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再阐释

2023-12-29 00:14何婷婷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对抗性对象化总体性

何婷婷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一、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创造力对人与对象的总体性把握

欧洲思想文化中存在一种理解性视角,它被定义为“理解和科学的视角”[1]27,源自“科学、现实主义、理解的传统”[1]34。这种理解性视角提倡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漠视”,实际就是要用冷静和理性的认知视角去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是人对自我及对象的理性认知。但这种看法主张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完全理性的机械人。因此,存在将人陷入完全被动接受而失去能动创造的缺陷。而马克思认为,人具有双重生命本性,即在突破物种生命局限之后,人还具有真正形成人的本质的类生命。这就要求人之所以为人,不但要具备理性认识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能力,还必须具备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创造力。创造力源于“意识的能动性,在其本来的意义上,显现为头脑的创造力”[2],即人超越物种局限后处理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关系并进行创造性发挥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活动为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搭建了互通的桥梁:一方面,人将自身本质投向外部,使自我对象化;另一方面,人将外部力量化为己有,使外部对象人化。正是在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反复交往中,人获得了自我与对象关系的思考。这为思想的自由奠定了物质实践的根基。思想的自由是“在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展开、实现的”[3]4,它是一个不断从模糊抽象转变为清晰具体的过程。在思想的自由不断觉醒的运动中,人逐渐拥有了创造力。创造力与人的一般劳动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创造力是以潜在的状态存在的。与人的一般劳动力相比,创造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实践与领悟得以展现,因此并非每个个体都能体现这种能力。如果说人的一般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的此岸基础,那么人的创造力就是打破沉静的此岸,并为之烙上“人”的印记的人的本质本身。换句话说,创造力是帮助人打破重复性和历史性对象化活动局限,实现突破性上升的钥匙。因此,要理解人的本质,就必须抓住这个扭转人的反复劳动并将之推向更高一级的进化能力。

人的本质的理解需要创造力对人与对象的总体性把握:

首先,这是由人的本质的双重属性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既包括物种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类的社会属性,因此,要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仅抓住其中一面是不够的。这就要求通过某种手段来达成两种属性的耦合,这个手段就是劳动。但上文已然提及,仅依靠单纯和重复的劳动是很难达到对本质的理解的。因此,必须在劳动过程中运用具有进化性的创造力来把握对象与自身的总体关系,从而在源头上将人的本质的双重属性规定在一个整体之中,实现对人的本质的总体性理解。

其次,这是由人的本质理解的内在结构决定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实质上以对对象的认识为依据。对对象的认识起始于对其外观的直观笼统感知,经过对象化过程,将人的本质与对象的本质进行交换,产生了思维与现实的同一问题,再经由创造力的突破,实现对对象本质的理解,从而映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换句话说,人的本质的理解的内在结构是二元统一,要遵循这个结构来为其提供参照物,就必须引入能剖析事物本质进而剖析人的本质的创造力,并在创造力明晰参照物与人本身的关系之后,将二者统一起来。

第三,这是由人的本质理解的循环性决定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言,“最初的也将是最后的东西,最后的也将是最初的东西”[4]。也即是说,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一个不断进行、没有绝对完成时的动态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的对象和人都是暂时性和阶段性的,那么,如何将这些暂时与阶段的对象和人的本质串联起来,就成为维持整个过程持续运转的决定性问题。而创造力是在这一阶段唯一能够兼顾时间与空间跳跃,将各个历史阶段的对象与人连接起来的纽带。经由创造力的连接,横向与纵向的认识得以整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才能具有总体性;而对总体性的把握又成为推动人的本质理解这一循环过程的基本动力。一方面,创造力源于自然故天然具有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成为人的第一个条件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生命源于自然,天然的与自然中的其他对象相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然的人化表现。因此,当人运用创造力处理人与对象的关系,并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时,不过是运用了自然赋予人的认识自我即自然的能力。而自然是一个总体,对其中某些部分的认识是达成总体性认识的一步。因此,运用创造力去把握人的本质,天然的具有总体性。另一方面,创造力通过新需要和新对象的产生完成对人与对象的总体性把握。需要的满足是人类发展的原始动力,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新的需要应运而生。为了满足新的需要,人会发现或创造出许多新的对象。对新需要的满足和新对象的发现或创造是一个没有绝对终点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每产生一个新的需要,人就离认识自我更进一步;每发现或创造出一个新的对象,人就离认识对象更进一步。也即是说,越是产生出更新的需要和对象,越是靠近人与对象的总体性认识。因此,创造力对新需要的创造和新对象的产生,就成为不断满足人的阶段性本质需要,进而不断接近总体性的历史活动。

