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活动对幼儿审美心理的影响价值

2023-10-21 17:33王鹏怡
教育观察 2023年21期
关键词:戏剧事物想象

王鹏怡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辽宁大连,116029)

素质教育提倡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1]审美教育具有使幼儿认识深化、道德感化、情感净化、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并且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显示出独特的作用。[2]审美教育须重视对幼儿审美心理的影响。我国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孔子、庄子等先贤。孔子将审美心理与道德相结合,提倡寓善于美,庄子则提出了澹然无极的美学思想,认为审美是超脱世俗的体验,最终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3-4]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迷狂说”,迷狂是指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心理达到了物我不分、神志不清的状态,这是一种极致的喜悦与享受。[5]审美心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主观反映。客观事物无所谓美与丑,人在欣赏客观事物时调动一系列心理活动,将其赋予了自身的理解与情感,从而对客观事物进行美的评判,这就是审美心理的过程。幼儿与生俱来就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源于先天遗传并受后天教育、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的思维呈现直观、简单的特征,看待事物具有拟人化的特点。与成人相比,幼儿更偏向调动自己的感官来欣赏世界。因此,幼儿的审美心理是无功利性、富有丰富情感的心理状态。[6]审美心理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活动,这些要素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形成奇妙的审美体验。[7]

戏剧活动是指戏剧表演者身着相应剧目的服装,在舞台上进行表演,以展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等的艺术活动。相比其他艺术活动,戏剧活动具有评价性和不可替代性。戏剧本身的观赏价值背后蕴含的是对社会事件、人物等的赞美或者批判。戏剧活动的不可代替性主要体现在表演活动与观赏活动同时进行。对表演者来说需要有感情地代入角色,进行面对面的表演;对观众来说能调动其多重感官体验,给人巨大的视听冲击。儿童戏剧是指以儿童观众为核心进行创作和呈现的艺术活动。[8]幼儿审美中的重要话题在于让幼儿去感受、欣赏与创造,而戏剧活动则为幼儿提供视听结合、直观真实的审美机会。

有学者从多元智能角度出发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感受戏剧活动后幼儿在音乐节奏方面有显著提高。[9]有学者通过对智力发展障碍的幼儿开展定期性的团体戏剧活动发现,戏剧活动对于特殊儿童的干预也起着正向作用。[10]还有学者从幼儿审美人格角度出发探讨戏剧教育的作用并展开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戏剧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审美人格的发展。[11]国内已有研究还从幼儿审美水平、审美能力、审美鉴赏、审美理解方面探讨戏剧活动对幼儿的价值。程英提出将戏剧活动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渗透与融合,从幼儿生活与经验出发,挖掘并创造创意性的戏剧活动,以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为幼儿增加表达自己的机会。[12]以往研究主要探讨戏剧活动对幼儿的审美价值的作用,较少从审美心理角度出发分析戏剧活动对幼儿的价值。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儿童戏剧活动对幼儿审美心理的价值与影响,为幼儿园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提供借鉴。

一、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分为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审美感觉是审美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感觉是审美的生理基础,人们在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某一事物时首先会引起生理上的感受,例如,看到红色会感受到温暖或者炽热,听到节奏慢而沉的音乐会感到悲伤,听到快节奏且嘹亮、振奋的音乐会感到斗志昂扬。这些感受出现的原因不仅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张力有关,还与个体的已有经验相关。而审美知觉则是人通过主动选择对事物整体的反映。[2]审美知觉背后隐藏着观察者的全部,它更强调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如地质学家、美术家观赏同一风景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并不相同。审美感知则将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结合在一起,审美感知与普通的感知并不完全相同,审美感知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理解。例如,感知一幅山水画,不仅要感知画笔的笔触、用色,还要感知山的巍峨、水的流动并对山和水的统一画面进行感知。除此之外,审美感知还强调情感表现性,即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抒发欣赏者自身的情感。[13]

