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023-09-22 05:46秦莹玉
幸福家庭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教版笔者同学

秦莹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核心也随之转移,教师的教学从以前的“教”逐渐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在新课标背景下,许多教师开始从时间分配、教学主体、课程设计几个方面着重进行调整,以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育人的目标。基于此,笔者探讨了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指向人格培养,立德树人

(一)创设情境,培养分享意识

小学生的年龄小,难以认识到学科学习对自己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知识应用情境,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其中适当渗透德育。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为学生准备了10个苹果,创设了“大家一起分苹果”这一情境,再逐阶进行提问,让学生回答“如何将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若有5位、10位同学又该怎么平均分呢?”“那么20位同学呢?”等问题。最后,笔者让学生将这几次均分的结果,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在纸上。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容易画出将苹果均分给2位同学、5位同学、10位同学的情况,但他们无法解答均分给20位同学的问题。这时,有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可以把苹果让给其他同学。听到这名学生的回答,笔者表扬了他孔融让梨的行为,并鼓励其他学生向这名学生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接着,笔者强调了问题“平均分给20位同学”,引入了“分数”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了具体的讲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知识。在上述教学中,笔者适时融入了德育,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为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助力。

(二)合作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不断交换想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的合作、协商、交流创造条件,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怎样通知最快”这一课时,笔者准备了一段文字,并告诉了班长,让班长设法尽快口头一对一地传递给每位学生,同时笔者让其他学生一起帮助班长寻找通知最快的方法。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了讨论,然后自发地将自己的方法和周围同学的方法进行对比,最后选出最优方案,并让表达能力好的学生进行陈述。

在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了小学高年段学生想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心理,利用学习问题促使学生自发地组成了小组并进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各自的想法进行了交流。在确定最终方案和陈述人选时,学生看到了其他同学的长处,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由此可见,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之间自主地交流想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遵循个性心理,创新学习

(一)自觉先学,进行联结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设置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该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转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前,笔者为学生发放了画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让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点求出该图形的面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纷纷开动脑筋,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法。有的学生与同伴在课下进行了信息交流,想到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设法将其分割转换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求解;有的学生不擅长用公式解答问题,便运用了“数格子”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画在每小格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格子纸上,然后数格子求解。

(二)大胆质疑,发散思维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固定的问题进行大胆质疑、发散思维,将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时,笔者提前准备了两个盒子,在一个盒子里装了写有“跳个舞吧”“唱首歌吧”“休息下吧”等字句的纸条,在另一个盒子里装了写有“幸运卡(免作业一次)”“打扫教室卫生吧”等字句的纸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告诉了学生每个箱子里都放了哪一类纸条,并让学生思考抽取方案。由于“幸运卡”只在其中一个箱子里,有的学生主动地质疑:“‘幸运卡只在一个箱子里,要想抽到不是只能抽那一个箱子吗?”有的学生补充道:“可是那个箱子里不仅有‘幸运卡,还有‘打扫教室卫生的卡,想抽到‘幸运卡还是有点难的,还不如抽另一个箱子。”在此过程中,为了抽到自己想要的纸条,学生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讨论,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试图找到最优的方法,很好地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感受逻辑关系

任何知识的深刻体会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领悟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8厘米、10厘米长的细木条各12根,并提供了橡皮泥作为连接物。在课上,笔者先为学生分别展示了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的实物,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用细木条搭出这两个物体的简易模型,同时让学生注意这两个物体有何不同。在实操后,学生很快发现其中一个物体用的细木棍长度都相同,而另一个物体用的细木棍长度不完全相同。接着,笔者顺势引入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操作研究让学生切身体会、感受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锻炼了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又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掷一掷”时,笔者先为每桌学生准备了两颗骰子,并让學生思考“如果同时掷骰子,这两个骰子的点数总和都有哪些?”。在短暂的思考后,学生开始积极地发言。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结果的推导过程,笔者先让学生在演算本上写出可能的投掷组合结果,再让学生利用桌上的骰子,和同桌合作投掷并验证结果,最后全班汇总得到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有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聚焦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一)设计日常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中,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教师判断学生是否掌握该知识点的标准之一。教师要从基础的问题入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日常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时,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便设计了一些和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学校前段时间开展了运动会,其中有一位同学以2.41米的成绩打破了我校的立定跳远纪录,比原来纪录多0.06米,请同学们分别借助简单计算和简易方程两种方法,计算出学校原来的立定跳远纪录。”。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学生先想到了简单的计算方法,然后利用学过的知识将需要求解的内容设为未知数,用新学的方法也得出了答案。

(二)设计几何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基础能力,为学生设计合适的问题。几何问题是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教师设计该类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黑板和课桌桌面相比,哪个面积大?”“比较桌面和椅面,哪个面积大?”等问题。接着,笔者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几何问题,让学生比较面积的大小,并询问学生是如何比较出来的。最后,笔者展示了课前准备的几个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比一比这几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想到了“将几个图形直接叠加,比一比谁的面积大”这一方法,有的学生提出了“这几个图形各边不能重合,无法准确比较,可以把它们先剪成一样的形状,再将剩下部分的面积进行比较”这一方法。这一过程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设计工程问题,培养建模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知识的作用,教师就要设计工程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建模,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中“简易方程的求解”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方程知识应用于具体生活,笔者为学生设计了生活化的工程问题:“学校修缮操场需要用到35吨水泥,货车每次能运5吨,上午运送3次,请问下午要运送几次才能运输完所有货物?”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梳理了已有的知识,构建出了教学模型,通过列方程得到了答案。

由此可见,教师将方程问题具体化,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转换为直观、较简单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结语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学习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住知识和公式,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计算、推理、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為主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猜你喜欢
人教版笔者同学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