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古开今:吴冠中油画作品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

2023-12-03 15:32赵佳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西结合吴冠中

摘 要:在研究与学习西方油画的过程中,深挖本民族的艺术与人文特质极为重要。吴冠中作为20世纪中西结合的代表性艺术家,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在林风眠油画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度的中西绘画艺术融合,把中国传统绘画中充满意味的线条、五色观念、人文精神、东方意境等通过西方油画艺术进行表现,营造极具东方气韵的画面,形成独特的自然艺术风格。吴冠中的艺术观念与绘画创作推动了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拓展了油画艺术的广度,丰富了油画艺术的内涵。分析、探寻吴冠中油画创作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能够给予当代艺术实践者引导与启发。

关键词:吴冠中;油画艺术;中西结合;东方意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职学前美术教育体系的路径与实践研究”(C202391)研究成果。

20世纪上半叶,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画家纷纷到西方学习油画,而后回国开办相关美术学院传播油画,使油画成为中国一个新的主流画种。作为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与中国传统艺术碰撞并相互影响。

吴冠中终身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之探索,他的油画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养分。同时期的赵无极和朱德群虽已定居海外,他们的创作风格有抽象的、半抽象的、写意的,但他们的油画作品无不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这正是中国文化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之中的体现。吴冠中也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笔法、线条、五色观念等借鉴到油画创作中,采用平光,不拘泥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将其与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相结合,使得画面强调黑白,注重留白,追求淡雅幽静,充满意境。本文将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之美与意境之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吴冠中油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

一、吴冠中油画中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美

吴冠中对形式美的重视为众人所熟知,他曾说:“我们这些美术手艺人,我们工作的主要方面是形式,我们的苦难也在形式之中。不是说不要思想,不要内容,不要意境;我们的思想、内容、意境……是结合在自己形式的骨髓之中的,是随着形式的诞生而诞生的,也随着形式的被破坏而消失。”他认为形式美应服务于意境美。纵观中西方古往今來的绘画作品,其形式美的规律有共通之处,亦有不同的特性:在中国绘画中,形式美作为语言形式的规律来表达对客体的主观感受;而在西方绘画中,形式美通常是指所认识的客体外部形态特征和内在的理性规律。在吴冠中的作品中,两种形式美皆得以体现。

(一)构图

构图是将物象进行组织与精心安排,表现在画面中,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主题思想与意境。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布局”或“经营位置”,不讲究科学的透视,画家对物象的表现不受限于客观距离,甚至会突破视觉所能感知的范围。中国画讲究构思,不一味地摹写所见,而是会根据需要协调画面的主次、远近、虚实以及开合等关系,使得物象要素相衬相映。吴冠中油画作品中典型的中国传统绘画构图法则有散点透视和留白。

1.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它突破了透视学的视力范围,按照画家遵循的美学法则,采取漫视的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编排画家所要表现的景致与物象,通常表现为平远、高远、深远。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由此可见,散点透视能冲破客观空间的限制,并根据情景所需进行重构,使得原本静止、视线局限的空间获得更充足的生命力。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举世佳作《清明上河图》,便是应用了散点透视法的典型代表画作。张择端把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分为“郊区”“虹桥”“市区”三段,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繁多而连续的北宋人民生活场景。观者的视角跟着画面流动变化,时而远望,时而近观,自由自在,畅快随性,仿佛亲临画中一般,感受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都市景象和社会生活风貌。整幅画并未有突兀生硬之感,整体流畅自然,浑然天成。

西方油画中通常采用焦点透视,讲究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观察者的视角固定于一点,将所视物象如实描摹,致力于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三维立体的空间与形象。而吴冠中的油画不拘泥于西方焦点透视法,往往还结合中国散点透视法,呈现中西绘画透视法融合的构图。例如吴冠中的油画《70年代上海》就采用了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法”,特别是深远,给人鸟瞰之感。画面有一定的深度,营造了深远的意境。吴冠中用传统山水画中的透视法表现现代繁华的都市建筑,这何尝不是当时油画艺术领域的一大创举?

