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逻辑、内涵与功能提升

2023-11-05 13:35林扬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林扬千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虽是源自学科借鉴,但也有着自身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价值导向,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遵循“主体对客体的认同”逻辑原则,可以将这一概念的内涵解析为主体维度的阶级认同和客体维度的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和使命认同三个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功能提升,需要坚持政治引领,强化政治认同的主心骨;坚持教育引导,深化政治认同的文化场;坚持创新引航,优化政治认同的方法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阶级认同;政党认同;国家认同;使命认同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3.01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3-0062-07

政治认同概念源自西方政治学理论,如今也广泛地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域中。虽是学科借鉴,却也不显突兀,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蕴含着政治认同的“基因”。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概念出场并不只是简单地术语嫁接,而是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价值导向。因此通过加强对这一概念的学术探索,追本溯源,开拓新知,不仅有助于夯实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优化现实的理论指导。

一、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出场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并不是凭空而成,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論发展与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促进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

1.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思想的理论赓续

政治认同概念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一条可以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即“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1]因此政治认同与政体的维持息息相关。从形式上看,政治认同是指主体对政治(客体)的认同情感与认同行为的统一。但是在内容上对于主体和客体的不同理解,产生了政治认同概念的分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思想的理论赓续,它不同于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将政治认同视为维持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理论概念,而是关于无产阶级为实现自身解放,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认同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性规律,为广大的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工人没有祖国。”[2]那是因为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工人的祖国,它们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解放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统治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理想,而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和团结广大无产阶级,因此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认同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初衷。随后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提出和完善了国家学说和灌输理论,并且领导俄国实现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让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理论种子落地生根,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3]敌人和朋友的关系亦是异与同的关系,可见这个首要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政治认同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主要领导人都对政治认同问题发表过相关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4]这条道路不仅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新时代视域下的政治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既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理论主线[5],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思想的理论赓续。

2.实践逻辑: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不懈探索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概念出场不只是单纯的理论创造,同时也离不开实践活动。通过历史梳理,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概念背后具有深刻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现实逻辑。

进入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日益发展,其弊端也日趋显现。当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时,欧洲相继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也让世人看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正是出于对现实经验的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只有凝聚革命意识,团结革命力量,才能最终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以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换言之,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认同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6]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革命实践的维度去把握政治认同,于是他们高呼:“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7]因此,无产阶级的政治目的的达成和政治认同的实现不能缺少革命实践的方式。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当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便趋于低潮。同时腐朽的沙俄政府成了帝国锁链上的最为薄弱一环,于是列宁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一国胜利论”,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次理论创新,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为世界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革命的希望。

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无不在找寻救亡图存之路,但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总统共和终究没能成功。直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正如毛泽东所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8]哪怕是在最为艰难的革命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也没有忘记在实践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斗争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正是依托在革命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团结起最广大的劳动群体,汇聚起最强大的磅礴伟力,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的现实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并没有就此止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9]因此,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仍然不能脱离革命实践而存在,时代的转换改变的只是革命实践的具体形式,却没有抹去革命实践的根本底色。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概念出场具有初心不渝的实践逻辑,伴随着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的发展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的内涵分析

任何概念都有其内涵所指,遵循“主体对客体的认同”逻辑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的具体内涵就可以划分为主体维度和客体维度。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与具体的现实语境,笔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的內涵解析为主体维度的阶级认同和客体维度的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和使命认同三个部分。

1.阶级认同:无产阶级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主体身份

主体是一切认同问题的确证前提,认同对象只有基于主体才有意义。准确理解无产阶级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主体身份,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无产阶级”这一主体。所谓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从历史渊源上看,无产阶级是个历史范畴,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阶级群体。从历史地位上看,无产阶级是劳动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然而由于无产阶级不掌握生产资料,因此不得不向资产阶级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以维持生活,于是无产阶级处于与自身真实力量不相符的被压迫者地位,而这种地位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为的、不公正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从历史使命上看,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阶级。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代表,蕴藏着最强大的革命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言:“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10]简言之,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身。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现实的生产关系视角出发,批判超越了资产阶级抽象的原子化主体理论,认识到无产阶级才是资本主义时代真正的主体力量。然而无产阶级并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的革命理论和政治意识,由此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必要性,从而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具有阶级属性,它始终是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正如理论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理论也会生发出新的理论形态,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主体身份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956年随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概念也随之与时俱进,例如周恩来就创造性地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1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理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涌现出许多新兴职业和阶层,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如今无产阶级概念可以泛指为一般意义的劳动群体或人民群众。因此在当前现实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主体即一切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他们是无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样态。

