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探究

2023-12-03 01:38朱思旭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研究生

摘 要:2009年,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中华文化得以凭借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每一位书法篆刻者对此都感到无比自豪。随着书法专业一级学科的设立,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逐步完善,对书法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情况却依然有所侧重,如在多数展览中篆刻作品远远少于书法作品,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篆刻艺术的深入学习有助于书法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不论是理论研究、实践能力还是审美意识、知行合一等,都能使广大书法专业研究生养成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及胆大心细、一丝不苟的品格,推动中国书法篆刻实现长远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篆刻艺术;书法专业

书法与篆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且写字、制印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展现自身审美的途径之一。笔者以为书法专业研究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审美意识、知行合一能力等。就篆刻而言,能执笔写字的人不一定能执刀刻印,要找准自身方向,尽力突破,杜绝人云亦云,反复咀嚼那寡淡无味的残羹剩饭。试从篆刻艺术这一角度切入,以期引起广大书法专业研究生的重视。

一、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

篆刻艺术是多种传统文化的结合体,包括印章文化、书法文化、历史文化等。在研究篆刻艺术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中国印学理论的经典著作、理论体系之外,印学理论与书学理论大有重合之处,如对《说文解字》、金石学、文字学的研究及相关文献资料。历来篆刻学习都以传承为主,即师徒相授。明清流派印的崛起,在印宗秦汉的基础上研究前人艺术并加以创新,使得篆刻艺术发展至鼎盛期。

历代篆刻大师们在理论研究方面都颇有建树。最早的印学理论是金石学家吾丘衍《学古编》中的《三十五举》,其系统阐述了篆隶演变过程及篆刻基础知识,从此世人学习篆刻便有法可依、有迹可循。明代何震撰《续学古编》,他非常重视研习篆书,尝云:“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其倡导以“六书”为准则,同时要求印人有高深的文字學和书法修养,以更好地实现书法与刀法的统一。沈野著《印谈》,有意识地强调文学修养对篆刻艺术的“打底”作用,尝称:“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邓石如的“印从书出”和赵之谦的“印外求印”是清代印学理论的两座高峰。陈克恕著《篆刻针度》,汇编前人论述之精华综合而成,分章叙述了有关印学的各种基本常识。时至今日,黄惇、朱天曙等诸多学者对明清印学理论进行了归纳、规范和深化,以便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篆刻。

于笔者而言,分析总结前人的印学理论,会加深对实际操刀的认识,继而感悟碑学的雄浑之美。沈野《印谈》有言,制印“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学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轮扁斫轮、疴偻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第一,要寻找刀感,做好控刀。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与控笔联系起来,无论是印面还是宣纸,呈现出来的作品绝不能浮于表面。第二,掌握两种基本刀法:冲刀和切刀。冲刀强调果断劲爽地令刀锋沿着线条向前冲进,要求力度的掌握和连续性;切刀主要依靠刀刃自右而左地切削印面,是一种断续的运动,用切刀刻成的线条生涩迟缓,但要注意切口的衔接,否则线条易形成规律性的锯齿状或直接断裂。笔者认为冲刀较切刀而言更容易具备书写性,因为它连贯,而切刀较冲刀更易塑造金石味的线条,故两种基本刀法都应该掌握。沈野自称:“每作一印,不即动手,以章法、字法往复至眉睫间隐隐见之,宛然是一古印,然后乘兴下刀,庶几少有得意处。”这一点也会引起笔者共鸣,即要先分析印稿的整体感觉、篆书的开合变化,再推敲其疏密、张力、饱满度,确保味道纯正。譬如汉印的基调为方正厚实,一种苍浑的感觉扑面而来,那它方正的构字、圆中略带方的刀法如何表达印面博大雄浑的气息就会引起笔者进一步的思考。学习和理解这些理论于我们书法专业研究生而言,既能逐步掌握思维方法,又能开阔学术视野,以全新的角度观察和表现篆刻艺术。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掌握基本法

