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里的自然美探析

2023-12-03 15:32陈官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自然美艺术修养

摘 要:自魏晋时期开始,中国画中的自然美便是艺术家们追求和渴望达到的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世界。在对自然美的追寻过程中,画家们总结出了很多创新且影响深远的绘画理论。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画家们受到儒家思想、禅学思想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将自然美与精神气节、人生紧密联系起来,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自然美。画家们借对自然美的追求,不断引发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与追寻。因此说,创造自然美的过程,既是主观审美意识、艺术修养提高的过程,也是画家对自我、对人生追问的过程。

关键词:自然美;传统哲学;绘画理论;艺术修养

在探索中国画的自然美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一个概念,即何為“自然美”。在美学观点里,自然美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过程的审美意象。

在美学史上,对自然美主要有以下四种看法:第一,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第二,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第三,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第四,自然美在于人与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美学领域有过一次大讨论,自然美的问题就是其中的焦点之一。根据美的本质是意象这一基本观点,在对自然美的看法上,第四种观点得到了更多学者的认同,即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在此次大讨论中,主张这一观点的是美学家朱光潜。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经是艺术品。”

就一般而言,人们对自然美的认知容易停留在表现层次,认为是自然物、自然风景之美,比如一缕清晨的阳光、一抹夕阳西下的绯红、一汪清澈的泉水、一片无垠的草原等等。就深层次而言,细究这个认知习惯的观念背后,其实隐含着对自然美的两种看法,一种是自然美就是自然物客观存在的美,另一种是自然美是人心所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后者的表达。这种意象世界,就如宗白华所说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人类的审美活动不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美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它的内容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概念或含义。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发现,是在魏晋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精神上大解放、文化上大繁荣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盛。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他们拥抱自然,寄情山水,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说到底,自然美的发现离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以及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和社会文化大环境。

一、中国画自然美中的审美表达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代表着传统中国画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山水画已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至隋唐时期,山水画逐渐独立,画家们开始追求自然美的意蕴表达。顾恺之作为东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理论家,创作《云台山图》并著文《画云台山记》,文中对观察和感悟山石、溪流的详细记录,体现了他对自然世界的一种审美意象。

从六朝的“人大于山”,到五代时期的“点景人物”山水画,中国画的表现对象开始从人转向自然风景。画家们虽没有完全脱离人物活动来进行创作,但自然风景已然成为画面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在审美追求上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主次的调整,画家们开始表现更纯粹的自然物本身的美。当然,这种美并不是仅限于简单的客观再现,而是画家们对自然美探索中的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山水画对自然美的追求是由浅至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这种研究与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从现存的艺术作品中发现一二。例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南朝墓室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树木十分相似,人物形象大于山水树木,且都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有着十分强烈的装饰效果。这些绘画作品说明,画家虽然在背景中表现了大量自然之景,但是他们的兴趣中心却并不在自然本身。直至唐代,山水画脱离人物画而独立成科,并出现画法工致的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等不同流派,形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五代时期,山水画从隋唐的青春期,转向成熟的境地,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进一步提升,逐渐形成了全新的山水画面貌,这一时期画家主观审美意识增强,对自然美的追求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画家为更好地表现胸中之丘壑,追求山水间的自然之美,不断探索新的技法语言,创造出了一套成熟的表现方法。青绿山水以线条勾勒山川骨架,层层罩染丹青之色,凸显了画面的富丽堂皇之气。水墨山水以墨色取胜,在勾皴点染之间追求山川磅礴之势。山水画家、理论家荆浩在其《笔法记》中说:“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这正是对山水画创作审美要义的精准诠释。

同时,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山川地貌背景下,画家们创造出了不同的自然美。中国山水画有南派、北派之分,北派以荆浩、关仝等为代表,南派则以董源、巨然等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北派山水画家关仝的《关山行旅图》充分展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画中远景峰峦叠嶂,气势恢弘,中景杂树交错,一座板桥横跨在山脚下河流之上,近景是茅舍商贾,充满了生活气息,意境超然。董源则是江南山水画风的开创人物,水墨山水和设色山水两类皆善,所表现的自然景致,平静闲远,极富文人雅士之情趣。其所绘《夏山图卷》表现平林远景,长卷徐徐展开,亲切自然。其用笔为中锋墨线,兼具强度和韧性,被形象地称为“披麻皴”,而这一皴法就是对南方山石风貌特征的主观升华。

北宋时期,作为创作主体的画家们在表现语言和审美意识上有了更高追求。山水画家、理论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中,提出了“三远”透视法来表现自然之美。谓之曰,“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在这一著作中,作者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要让位居高堂的士大夫们通过欣赏画中之山水,感受“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之趣,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这种诗意的表达,即画家们力求通过自然美来展现的自我精神和人生境界。另外,作者还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山行步步移”“山行面面看”,要注意不同角度、季节、气候等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郭熙指出画家必须在文化、生活、传统、技巧各方面有全面的修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饫看”,才能胸有丘壑。还强调绘“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主张山水画家应“所养扩充”“所经众多”“所览淳熟”“所取精粹”。以上,均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中对自然美的追求。

