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

2023-12-03 15:32赵一帆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美术教育高校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人才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文化则是美术教育开展的根基,二者相辅相成。围绕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指出二者交融中的不足之處,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中华传统文化

一、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高校美术教育需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强调德育为先,其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美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锻炼,而且要在艺术学习中提高道德修养,磨炼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中华传统文化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对于完善人格、提高人的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达成提高道德修养等目标,中华传统文化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今,部分高校依旧存在重视美术理论与技能教学,轻视审美培养、文化积累和跨学科教学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遭遇阻碍。对此,更需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升教育成效。

(二)可基于高校美术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当前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更是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将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相结合,可使其以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借由美术教育得到更好的传承。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利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当前,已有部分高校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由此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如果脱离中华传统文化谈中国艺术,就会使其成为无源之水。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审美能力。

(三)可基于高校美术教育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形成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一些中华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人的生活不相适应。高校美术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将二者相结合,用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来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就能有效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的发展,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各种思想、文化、道德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提炼并加入相关元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美术教育中涉及的可能仅是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敏锐地捕捉与提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独具中国特色的美术作品。这样就能达到提升教学效果、促进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效果,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有效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有助于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部分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尚不足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引导,从而影响学生的审美判断。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文化,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的美术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一些高校只重视技能,不重视文化教学,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不高。对此,高校美术教育中应加强文化渗透,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形成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美术教育作为载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结合自身条件,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设置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由此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善于利用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比如陶艺、刺绣、剪纸、版画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文化聚集地进行考察,也可以邀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到校讲解,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些文化。在教学前,教师需要有充足的准备,找到传统艺术与所授课程之间的共通之处,同时,需要讲清楚作品是如何制作的及其历史来源、象征精神、有哪些审美技巧,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框架,而后结合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技能或新媒体手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

在高校美术教育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既能丰富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也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使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高校美术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三、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

受高考科目的影响,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又多重视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培养,因此部分学生存在人文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特别是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受考核方式的影响,往往不重视学校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因此存在艺术素养不高的问题。可见,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在高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美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非美术专业学生又缺乏艺术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部分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然而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仍有限,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大体来说,美术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的大多是素描、速写、色彩、“三大构成”等基础课程,民族文化类的科目所占比重十分低。与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融合,不仅无法展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内涵,也会让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会逐渐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

(三)课程设置重技轻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感兴趣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文化,甚至有个别学生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心理,同时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没有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利用。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存在过多采用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现象。过度依赖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会导致高校美术教育忽视本民族的文化,最终让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我国文化。

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中美学、审美、艺术创作类课程较少,以教授绘画技能的课程为主。这些学校重技法、轻文化,导致一些学生缺失人文素养。首先,高考内容关注的是学生的美术技法,对于美学、美感等艺术理论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一开始在美术学习中就更关注美术技法。其次,部分学生的美术作品仅停留在“形似”阶段,对于注入感情、文化及形成自我艺术风格还缺乏思考。最后,不管是美术专业学生还是非美术专业学生,都认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是首要任务,这就导致美术专业的学生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提升专业技法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较低。可见,重技轻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社会因素带来了不良影响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往往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表现形式,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现象,比如传统中国画颜料的加工技艺。中国画颜料的制作需要从植物、矿物中提取原料,手动打磨,沉淀分离。用这种颜料进行创作,可让作品看起来明亮、华丽、稳重。但这些过程较多依靠人工,需要足够的体力和耐力,艰辛异常,所以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这种问题就为美术教育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另外,现今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没有充足的时间走进艺术馆、博物馆,这样学生就缺少了一定的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四、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举措

(一)更新美术教育理念,重视中华传统文化

要想将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教育者就应该更新美术教育理念,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和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主动挖掘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

一方面,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目的、针对性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教学,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进行创作,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针对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重洋轻土”现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围绕中西方文化展开对比,从而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另一方面,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应从传统美术文化切入,创新教学方式,将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变成多维互动交流式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思考,提高创作热情。

(二)打破学科界限,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传统绘画方式,更重要的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方式引入教学,这要求教师努力推动文学和美术的真正融合,也要求教师有跨文化意识,打破学科的限制。比如:如果不了解《洛神赋》背后动人的故事,就无法深入欣赏顾恺之《洛神赋图》之中的意境和情节;如果不了解汴京的历史文化,就很难欣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及丰厚的历史价值。这就需要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加大文化教育的比重,有计划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比如,可在大一阶段设置中国文化要略、中国文化史等课程,弥补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人文知识的欠缺,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后期依旧有计划地设置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实践,带领学生去地方特色博物馆、艺术馆,或是去具备传统特色的地方写生;也可以开展艺术鉴赏交流会,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帮助学生寻找灵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要因地制宜地探索民间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都有特色民间文化。在挖掘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时,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其融入美术教学的切入点。首先,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当地文化优势,改进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可以邀请非遗传人或者民间艺术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引导学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术相结合。其次,学校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及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最后,学校可以与当地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进行合作,将这些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走近中华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调动其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四)完善协同育人教育机制

高校应该不断完善中华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融合的管理与考核机制,这样才能使二者更好地融合。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核,每学期结束时发布问卷开展教学评价,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建议;另一方面,要有奖惩措施,对于工作效果显著的教师和部门应该奖励,对于毫不重视、无工作进展的部门应当问责,以此保障中华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发挥同向同行的教育合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五、结语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不仅是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美术教育存在重技轻文、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对此,高校需要更新美术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因地制宜地探索民间文化,深化學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美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红,田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路径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2(24):118-120.

[2]党志娟.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传承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2(19):78-81.

[3]高雄.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究[J].大观(论坛),2022(7):134-136.

[4]包雅俊.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5):89-92.

作者简介:

赵一帆,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美术教育高校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