幼儿的审美感知活动相较于成人有以下几个特点:直观性、整体性与同一性。[14]直观性是指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活动来认识事物,更偏向从事物本身的特点出发进行感知活动,如外观、声音等。整体性是指幼儿对事物的认识遵循聚焦于整体再到细节发展的规律,年幼的儿童观察事物最先考虑的是整体而非事物的某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慢慢关注到事物的细节部分。同一性是指幼儿泛灵论的心理特点,幼儿在进行审美心理活动时也同样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和人一样具有生命。

戏剧活动中不同形象的人物在扮相上会有很大差别,这就充分契合幼儿审美感知的直观性特点,如白脸、三角眼的曹操从视觉上就给人奸诈阴险的暗示;红色象征着正义、温暖、具有血性,因此,红脸扮相多为正义角色,如关公、姜维等。除了颜色,戏剧活动还会采用“化形”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扮相明显带有猴和牛的特征。戏剧根据故事的发展,会配以不同的音乐来营造氛围。戏剧活动以立体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给幼儿更加真切的感官体验。加之,戏剧活动以动态的形式展开,人物是“活”的、场景是“活”的,故事情节也源自幼儿的生活,相比绘本、图画等固定的图式,幼儿面对戏剧活动更容易被吸引、代入并沉浸其中。并且戏剧的活动开展会使幼儿对故事各个环节、全程脉络及故事要表达的整体思想有更深入的感受,有利于锻炼幼儿多方面看待问题的能力。戏剧活动既有故事脉络、画面冲击感,又有音乐节奏感,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欣赏戏剧活动,能培养丰富敏锐的感知能力,从多方面认识、欣赏美的能力。

二、提升幼儿的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

审美想象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力想象。知觉想象依赖于眼前的事物进行想象,如看到天空的云朵,想象云朵像一大串棉花糖。而创造力想象可以脱离事物进行无限制的想象,眼前事物只起到触发作用,创造力想象会对事物、形象进行变形与改造。[2]例如,看到风中摇曳的小草,想象到小草或人所散发出的“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刚毅与坚定。

幼儿期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关键时期。[15]幼儿审美想象相比成人有两大优势,优势之一在于幼儿对于事物的认识处于初始阶段,即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完整,因此,幼儿会很轻易地将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组合在一起。优势之二在于幼儿有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特点,能观察到成人没有发现的美,即使是简单的线条或者符号,幼儿也能发挥其想象将其化为看似毫不相干的景象或者事物。除此之外,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经验经历、个性喜好、生活环境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幼儿对事物的感受、理解与创造也存在差异。

首先,戏剧活动中有丰富的表象,如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布局、人物的扮相、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8],审美想象力的发展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戏剧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很多思路与创作的源头,幼儿可以将戏剧活动中的情节再现于游戏活动、艺术活动之中。其次,除了戏剧活动本身的故事情节过渡,还有一些剧场元素,如灯光变化、声音对环境的渲染等,幼儿容易被复杂且新颖的事物吸引,在剧场因素的作用下仿佛身临其境,有利于幼儿对接下来的情节发展进行猜测与想象。除此之外,戏剧活动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戏剧发展的逻辑如故事《狼来了》中为什么大家对放羊娃不再信任等,这对幼儿来说都是珍贵的宝藏。同时,戏剧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如善恶美丑、人生百味等,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最后,戏剧活动的假象性与幼儿天生喜欢游戏、爱幻想的特点息息相关,如儿童戏剧中会使用动物、植物等作为角色来进行演出,这与幼儿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生命相照应,由此幼儿会跟随戏剧活动打开思维,进行创造性想象。戏剧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想象与幻想既是修复心理缺失的疗愈手段,也是拓展人的心灵空间,是达到心理成熟与心理健康的途径。[16]在儿童游戏治疗中,幼儿开始进行想象和幻想游戏,将自身经历融入游戏,意味着勇敢地迈出了心理治疗的第一步。[17]戏剧活动引领了幼儿的艺术想象,幼儿跟随戏剧活动的发展,完成了视听想象与创造的盛宴。

