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实践体验 促进知行合一

2023-09-22 09:33史丽君
幸福家庭 2023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史丽君

知,是认知,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与思辨;行,是行动,是认知外化的表现。知与行相辅相成,没有知的行是妄行,没有行的知是妄想。知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实现知识向行为的转化。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为行为的产生提供保障。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教师应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保持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明确导向,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知行合一的转变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由知识本位转变为知行合一,在培养学生认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情感,坚定学生的信念,磨炼学生的意志,并落实于学生的行为。

(一)培养认知,遵循发展规律

思想决定行为,没有思想的指引行动就会变得盲目。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知,在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顺应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探讨错的成因,使其能产生行的意愿,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发展情感,建立平等关系

情感是知化为行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教师要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以引发他们的积极情绪。教师可以以朋辈为切入点,由教师、高年级学生和同班优秀学生担任朋辈导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观察、理解生活,促进良好师生、生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要倾听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以肯定的话语激励学生,与学生换位思考,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去体会他们的情感,让学生能认可并践行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理解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信任教师,从而深化他们的内心感受,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三)坚定信念,利用榜样力量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规划形成清晰的认识,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以形象生动的场景、真实的案例去教育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坚定正确的信念。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时,教师可以播放《致敬戍边英雄》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到戍边英雄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坚决捍卫国家尊严、坚决与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的精神,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从戍边英雄的身上感悟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将什么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从视频中获得真实的感受,认识到国家的荣誉与利益不允许受到损害,形成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

教师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做到言出必行,行之必果,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学生,坚定学生的信念。教师可以以榜样人物为核心开展宣讲会,向学生宣讲理想信念,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磨砺意志,促进自我锻炼

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外部环境、认知动力、情感调节等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表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与坚强的意志,以培养他们强大的意志力,让他们在身处逆境时能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教师要鼓励学生制订锻炼意志品质的计划,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另外,学校可以在教室、走廊、食堂等场所张贴体现意志力的名人名言、故事,营造浓厚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二、拓展空间,构建多形式的思政课堂

空洞的说教难以产生令人信服的力量,教师要采用知行融合的方式,将思政课堂与学校环境、社会课堂、网络结合起来,拓展教学的空间,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一)发挥思政小课堂的作用

初中生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要根据环境、内容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动机,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外化于行。适度肯定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在他们有闪光点时要多肯定,对他们的提问要热情回应,让他们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帮助学生实现由“我不行”到“我能行”的转变。教师可以记录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强化他们的自我肯定,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可以提出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辩论,让学生在矛盾中澄清观点,明晰自己的价值判断,形成道德价值判断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道德领域的内容,让他们从中发现规律。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学习障碍,让他们利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了解知识的本质。

(二)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真正的理解。教师要与时俱进,弹性设计内容,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主动实践中形成真实的理解。教师要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活动,按自己的方式去行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实践活动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必然路径,但教师教学时要做到适可而止,特别在选择高指向性、高价值性的活动时,不必事事求验证,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降低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短板的弥补,如让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参加演讲,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实现思政课堂与网络课堂的融合

学校要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的比重,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实践场所、实践内容,以促进知行融合。教师要选择与教学理论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动,为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的融合提供保障。同时,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将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新行的条件,让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学情,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向学生推送热点事件。

三、挖掘资源,丰富与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囿于教材内容,要挖掘各类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具生活性、时代性、针对性,这样才能增强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一)让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性

教师要秉持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让道德与法治教学陷入呆板、枯燥、僵化的局面。生活是可感的,生活化的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内容向生活延伸,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将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让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正面案例为主、反面案例为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选取的素材要真实,只有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才能启发学生、感染学生,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让生活中的事件成为“活”的教科书,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自然,让他们的生活成为教育的主题。

(二)让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时代性,学生只有了解时政,才能了解所学内容,实现知行合一。教师要紧跟热点问题,以热点资源为教学素材,用图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热点事件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比赛、研讨会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时政。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可以导入热点事件,让学生思考在突发事件中谁应该承担责任,以生活中的现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意识。

(三)让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想立足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就需要摆脱空洞的说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盲点、错点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情,从而让教学内容变得更有针对性。

四、优化评价,实现由重知识向重素养的转变

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從多角度出发,使评价实现由重知识向重素养的转变。

(一)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教师应创新道德与法治的评价方式,加入现代的评价元素,检验学生能否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可以将“互联网+”与教学评价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应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思想状况、情感状态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合理划分各方面的比例,如果一味以成绩评定学生,难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评价标准要多元,知的评价标准与行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这样能让评价变得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采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的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对比时能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与过去对比时能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情感的变化。

(二)运用合理的奖惩手段

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称赞。只有学生的努力和学习中的亮点受到嘉奖,他们才会产生进一步努力的意愿,其他学生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内外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奖惩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手段,奖励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奖励,是对学生的优秀品德予以肯定,以强化这种行为的持续发生;惩罚以批评、处罚为主要形式,是对学生的不良品德作出否定,以促进学生改正不良思想品德的行为。教师要合理控制奖惩的度,过度奖励会降低奖励的效能,让学生失去继续努力的兴趣,而过度处罚则会使学生产生愤怒、抵触等情绪,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教师要采用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策略,在奖励的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存在的不足,以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三)构建立体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知与行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对学生评价也应是动态变化的。教师要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指向。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周评、月评与学期评,缩短评价的周期,让评价变得常态化,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评价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让评价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以调动学生与家长的积极性,使其能参与到知行合一的评价中。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开展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知行合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学内容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