首先是篆法。识篆书,习篆字,要了解篆书的写法再去刻,不能刻错字。还要具备一定的书写笔意,透过刀锋看笔锋,包括笔画顺序、断续设计、搭接点、转折处微妙的细节处理、线条的粗细与方圆变化等,避免纯刻,否则易显匠气。绝对的“方”易显死板,绝对的“圆”则显臃肿。其次是刀法。对于冲刀、切刀两种基本刀法前文已提及,此不赘述。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刀的明亮化、锋利化趋势逐步增强,对刀感的品味与把玩、刀与石的碰撞迸发出的清脆或沉闷的声音等方面都深深吸引着每一位篆刻者沉迷其中。最后是章法,即对整体的把握。印面中点的形状、大小、方圆,线条与边缘线的距离,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等,都能增强印面张力,加入这些自由灵活的元素,可使印面效果更灵动率意,是章法呼应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要提及做印法,其既是刀法的外延,也与章法存在紧密联系。通过残泐粘连,能使章法更紧凑、透气、适度,带动印面的气息流动,增强视觉感,达到笔断意连、气韵贯通、虚实顿生的效果。做印法就相当于仿古、做旧,是对金石味的寻找,可实现粗犷朦胧的立体感。通过一些手法的合理运用,获得古朴浑厚的艺术气息,这种不板滞的苍茫感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从无意识到审美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沧桑的古朴感具备独特的审美意蕴,绝非一人一时之力能完成。这便能引发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急功近利地追求完美不是一件好事,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

(二)守正与创新

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浙派、徽派、皖派等开宗立派的大师在印宗秦汉的基础上,都有其不同于前人的创新,如:何震以诗词入印,程邃以大篆入印,丁敬从唐宋汲取营养,邓石如以自家书法入印,赵之谦以碑版、权诏、镜铭文字入印,吴昌硕以封泥、砖瓦、石鼓文入印,黄牧甫以吉金文字入印,齐白石以单刀直入大显痛快,等等。不论是“印从书出”还是“印外求印”,这些创新都使得大师们留名印史。

守正即在识字、善书、工于用刀的基础上勤于研习古法,进行观念上的拓展与技法上的把握,做到写篆必有依,下刀必有所本。经过长期学习与吸收,方有突破传统的可能,但要注意,有所突破后更要以古为法。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这枯燥乏味且重复的过程可以同孙过庭《书谱》中平正、险绝、复归平正的观点联系起来思考。若基本的篆刻要领都不能烂熟于心,何谈“求变”?日复一日的墨守成规或自以为是的创造,都不能达到创新,甚至容易走偏,使得篆刻艺术越来越简单化、草率化,失去其趣味和意义,那就真正走向了穷途末路。

世人都讲创新,可说者容易做者难,因为篆法、刀法、章法等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发展已几乎无路可走,先贤们几乎穷遍了所有可能,稍不留神就会还是走了前人的旧路。篆刻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应当与时俱进,不顺应时代发展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这便意味着我们应当融入新的时代元素,确立当代篆刻艺术应有的美学品质。比如从现代设计理念出发,打破汉字与生俱来的条条框框,变烦琐封闭为极简开放之势;在朱文与白文印相互滋养的创作态度上更进一步,展现“计白当朱”与新时代元素的完美结合;突破用刀如笔的传统约束,不盲目屈从于书写性,由此拓展线的趣味空间。通过种种形式,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展现当代篆刻艺术新风貌。

三、审美意识的培养

(一)了解审美类型

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诗书画印、戏曲舞蹈、园林建筑、雕刻版画、中国画等,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而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中包含的中国人血脉里的美学共性,已有诸多学者加以论述。

诚如笔墨当随时代,书法分晋韵、唐法、宋意、明态,各个时期篆刻的审美风尚也不同,包括秦古玺、汉白文、元朱文、明清流派印等。汉白文“缪篆入印,均分印面,任疏任密”,元朱文“小篆入印,朱文细线,文字接边”。特别是明代以来,入仕艰难的底层文人迫于生计而寄情于书画艺术,以篆刻谋生,加之私印的制作和使用较为自由,印章的使用呈多样化发展。文人成为印章创作与使用的主体,将自己的审美趣味、学识修养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制印过程中,使得印章的凭信功能弱化,文人雅趣强化,实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开始并驾齐驱,将篆刻艺术的审美自觉带向了新的高峰。