二、人的本质的超越是抽象力对人与自我的对抗性消除

欧洲思想文化的另一传统是被定义为“理想因素,即暗含着价值设定和终极目标”[1]13的超越性视角。超越性视角立足于理想世界对现实世界批判的维度,也可称为道德评价的视角。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本质的超越就是对现实中人的具体性的抽离和复归。但此处的人的本质的超越仅涉足道德评判和思辨领域,因此并没有找到实现超越的现实根据和路径。而马克思认为:“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5]1。也即是说,“思维形式归根结底都在人的活动中找到根据”[6]。可见,对现实中人的具体性的抽离和批判就不是为了纯粹的思辨或道德评价,而是为了寻求思辨与实在的统一,进而实现人的本质的现实超越。这就要求人在创造力实现人与对象总体性把握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摆脱感性具体而向理性过渡的能力”[7],即抽象。但想要对现实中人的具体性进行抽离和批判,仅从具体到抽象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抽象到具体。这个具体已非最初的具体,而是发生了变化的非现实中的具体,故带有超越性。因此,人还必须具有将“移入头脑的东西”和“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8]112结合起来,回归到特殊和具体融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抽象力。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研究也会运用到抽象力,一种是直观抽象,另一种是思辨抽象。前者也称为抽象实在论,即“移入头脑的东西”;后者也称为抽象思辨论,即“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8]112。二者都从某一方面抽象出实在或思维的共性,但给后人留下了如何将思维与实在统一起来的问题。马克思的抽象力可称为实践的抽象,运用的是批判和革命的辩证法:既吸收抽象实在论的唯物性,又批判其机械性;既吸收抽象思辨论的逻辑性,又批判其空想性,并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将二者统一起来。在人的本质的超越中,就要使用这种抽象力。“人的自我产生有一个从潜在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过程”[9],“潜在”的人是模糊的和抽象的,“现实”的人是清晰和具体的,人的本质的超越并非简单给“潜在”的人加入“现实”的材料,而是要通过对“潜在”的人的总体性认识找到其在“现实”中的根据,再从“现实”的人的阶段性特征抽象到其“潜在”的未知内容,最终实现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抽象力去将“潜在”与“现实”的人连接起来,使人既依托于现实的根基,又扩散于未知领域,最终回归到未知的特殊和具体现实的融合,从而完成从已知本质到未知本质的超越。

人的本质的超越需要抽象力对人与自我的对抗性消除。矛盾包含的对抗性,既是人不断实践的进步产物,也是阻碍人超越阶段限制向更高一级上升的关节。马克思认为,人因其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必然会产生内在矛盾,无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或是人与自身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是人与自我的对抗性斗争。就人与自然而言,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却因为在生产劳动中不断获得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相对独立于自然,但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仍旧无法脱离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及人的活动不过是自然的能动的组成部分。那么,人在肯定自身的时候需以否定自然为参照,实际上是在否定基础上对自身的肯定。就人与社会而言,人通过将社会关系转化为个人的本质而获得社会性与个性。但一方面,社会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10];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具有可选择性,即个体可以有选择地吸收社会关系的内容,并影响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故人与社会的冲突最终归结为人与自身选择的冲突。就人与自身而言,其神性与人性、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是造成其自我对抗的主要原因。而人的本质的超越,要求得到统一于人自身的整体性,这就要求必须消除人与自身的对抗性。为了消除这种对抗性,以往的哲学家们进行了“神化实体”或“神化精神”的尝试,分别从人统一于自然或自然统一于人的方面探讨出路,但最终使得这种对抗更加尖锐。而到马克思时,他运用革命批判的抽象力,以实践为基础,将人与自身的对抗因素融入到整体之中,实现了从实体到精神再到实体的辩证统一,使人的本质的超越成为可能。