三、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指具有主动创造性、自由且丰富的情感,它是各个审美要素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组合后达到的审美愉快[2],审美情感也贯穿于全部审美心理活动之中。格式塔学派提出的“异质同构说”,即事物与个体间虽然在结构等多方面表现不同,但是本质是相同的,如枯藤、老树、昏鸦这看似毫不相关的三个事物,却都蕴含着悲伤、落寞的意境。同时,写诗、诵诗的作者也传达着悲伤与落寞的心境,通过描写环境的落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无助。

幼儿不是天生就具有审美情感的,有意识地积累情绪情感是审美情感产生的基础。幼儿在2岁左右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情感,在5—6岁甚至会清晰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18-19]此外,幼儿天生对自然怀有感情,容易对自然中的事物产生共情,并且对复杂且有趣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和探索力,对他们来说,一些简单常见的事物反而不值得长久关注。

戏剧活动为幼儿的情感积累提供了机会,针对幼儿开展的戏剧活动往往带有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往往是诱发幼儿灵感的强力剂,如白雪公主是表达善与恶、美与丑的形象对比,启示幼儿追求真善美;《西游记》故事片段启示幼儿要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追求心中所想。幼儿从戏剧活动所获得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真实生活,使其学会调动与戏剧活动中相似的感情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幼儿准备的戏剧活动相比成人戏剧在冲突的处理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成人戏剧中的冲突往往更加复杂,而儿童戏剧中的冲突更多是为了展示人物性格,因而比较单纯、明了、有趣,幼儿更容易理解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满足幼儿的审美期待。幼儿跟随戏剧活动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性,感知善恶美丑,做出自己的审美选择与审美判断,同时通过戏剧活动感知情感,积累丰富的审美情感,达到审美愉快。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正确理解虚与实,虽然艺术来源于现实,但是一定要将艺术与现实区别开来;第二层次是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如了解戏剧中的唱腔、扮相、道具、故事背景等,只有具备这样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戏剧作品;第三层次是对形式中意味的理解,即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性,这是最高层次的理解,琢磨艺术背后表达的情感并与之共鸣。

审美理解力也不是生而具有的,它需要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2]因此,幼儿丰富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可以为审美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需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即人们常说的艺术课程,如美术、雕塑、手工等,通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幼儿会获得关于艺术的表现技巧、典故、符号及某个时代所蕴含的一般知识,这就达到了第二层次的审美理解。接下来需要着力帮助幼儿获得第三层次的理解,相比成人,幼儿所具有的理性思维更少,不会像成人一样从戏剧开始就清楚地知道戏剧具有表演性和虚假性,戏剧内容也只是真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幼儿会抱着信以为真的态度去观看戏剧,将自己置身于戏剧中,与戏剧角色同仇敌忾、同声相应[20],所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与审美理解更加深厚。[8]然而,这种态度必然会导致矛盾,即审美理解的第一层含义虚与实和第三层含义情感表现性的矛盾。对此,教育者既要避免过于功利性的引导,也不能放任不管、任其自由生长,教师和家长需要进行合理恰当的教育,家长可以基于家庭教育的灵活性、持续性等特点,利用课余的碎片时间进行审美中的虚实教育,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对戏剧活动进行认识、欣赏与延伸,帮助幼儿理解好虚与实的关系。

儿童戏剧活动更强调真实性,会让幼儿沉浸其中,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审美理解力。戏剧活动提供了复杂的情感体验,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独一无二的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没有统一的、严苛的标准,对幼儿来说,调动想象力和情感达到的审美理解相比理性的科学思维更具人情味,它带给幼儿独特的审美体验,对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理解生命与自然、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戏剧活动能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理解力,对幼儿审美心理具有重要价值。幼儿通过戏剧活动能获得丰富的感知,提升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积累丰富的审美情感,促进审美理解达到更高水平。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儿童戏剧活动对幼儿审美心理塑造的意义,做好孩子的脚手架,为幼儿选择合适、恰当的戏剧活动,充分发挥戏剧活动的价值,做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统一。

猜你喜欢
戏剧事物想象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的想象
美好的事物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戏剧类
奇妙事物用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