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双足,远离糖足

2023-11-15 01:19胡燕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综合门诊
人人健康 2023年23期
关键词:截肢糖尿病足下肢

■胡燕利(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综合门诊)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50 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生率高达8.1%,年复发率为31.6%。由于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 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约50%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病理过程和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类似,主要是因为高血糖引起外周血管、神经病变,造成下肢血管闭塞、肢端神经病变,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坏疽等,严重的患者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提升人们对足部疾病的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我国从2016 年开始,将每年的5月29 日定为“全国爱足日”,希望足部健康成为每个人都高度关注的健康问题。

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病程5 年以上者;长期血糖控制差者;穿不合适的鞋袜者;足部卫生差者;既往有足溃疡史或足部畸形的患者。

糖尿病足的诱因

感染是糖尿病足的导火索,各种原因引起的足部皮肤破损处理不当均可继发感染。如干裂的皮肤、胼胝形成及鞋内异物;选择的鞋不合适、足部骨突出(足外翻、锤状趾等);错误地修剪指甲、使用过烫的水或取暖设备、长时间行走、赤脚走路等原因。

糖尿病足早发现、早预防

糖尿病足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是有效降低足溃疡发生的关键。从低危者着手,中、高危者列为重点预防对象,早期发现,分级预防,根据糖尿病足发生的不同危险阶段给予干预,实现“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对未发生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高危足筛查、指导和处理,有效预防糖尿病足发生;二级预防,即对已发生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综合诊疗,加速创面愈合,减少不良结局,提高生活质量;三级预防,即针对力学改变的序贯治疗,减压处理与随访。

糖尿病足的先兆症状

糖尿病足临床上主要分为神经病变表现和下肢缺血表现两种。

发生神经病变时,可出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等症状,同时足部皮肤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有脚踩棉花感等症状。

发生下肢缺血时,可出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色素沉着,皮温下降,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情况。患者往往会因为腿疼走走停停,走一段时间需要停下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即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症状。随着病程进展,患者还会出现静息痛,即肢体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疼痛,夜晚尤为严重。部分严重患者还会出现肢体感染,即趾端出现坏疽、足跟或跖趾关节受压部位出现溃疡等。

糖尿病足的日常护理

每日检查双足 检查双足有无水泡、皲裂、鸡眼、胼胝等问题;观察足部皮肤色泽、动脉血管的搏动情况、感觉功能、局部温湿度的变化;观察足趾间有无破溃、出血、渗液等。眼睛不好者,可以戴上眼镜,看不清楚的地方使用镜子或请人帮忙,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如果发现足部皮肤温度低、肢端发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变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动脉的搏动逐渐减弱,提示局部有缺血缺氧的表现,应引起高度警惕。

采用正确的泡脚方法 每次洗脚时需用手或水温计测量水温,水温应低于40℃,浸泡足部5~10 分钟,洗净后用柔软的浅色毛巾轻轻擦干足部皮肤,一定擦干足趾间的水分,保持足趾间干爽。注重修剪趾甲,注意平着剪,不要斜剪,不宜剪太短或剪得有角度,以免损伤甲沟造成继发感染。

选择合适的鞋袜 鞋子需选择舒适、合脚、透气性好的棉质面料,不宜穿露出足部皮肤的凉鞋或拖鞋,也不宜穿过紧的鞋或高跟鞋,以免增加足部负担。夏季切忌赤脚行走,以防尖锐物品刺伤或坚硬物品碰伤。养成穿袜子的习惯,袜子每日清洗,保持清洁。袜子提倡选择透气好的纯棉材质,袜口不宜过紧,不穿有洞或修补不平的袜子。

精心护理足部皮肤 冬季注意足部保暖,忌用热水袋、电热毯,防止因周围神经感觉迟钝而烫伤。足部皮肤干燥者,洗脚后及时涂上润肤霜,以保持皮肤柔润,防止皮肤皲裂,注意不要将润肤霜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对有皮肤瘙痒或脚癣者,切忌挠抓;对有鸡眼、胼胝的患者,禁止乱用中药外涂或用手撕死皮,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正规治疗。

坚持运动 每天坚持下肢及足部的运动,可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足部运动方法包括提脚尖运动、抬脚跟运动、弯腰下蹲运动、甩腿运动等。

糖尿病足的预防

严格控制血糖 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足的诱因,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关键和根本。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用药量和药物种类,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同时又要避免低血糖。2020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控制<10.0 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7.0%。坚持长期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可私自停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须掌握注射时间、注射技术、注射部位;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以免产生皮下硬结影响吸收。

坚持饮食疗法 正确合理的饮食是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应做到定时、定量、粗细搭配。定时即每天三餐进食的时间大致相同,如当前进食时间为早餐7:00、中餐12:00、晚餐18:00,那么每天三餐大致选择在该时间点进餐;定量即每天进食的总量和三餐分配的比例基本固定,比如当天进食的是含1400 千卡热量的食物,那么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大致都按照这个热量来进餐;而三餐如果是按1/5、2/5、2/5 的比例搭配,主食多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可参考《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版)》],控制进餐速度,务必细嚼慢咽,养成先蔬菜、后肉类、最后吃主食的进餐顺序,禁止暴饮暴食。

戒烟戒酒 吸烟会降低胰岛素的皮下吸收率及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造成胰岛素用量增加,血糖控制不佳。此外,吸烟可导致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特别是微小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影响血液循环。饮酒后因酒精吸收和代谢较快,不能较长时间维持血糖浓度,并且酒精本身也能刺激胰岛素分泌,有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加上患者可能会因为饮酒而饮食不规律,因此容易导致低血糖。

受伤后的处理 小伤口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不可以用深色药物,如龙胆紫、红药水,避免使用碘酒等强刺激的消毒剂直接消毒伤口,伤口严重者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定期复诊 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足患者半年复诊一次,有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血管异常的糖尿病足患者3~6 个月复诊1 次,既往有足部溃疡病史或截肢病史的糖尿病足患者1~3 个月复诊1 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是支撑人体站立、行走、运动的基础,是健康生活“迈开腿”的前提,是“登高望远”拥抱自然的保障,亦被誉为人的“第二心脏”。糖尿病作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的方法。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从发生、发展到恶化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通过合理预防、有效护理及定期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延缓糖尿病足的进展,从而降低截肢率。因此,保护好双足,将糖尿病足遏制于萌芽状态,才能领略美好的风景。

猜你喜欢
截肢糖尿病足下肢
How to ensure leftovers are safe to eat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骨肉瘤手术:截肢并不是唯一选项
给糖尿病足患者一个“立足之地”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老人崴脚后缘何要截肢
糖尿病足部门诊在预防糖尿病足溃疡中的体会探析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