人的本质的超越就是对现实中人的具体性的抽离和复归,那就不得不首先清除人自身存在的对抗性矛盾,因此,用抽象力来消除人与自我的对抗性实际就是实现人的本质的超越。这是一个整体性历程,大致需要经过三个环节。一是“从具体到抽象”以达成理解。“从具体到抽象”即是将“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8]18,这种做法的意义在于将直观具体“移入人脑”,抽象出一般普遍的规定,以便从普遍中发现特殊,即对抗性。二是“从抽象回到具体”以达成改造。“从抽象回到具体”即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8]18,目的在于将“移入人脑”的东西变为“经人脑改造过的东西”,即在发现和了解对抗性基础上对其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三是“从具体到具体”以达成超越。“从具体到具体”实际是从将“实在具体”移入人脑,到将之抽象为“思维具体”,再将“实在具体”与“思维具体”区别与联系以形成“辩证具体”的过程。“辩证具体”就是在完成对人自身对抗性的理解与改造之后,承继其创造性部分和消除其斗争性部分的新的具体。换句话说,经由抽象力作用,原先的具体发生了改变,改变之后的具体又需要在实际中找到根据,形成新的现实的具体。对人与自身的对抗性消除而言,新的“辩证具体”就是其实现超越的标的。可见,对现实中人的具体性的抽离和复归,实质是人辩证改造具体的实践过程,因此,它不只是一个思维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三、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是解放力对人本质生成的上升性累积

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是人不断认识自身与对象,并不断扬弃自我本质从而为自身赋能的叠加活动。伯尔基认为,“在欧洲传统的深处,超越、价值的视角和知识、理解的视角是对立分歧的”[1]39,而马克思主义“可以被看作是超越性和理解性两大视角的‘综合’”[1]39。那么,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如何实现“综合”,展现出两大视角的互补与张力,从而为人的本质生成提供最大合力,是下一阶段面对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在创造力实现人与对象的总体性把握和抽象力实现人与自我的对抗性消除后,还需要一种能力来统合前期成果、引导前行方向以实现人的本质生成的小循环,这种力量就是解放力。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就是人摆脱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奴役,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历史活动,其实现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高度的革命”[5]9。而要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就必须具备自我认识、自我突破和自我革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解放力。实践是人的本质生成的根本途径,但其既生成肯定人,又异化否定人,因此,人必须不断将自身从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打破异化的樊笼,持续明确地向更高一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力是人破除异化必要的本质力量。而只有破除异化,人才能不断扬弃自身本质,实现对其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同时,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不只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而是总体的历史活动和积累过程,解放力因而既是个体的也是类的本质能力。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状态复归到“类状态”,即“自由和自觉的人的自为存在状态”[3]37。

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需要解放力对人本质生成的上升性累积。解放力作为统摄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超越全过程的本质力量,具有联系各发展阶段以承继成果的作用。“‘生存基础’的改变,对‘生命体’来说,这就是它的‘存在本性’发生了变化”[3]119。人的本质的每一次生成,都蕴含人对自身本质的进一步理解;人的本质的每一次扬弃,都表示人对自身本质的进一步超越。伴随着连续的理解和超越,人存在的基础也就发生变化,其“存在本性”也必然发生异变。人的本质就是在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理解与超越中生成的,因此必然是各阶段累积的结果。但人的本质生成是一体两面的过程,即既生成本质又异化本质。故需解放力剔除异化留取上升性本质,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不断理解与超越。同时,人的本质生成的理解与超越受限于人对认识论规律、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外部世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因此,人总是在其所处阶段、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中理解自身,不可避免地存在对人的本质理解的片面性,故其超越应建立在各理解片段的循环累积之上。

