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2023-09-22 05:46赵帅
幸福家庭 2023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探究

赵帅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得以优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融入信息理念,提升教学素养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参与者,其态度和能力会影响课程融合的质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参加培训或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掌握相关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还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知识融合,让数学活动更具趣味性,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适时更新教学理念,熟悉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感受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冲击,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以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让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人性化。因此,教师要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渗透日常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部分,以动态的形式呈现教学任务,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化处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化教学采用统一授课、专家讲座等方式,能够增强教师的应用意识,促进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将书本中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并通过作业、考试的方式反馈学习结果。在现代数学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能够更新教学的互动形式,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多种形式的互动。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依托技术辅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丰富数学课堂内容

教师要以信息化手段搜集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的不同环节,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丰富数学课堂内容,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学习体验。

在导入环节,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酒杯、大本钟、天坛、东方明珠等图片,并提出问题,如“这些图片中有许多常见的几何体,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叫几何体?”“几何体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什么的几何体可以称为球?”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让学生对几何体及其特征产生直观的感受,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柱、锥、球的过程中,理解几何体的定义和特征。

在授课环节,教师要借助不同的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寻数学规律,让学生分析、比较,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二次函数y=x2的图像有什么特征?”“同学们能描述图像的形状吗?”“这个图像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出几对对称点?”“图像与x轴有交点吗?”“如果有,交点坐标是什么?”“当x<0时,随着x值的增大,y值如何变化?当x>0时呢?当x取什么值时,y值最小?最小值是什么?”等。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向学生呈现y=x2、y=-x2的图像,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二次函数y=ax2有怎样的特征。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归纳关键的知识点,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的不同环节,能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能在教学模式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教师讲解知识的难度;在教学时间与空间上,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灵活的学习途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的探索环境和探索思路,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以帮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圆周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Flash软件观察、探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活动,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为学生提供更多验证结论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深度的学习体验。

(三)改变数学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内容不断丰富,教师可以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展示不同的知识,并随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获得及时的反馈。同时,教师可以借助QQ、微信、钉钉等软件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增强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學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解决线下交流受时间、空间约束的问题,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数学理解能力。

三、依托信息背景,开展小组学习

信息技术具有便捷性、丰富性的特点,能实现实时跟踪记录、及时反馈评价的教学目标。而小组合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开放性,需要通过及时评价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平台和丰富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与资源开展深入探究,使学生搜集到多样的信息,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一)依托信息档案,完成科学分组

分组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影响小组整体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想合理地完成分组,教师就要借助信息手段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优势之处,建立信息档案。对此,教师需要在课堂回答、日常学习、作业完成等方面记录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大数据对学生的细化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遵守“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组以六人左右为宜,每组包含能力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图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表去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创设信息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围绕“城乡居民最关心的生活问题”这一主题,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调查问卷、整理数据、绘制图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任务具有多样性、综合性,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每名学生不同的能力,如有的學生思维缜密,可以设计调研表;有的学生擅长沟通,可以负责表格的发放与收集;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可以负责问题的沟通等。由此可见,教师根据信息档案中所记录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潜能,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资源,扩大探究范围

互联网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认知体验,还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探究范围。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数学学科的应用性,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质量。而小组合作学习强调过程的探究性,教师要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索活动,带领学生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探索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深度。例如,在讲解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角的应用及其蕴含的原理,让学生围绕“高铁的车头是怎么设计的?”“道路为什么要设计坡度?”“课桌的角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构造?”等问题进行探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制作微课视频,构建翻转课堂

(一)围绕教学目标,制作微课视频

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并利用这些素材制作微课视频。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素材,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二)构建翻转课堂,提供思考空间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急于求成,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少思考的空间。而翻转课堂可以帮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给学生留有更多思考、学习的空间。教师构建翻转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要以学生为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让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