2.留白

受道家虚静、恬淡、朴素的哲学观影响,“空白”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中国画中亦常见留白。中国画家强调“以无形写有形”“妙在无笔墨处”,此处所说的“无笔墨处”指的是整个画面的空处。而空并不是无意义,它是创造“空纳万境”的中国绘画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画家在创作中通常更重“空白”,探索与“实象”之间的奥妙关系,这是一种古老而有智慧的中国思辨文化。“南宋四大家”中的马远、夏圭的构图形式便是大胆留白。马远常取一角而画,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如其《寒江独钓图》,寥寥几笔就描绘了船与独钓翁,其余画面空旷无物,几乎全是留白,未画湖,却使观者感受到烟波浩渺的江水。正是四周的空无一物突出了中央主体,细节与空白产生强烈对比,空旷寂寥,耐人寻味。夏圭作画常取半边构图,刻画近景,使得画面空旷辽远,被称为“夏半边”。

吴冠中的油画构图亦常出现只画一角或者只画半边的样式,画面大面积留白,给人以空旷悠远之感,凸显无限广阔的空间意象。如其在油画作品《双燕》中采用大面积的留白,表现两只不大的燕子在空中飞舞的景象。燕子虽只有寥寥几笔,但在与“空白”天空的虚实、动静、黑白对比中,凸显了生命与力量。画面在简约、静谧之中透露着淡淡忧伤,又显露着生命之活力。

(二)线条

自古以来,线便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灵魂,它讲究力度、内涵、节奏等美感,可以用来组织画面,营造深远意境,表现气韵生动。而在西方绘画中,往往用线造型,辅助完成物象等表现,较少单独使用。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与材料本身有关:中国画使用毛笔更具柔韧性,富有变化,且颜料水润,作画者更易挥洒自如;而油画颜料厚重,画笔普遍偏硬,笔头短,画面往往更厚实、细腻、逼真。

吴冠中多次临摹八大山人、石涛等前辈的绘画作品,体悟到线的魅力。他在油画中突破材料对线条的局限,或用坚细的材料在油画未干时刮出细线条,或用极细的软笔在画面上进行线性勾勒。为凸显线条在油画中的形式美,树成了吴冠中钟爱的形象,他乐此不疲地表现着。在其油画中,我们能看到葱葱茏茏、虬曲盘旋的古柏,婀娜多姿、随风飘舞的杨柳,藤蔓交错、纵横缠绕的青藤,等等。树的多种姿态展现了吴冠中理解中的线,吴冠中对线的使用也焕发了树的生机。在油画作品《点线迎春》中,他以线画枝,强化了形式感,以线条的变化、穿插、交错表现错综相连、虬曲舞动、枝条蓬松的树木,这些树枝大部分用画刀或笔杆这类硬细的材料刮出。画面中的枝条如发丝般在空中舞动,生动呈现了初春树木在冬季的洗礼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景象。

(三)色彩

中国画用色讲究“随类赋彩”,这是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后作为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指的是把物体进行分类,按类赋予不同的色彩,并讲究以情造景,不拘泥于目之所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我们很难看到日光高照的景象,这是因为中国画不表现光,不强调光感,由此可看出中国画的用色不受限于固有色与光色,更具主观性。中国画历来以墨为主,墨与水量不同,会呈现不同程度的深浅,这便是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的“墨分五色”。黑白是中国画的主体色彩,这源于“以简为美”的中国传统美学观。

西方绘画从印象派开始解放了色彩。吴冠中喜爱印象派的色彩,喜爱凡·高。他在杭州艺专学习时便被西方绘画的色彩吸引,从而学习了油画。但其油画作品中的色彩不似西方绘画般鲜艳明亮,而是给人优美典雅、柔和统一之感。这是因为其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品中对黑白灰的运用亦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在油画作品《故宅》中,可见其笔触和色块的表现受西方绘画影响较大,但整体具有中式情调,这与色彩的运用密切相关。画面以中国画中的黑白灰为基调,与高饱和度的红黄色点并置,天光采用平光,与河流统一于蓝灰色之中,在雅静之中避免了沉闷,正体现了吴冠中“风筝不断线”的理念。