2.政党认同:共产党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核心力量

政党政治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民主化的进程。所谓政党(party),本身就包含部分(part)之意,它是代表特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因此没有超阶级的政党,也没有超阶级的政治利益。资产阶级政党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全民利益本质上只是为本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意识形态粉饰。当资产阶级的财产或统治地位受到威胁时,“‘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12]。因此,为了应对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无产者不仅要联合起来形成阶级,更要组织成为政党,即共产党,用团结起来的力量以谋求最终的解放。而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核心力量,是因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3]换言之,正是因为共产党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的优良品质,所以才能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才能在革命斗争中成为无产阶级值得认同与仰仗的核心力量。

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的主心骨,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在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随着时代问题的变迁不断与时俱进,形成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理论飞跃。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从革命战争时期“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再到如今脱贫攻坚,筑梦小康的宏伟事迹无不彰显出党群关系鱼水情深的生动印记。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深刻阐明了用理论说服群众,用实践赢得人心的道理,它是诠释马克思主义政党优良品质的历史写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4]赢得人心,守住人心便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关键所在。正所谓“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核心力量。

3.国家认同:社会主义国家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现实依托

国家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共同体形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而言,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既是其不可或缺的内涵元素,也是其重要的现实依托。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国家认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就理论的科学性而言,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延续,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长久以来,西方学者对于国家的认识秉承着“理性优先原则”[15],认为国家是理性的产物,正如黑格尔的经典论述:“神自身在地上的行进,这就是国家。国家的根据就是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的力量。”[16]将国家神圣化、理性化,其目的是为了论证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合理性。对此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予以批判超越,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产生是源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并且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不断展开,人类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简单走向复杂,国家形式也会随之不断更迭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就实践的革命性而言,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是阶级斗争的必然要求,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政党政治的兴起本质上是围绕国家政权的争夺而展开的,任何政党都有其政治纲领或政治目的。对于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而言,争夺国家政权无非是“使政权从一只手中放下,又立刻被另一只手抓住”[17]。因此看似民主的竞争方式其实质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历史上巴黎公社的起义失败就用惨痛的事实证明一旦利益根基受到损害,资产阶级政党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对无产阶级进行联合绞杀。于是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推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便是其核心纲领。

受制于历史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能对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理论指导,但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就已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部分。之后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继承并发展该思想,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18],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直接理论来源,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指明了奋斗方向。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在实践上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还用和平的方式完成三大改造,順利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中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实现了理论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提供了科学指南。

4.使命认同:为人类求解放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价值旨向

小至个人,大到政党、国家都有其各自的使命目标,有的使命目标与历史的发展趋势相向而行,有的则是背道而驰,彼此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古往今来,人们都在探寻着历史的发展之谜,以期实现使命目标与历史发展相统一。然而过往一切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因此它们只是在一定时期内与历史同向而行,只有马克思主义关注到了历史的真正主体,并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其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9]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庄严的使命承诺,也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与历史同向前行的原因所在,同时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内在的价值旨向。

为人类求解放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实现,这是人类真正历史的开端,它是一个宏伟的使命目标,但它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20]因此共产主义是一场现实运动,它是从社会实践中发展而来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是机械式的历史宿命,人类只需坐享其成就可以等待解放的到来。历史上曾有许多政党和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奉行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任务,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历史长河中要么改旗易帜,要么僵化封闭,最终都走向历史的反面,这也从侧面突显出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加强使命认同的重要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而言,丢失了使命认同,就意味着丢失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价值底色。

实现人类解放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实现的过程和形式却具有偶然性,因为历史是由鲜活的、具有能动性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他们能够依据具体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来开展解放事业。因此对于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目标不能教条化地理解,而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党的一大时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写入党纲,但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会依据现实状况制定具体而务实的使命任务。正如毛泽东曾指出:“关于社会制度的主张,共产党是有现在的纲领和将来的纲领,或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21]因此最高纲领和最低(基本)纲领不是相互对立,彼此割裂的,而是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最终统一于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目标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概言之,就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2]因此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既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认同在中国境况下的现实写照,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的价值所在。

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功能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创造性成果,具有丰富的内涵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功能提升,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

1.坚持政治引领,强化政治认同的主心骨

恩格斯曾说道:“向工人鼓吹放弃政治,就等于把他們推入资产阶级政治的怀抱。”[23]因此要想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拥入无产阶级政治的怀抱,就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强化政治认同的主心骨,如此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心有所依,情有所系,从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之中。