邓石如传达出的书写笔意,令整个印面气韵贯通;吴昌硕金石气的获取,发现且进一步营造了高古、个性化的残破之美;近代颇具才情的齐白石以大刀阔斧、痛快淋漓的个性语言,强调刻印过程中的直接性和纯粹性。篆刻艺术因独特的审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魏广君以印品艺,将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等二十四种审美品格进一步概括为四种审美类型,以划分古今篆刻追求的美学范畴,展现其中蕴含的当代人文精神,分别是:隐喻原型的古雅之美、错金镂彩的雕琢之美、移情震荡的发抒之美、奥赜寓言的抽象之美[1]。

这些审美标准经历了历史检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总有一些深深吸引我们,这便是我们审美的大致走向。抓住这一点,继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探索,终会有突破。在不经意中见功力,实现心中的审美理想,也无愧为一名书法专业研究生。

(二)明确审美方向

印章用它实用的躯壳传达篆刻美的灵魂。线条表现出的运动感及其力量美,印面整体气韵贯通的舒适美,印蜕呈现出毛茸茸的质感美,钤印手法与印泥浓度的有机配合,多方面的协调统一造就了气韵贯通、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使得欣赏者无不感慨“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无论是古朴浑厚还是工整明快的篆刻风格,都深深吸引着笔者。选择与自己审美相贴合的风格,逐渐强化,走向极致,就是形成个人风格的过程。师法秦汉古印,追求自然,反对修饰,似乎是篆刻艺术的审美趋势,但笔者始终坚信,用心呈现出的作品能被欣赏者读懂,产生共鸣,形成互动。何震能以诗文入印,在印学史上开创了印文俊雅、与诗文紧密联系的新风尚,向人们展现了明代中叶文人寄情山水田园的生活画面;陈巨来用刀劲爽利落中略带温润之感,使线条富有弹性和质感,整体章法灵活多变,充满张力。我们品读这些印作时,仿佛与大师对话,不难料想他们的个人性情及丰富的内心情感。

对审美类型有一定了解后,要明确自己的审美方向。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书法专业研究生都与“以古为贵”的传统文人篆刻审美相去甚远。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虽取法乎上,但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我们要对观念形式的多样性有包容心理,理解百家争鸣的真正意义,只有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才会推陈出新。书法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技能都能达到一定水平,但在表现上却存在差异,这往往是由我们内心的审美高度决定的。作为创作主体,我们的性格、气质、思想情感、生活习惯、所处环境、人生经历等,都将作为创作的养料和素材,自然地融入篆刻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审美意识的生成和发展,继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四、知行合一的实现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在世界舞台展现独有的魅力。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绝非一人一时之力,每一环节都显得格外重要,这就是笔者为什么强调书法专业研究生要具备良好的素养。在这个物欲横流且十分浮躁的社会,信息是廉价的,专注是可贵的,我们不能被快节奏蒙蔽双眼。当一个人能真正读懂、喜欢哲学与美学,就会对艺术有自己的见解。对待任何学科都应先了解其发展历史,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要了解篆刻艺术发展史,感悟篆刻艺术趣味,根据自身审美追求,培养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从书法专业研究生的角度看,一方面要重视对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明确自身漫长学习道路的方向。望广大书法专业研究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广泛阅读,开阔眼界,形成高于常人的书法篆刻创作能力和较高的审美境界,养成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及胆大心细、一丝不苟的品格,在自身专业范围内深挖细酌,以敏锐的洞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将所学融会贯通,杜绝满足现状,尝试突破自己,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书法篆刻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魏广君.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方向:刀法新境和谱系架构[J].中国书法,2022(1):162-164.

作者简介:

朱思旭,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