二、吴冠中油画中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之美

吴冠中认為,绘画之所以能区别于生活,正是妙在它的形式和意境。他曾说:“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首先需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又说:“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可见,吴冠中强调形式美,但不认为形式与意境可孤立对待,形式美最终成就的是意境美。意境美不仅是中国画独有的,同样是吴冠中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

(一)寓情于画

古人从自然中参悟生命和审视自我,通过诗、书、画表现自然。因此,诗、书、画描绘的自然是表象,实则言志,寓情于其中。蔡元培曾恰如其分地形容,西洋画近建筑,中国画近文学。文人画是中国画中寓情于画的典型代表,画家通过描绘某一具体的景物来寄托情感、精神或品格,此处的景物具有象征性,通过其对应的精神、品格,营造高洁、离愁、凄凉等意境。

吴冠中常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寻找能触动他心灵的景物和形式美感,用油画描绘壮丽的高山大河、温情的生活景象、清雅的江南景致。他曾说:“越到晚年我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绘画艺术毕竟是用眼睛看的,具有平面局限性,许多感情都无法表现出来,不能像文学那样具有社会性。”

1.思乡情怀

吴冠中出生于江南,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拨动他的心弦。他常画江南的黑瓦白墙,不但表现风景秀丽,更是蕴含了怀乡的哀愁与忧伤。油画作品《双燕》意境十足,正是位于河边的白墙住宅激发了吴冠中的江南情思,把他的思绪拉回家乡。熟悉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春燕来回,又是一年春时,景相似,人却在远方,空中两只燕子犹如吴冠中与其爱人。画面被寥寥几根长直线分割成长方形,强烈的几何分割总给人冷静之感,如蒙德里安画面中的几何分割,简单纯粹,不蕴含丝毫情感。而《双燕》中,吴老寓情于形式之中,营造了空灵、纯净、忧伤的意境,双燕虽飞去,乡情如故。

在吴冠中的油画作品中,尤其是江南景致中,常出现船这一物象,这并不一定是吴冠中每次作画时都能看见船,也不仅仅为构图需要,亦是包含了对其姑父的怀念之情。记忆中,姑父的船曾载着他考学、上学,甚至是其逃难时的庇护所。所画之船虽不是姑父的船,但也寄托了他强烈而又浓厚的思念之情。

2.高尚品格

除了江南景致外,《荷塘春秋》《彩面朝天》《竹林》等作品,常以半抽象的方式表现繁密的自然景物,展现气流涌动、蓬勃向上的气势。《彩面朝天》中的笔触、用色与印象派多有相似,但与其不同的是,吴冠中通过顿挫有力的笔触和缤纷活力的颜色反映了个人生命观,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将景物的视觉呈现与内在高洁、桀骜、强劲的精气神融合统一,使人感叹生命的力量与独立的人格。吴冠中画面中常出现的松、柏、杨等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树亦被赋予人格,寓意民族精神、高尚品格。

(二)空灵淡泊

吴冠中融合西方油画的材料与形式语言,以及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赋予了它们文化精神,丰富了油画的内涵与意味。其用一生的探索和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稽古揆今,他在创新、思想、理论上都保持先行者的姿态,给后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和可参照的坐标。一味地沿袭前人,会使中国绘画之路日益狭窄;而背弃传统,照搬西方绘画,就如断了线的风筝。艺术只能存活于创新之中,当代艺术中的油画成分已逐渐减少,而吴冠中的方法仍值得我们借鉴。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结合外来艺术的形式、材料等,创造性地运用在创作探索中,守正创新,创作出当代具有东方意味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吴冠中.风筝不断线[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2]吴冠中.横站生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3]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吴冠中.吴冠中文集[M].北京:文汇出版社,1998.

[5]吴冠中.吴冠中谈艺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6]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赵佳琦,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中西结合吴冠中
吴冠中的点线面
春江水暖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急诊内科患者急性肠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简述“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