解放力来源于人的本质生成活动,因此必然按照其活动阶段和尺度发挥作用。一是对象化活动的规律性尺度。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确证自身的过程,也是本质力量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力须遵循对象化的规律性尺度。所谓对象化的规律性尺度,是指对象的尺度,包括物及物种的尺度。物的尺度相对而言是固定不变的,物种的尺度也受到其“种”的条件制约而相对固定。因此,物与物种的尺度总是存在一般固定的规律。在对象化过程中,人的本质需与物及物种进行交换,进而使得物及物种人化,人的本质也带有物及物种的色彩。这样的本质交换不是任意的,而是在尊重物及物种的规律基础上进行的。然而,人也属于“种”,人这个“种”与一般物及物种的区别在于,人可以突破“种”的局限进而达成“类”的联合。因此,在本质的生成过程中,人的规律性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遵循对象化活动对象的本质规律,掌握一般物及物种的尺度;正视自我尺度,并在适当时机和恰当程度上发挥主体性,突破“种”的界限。故而从对象化的角度而言,人的本质是溶解在普遍关系中的存在,这种存在以肉体的人的知识理性为渠道,彰显人的特性。而人源于自然,因此其一切活动必然处于自然法则规约中;又因人是人格化的自然,故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因此,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既要遵循自然规定又要遵从内心法则,解放力处于双重规约中。二是内化活动的价值性尺度。内化活动是人将已获得的对象化的规律性尺度与自身本质和尺度相融合,内化为自身尺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力遵循价值性尺度。人的内化活动是一个具有鲜明目的性和价值性的实践过程。即是说,人的内化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衡量的选择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将已有的对象化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取舍,最终形成与自身期望趋于一致的结果。因此,在内化活动中,人的价值判断是占领导地位的尺度,对象的即物及物种的尺度只是人在规律制约下受到的历史和理论条件制约而被迫做出的选择。因此,与人的本质生成同向同行的解放力是不自由的。但物及物种的尺度的规律性尺度制约只是暂时的和片面的认识,这种规律的认识只是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必然经过的一个历史阶段,只是人通往自由王国必然经历的认识过程。三是外化活动的辩证性尺度。外化活动是人在对象化活动和内化活动后,寻求对象的规律性尺度和自我的价值性尺度的平衡与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力遵循辩证性尺度。辩证性尺度使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成为可能,只有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基础上达成人本质的自主和自由生成,解放力才能规避异化而提取本质。在外化活动中,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经历了由内至外、由己及人的历程。即是说,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涉足到人与人的本质交换阶段,这个阶段个人本质的“输出”要明显强烈于人与物、人与自身本质“输出”的阶段。人的本质总是与他人本质相交互时才显得尤其特殊。为了与他人的本质进行交换,每个个人都必须遵循更高要求的规定,这就是人的规定。人的规定包含人对物及物种、人对自身、人对社会的尺度的把握。因此,兼容协调三个尺度并恰当地释放出本质与他人联结,就必然要求解放力在外化活动中遵循辩证性尺度。

四、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实现的辩证逻辑

根据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应当符合哲学思维与人的本质融通、差异人的本质融合、人的解放与人的本质融生的辩证逻辑。首先,哲学思维与人的本质融通是理解与超越的思想前提。哲学,“不过就是人为了获得自我本质、升华自我人性,以理论形式所表达的那种人对自我本性的意识”[11]217,其发展总是与人所处发展阶段和需要相对应。因此,当前人的本质需要哲学,哲学思维与人的本质融通在于满足人在当前阶段的需要。哲学思维具有反思性,反思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的矛盾源自人的内在逻辑性与超逻辑性:内在逻辑性是人对自身的理解与确证,超逻辑性是人对自身的超越与否定。使用创造力使内在逻辑性向超逻辑性不断贴合,就是人不断使自身本质的斗争性归于同一性,“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2]的过程。其次,差异人的本质融合是理解与超越的现实基础。“‘群’按其本性就是一种矛盾,它的聚合,同时就是分割”[11]211,也即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群”的聚合,只是表面上完成了的生命体的集合表征,这种集合实际上是无差别的小团体的分割。而“真正的共同体”是类的联合体,因此是人的真正的本质。类的联合体具有类本性,“类本性是异质的统一”[11]317,因此,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应以差异人的本质融合为现实基础;使用抽象力的目的不是浮停于共性的“群的集合”,而是立足于特殊性充分发展的“类的联合”。最后,人的解放与人的本质融生是理解与超越的价值指向。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与人的解放思想具有相同发展历程,即对思辨的人在精神世界的批判、对理想的人在人本世界的批判、对现实的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初探以及在社会关系中自由自觉劳动的确证。可见,人的解放与人的本质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即人的解放是人的本质的运动形式,人的本质是人的解放的阶段沉淀。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必然与人的解放紧密相连。而使用解放力使二者融合再生,是人处于不同历史阶段进行自我革命以生成本质和实现解放的价值指向。

猜你喜欢
对抗性对象化总体性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训练特征和实战技巧研究——以网球为例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