首先坚持政治引领,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所谓政治引领,如同革命战场上的红旗,发挥着举旗定向,催人奋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是当今中国引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红旗,因此坚持政治引领,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其最大优势所在。同样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因为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利益呼声将得不到倾听,政治诉求将得不到保障,思想文化将得不到提高。简言之,社会将如同一盘散沙,人心涣散、各自为政,更何谈政治认同?因此坚持党的领导起到了凝心聚魂的重要作用。其次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两个确立”。坚持党的领导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靠事前的口号动员或事后的表态总结草率应付,而应该具体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24]因此“两个确立”是基于现实经验和人心所向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两个确立”也为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提供重要抓手和具体依托。最后坚持“两个确立”,根本在于加强党的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恩格斯曾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25]中国共产党便是这样的政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正是这样的胜利用铁一般的事实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功能发挥的底气所在。总而言之,以加强党的建设支撑“两个确立”,以把握“两个确立”突出党的领导,以坚持党的领导彰显政治引领,以此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主心骨。

2.坚持教育引导,深化政治认同的文化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无法自发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必须通过灌输的形式由外向内对其加以理论宣传和政治教育。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功能必须坚持教育引导,深化政治认同的文化场,以此促进人民群众政治认同意识的产生和政治认同行为的培育。

首先要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在理论中学,扎扎实实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认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功能的实现需要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基本的科学认知。而科学认知形成的首要途径就是要在理论中学,对此全社会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同时理论学习并不是要一刀切,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理论学习需要张弛有度,灵活开展。一方面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在理论学习上要起到表率作用,要坚持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求将晦涩艰深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话语,使广大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入得脑,以此实现理论掌握群众,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深入人心。其次要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在批判中学,明察善断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舆论杂音。认同就是要在差异中实现求同,因此在当前两种制度、两种主义长期共存的国际背景下,面对国内外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要有从容的定力和清醒的认识,要引导人民群众在批判中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毛泽东曾说过:“香花同毒草也是这样。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的斗争。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26]因此我们既要理直气壮地拥护“香花”,提升理论自信,又要明察善断地批判“毒草”,抵制错误思潮,在鉴别与斗争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再次要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学,知行合一将认同意识自觉转化为认同行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指引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功能的实现不在于主体掌握了多少理论经典,而在于主体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教育环节也不能脱离于社会实践。只有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自觉将认同意识转化为认同行为。

3.坚持创新引航,优化政治认同的方法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如今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想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功能也应坚持创新引航,不断锐意进取、革故鼎新,以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优化政治认同的方法论,以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首先,以新的思想发展政治认同新理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创新变革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理论根基,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具有理念创新的内在基因和思想活力。但是发展和开放并不是意味着另辟蹊径或剑走偏锋,而是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讲好的“老话”,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许多“老话”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党的领导、灌输理论等基本原理,这是思想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坚持讲好“新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马克思主义,不能将其僵化成神龛上的佛像顶礼膜拜。因此,面对时代境遇更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以“老话”为指导,推陈出新,提炼“新话”,以新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新理念。其次,以新模式探索政治认同新样态。新模式是创新性的集合样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在当今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充裕的政治人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宝贵资源。学校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工作最主要的手段,而学校教育领域也是开展新模式探索的最佳场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7]此后,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便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题于2020年制定出台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政策指导。这不仅是一次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样也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新模式的有益探索,能够为催生政治认同新样态提供重要镜鉴。再次,以新技术丰富政治认同新手段。当前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科技成果的问世,预示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可以预见的是新技术的出现将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未来生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而言,技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进步能够为大规模、跨时空、更便捷地开展政治认同工作提供帮助,但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会带来诸如数据壁垒、信息茧房、科技霸权等负面效应,为政治认同工作造成困扰。但是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不能因为新技术的潜在风险就因噎废食,而是要学会主动迎接时代的科技浪潮。对此我们既要以新技术丰富政治认同新手段,同时又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约,软硬兼施共同营造良好的新技术应用氛围。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211.

[2][7][10][12][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6,14,509,44.

[3][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50.

[4][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5]常轶军.政治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J].探索,2018(6):10.

[6][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539.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5-16.

[15]吴宏政,王小景.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颠倒[J].天津社会科学,2019(5):45.

[1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294.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99.

[18]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

[1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6.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4.

[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2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0.

[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