心人,不仅要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对于生活日常也要有所关注,平常的生活中蕴含了无穷的智慧,充满了课堂教学的素材。就像有句老话说得好: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生活中不缺乏教学素材,只要我们用心发掘,生活处处是素材。

2.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新课标理念一直强调在教学中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平时的备课和教学中要有学生观,要坚持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备课和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学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受众,教师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承载和体现效果,如果想要教学富有成效,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就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例如在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正是针对学生在思维上比较难以理解的点,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怎么去思考的?他们有怎样的思维定式?如何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有效地突破?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笔者选择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过红绿灯,以及通过生活经验得出的确定不移的答案——红灯停、绿灯行,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从实际的操作来看,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笔者认为选择的路径得当,我们的努力才有效果,如果选择的路径不对,那么,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教学高效。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应是机械教条的,而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上好思想政治课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教师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思想,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通过设置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形成观点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这一节课中,笔者就通过指导学生对过红绿灯情况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相关难点问题,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通过充分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活动给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习总书记说,讲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老师。这是对教师的莫大认可,同样也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期待。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社会生活,选择有价值的素材来服务教学,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绿灯红灯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为什么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笼
红灯停,绿灯行
红灯变堵“墙”
结论
一路绿灯 一路关爱
红灯与绿灯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