清初“四僧”十分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抒发性灵,自他们开始,源于客观世界又经过高度加工提炼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自然美的表现意境。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阐述了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他的山水画都是对自然观察所得,极富创造性,生机勃勃,纵横潇洒。他强调创作山水画要“搜尽奇峰打草稿”,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自然中去,把自然山水变成胸中丘壑,反对简单的客观再现模仿,反对泥古不化。石涛在其作品《山林胜境图》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题跋:“山林有最胜之境,须最胜之人,境有相当。石我石也,非我则不古;泉我泉也,非我则不幽。山林者我山林也,非我则落寞而无色。虽然,非熏修参劫而神骨清,又何易消受此而駐吾年。”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自信,这种睥睨万物的自信无疑离不开石涛深厚的艺术和哲学修养,显现出画家本人强烈的主观审美意识,画家笔下的自然美不仅关于自然审美意象,更关乎人生。

二、中国画自然美中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画中,自然物的审美意蕴常常与人的性情、品质、精神等联系在一起,即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等。叶朗在《美学原理》中指出,“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物互相沟通、相互契合的产物”。因此,它除了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影响外,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同一种自然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氛围里成为审美对象时,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蕴。梅、兰、竹、菊是中国花鸟画里最常表现的自然对象,甚至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画家常用“花中四君子”来标榜人的清高品德。梅、兰、竹、菊等自然花木的审美意象,有着不同的意蕴,代表着不同的品质、气质和情调,这是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所崇尚的。西方人看到梅、兰、竹、菊会感受到它们的美,但是很难感受到这些品质、情调。

以元代花鸟画家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为例,该作品是一幅折枝花鸟画。画面采用横式构图,上下皆大幅留白,仅有一枝梅花横穿画面,旨在用世上难寻、仅此一枝的姿态凸显梅花品性高洁。在笔法上以书入画,用挺拔有力的线条表现枝干,给人以苍劲之感。花萼花瓣浓淡相间,繁密的花蕊点缀其中,整体构图虚实相生、意境深远,画出了梅花出尘挺拔的气质。画家也是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人格操守。此时,自然美的意蕴,不仅包含着自然物本身的美感,更多的是寄托画家本人的思想与品质。关于梅花,我们更加熟悉《卜算子·咏梅》里那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它的品格与气节就是民族精神的写意。自然美,已经不是简单的自然物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了,这个时候它还与民族精神气节联系在了一起。再看徐渭的《墨葡萄图》,此画在构图上颇具新意,整枝葡萄自右上向左下贯穿画面,立势高远。枝蔓以草书笔法一蹴而就,叶子以泼墨之法撞水而成,加之淡墨点积葡萄,笔端饱含水分,浓淡相参,酣畅淋漓。大胆的笔墨表现使枝蔓斜垂更具动势,葡萄更显晶莹剔透之情态。整幅画面虽然画的是葡萄,但是并不拘泥于形似,意在表现画家内在的个人情感,画中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更反映了画家怀才不遇的悲愤心境和洁身自好的品性情操。

在这些画家看来,花鸟鱼虫皆是生命,是自己的朋友,在心灵上彼此相通,所以它们是美的。画家用自己的审美意识照亮了自然之物,形成了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它们积聚着中国美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丰富的内涵。而这种自然美的意蕴,用自然物的物理性质或者简单的“自然的人化”是说明不了的。

三、结语

在画家们发现和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始终与中国传统哲学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就是“仁”。“仁”,要从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生气”,有“发于生意,得之自然”的说法,自然美的表达传递,透露着中国人传统的哲学观、美学观。

中国画追求自然美,这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很多表达自然美的绘画作品,更有理论著作来阐述绘画思想,诸如“传神写照”论、“三远”透视法、“搜尽奇峰打草稿”、“迁想妙得”、“似与不似”等等。这些绘画理念是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所得出的绘画精要,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指引着我们的绘画创作。

现如今,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各类自媒体软件层出不穷,让我们实现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但与之相对的,网络所带来的数量繁杂且易得的绘画素材也让我们脱离了真实生活,这就导致我们在创作伊始就丧失了对生活体悟的感动。当前,我们被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裹挟,难以有一颗“闲心”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美,使得创作缺乏感悟与艺术哲思。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要主动去提升自身的主观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净化心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根植于生活,追求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表达,发现身边潜在的自然美。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傅雷.傅雷文集:傅雷谈艺术[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朱良志.石涛画语录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

[6]张晓春.中国山水画中的自然美和艺术美[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11.

[7]刘勇.中国画的自然美与艺术美[J].艺海,2009(8):67.

[8]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杨冬梅.探析中国画的意境之美[J].书画世界,2022(9):60-61.

[11]张志芳.探析造型艺术中的自然美和人体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3(17):58-59.

[12]邓雅轩.以周思聪《秋林负薪图》为例浅析中国画中的自然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6(8):13.

作者简介:

陈官鹏,硕士,信阳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自然美艺术修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幼儿美术活动的优化策略研究
舞蹈钢琴伴奏课教学效率提升研究
从对立到联合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词心语之二 提艺术修养 塑音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