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蕴、哲学底蕴与价值意蕴

2023-12-29 00:14张美灵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全过程民主政治

张美灵

(1.福建师范大学,350007;2.中共福建省委党校,350000)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蕴

(一)“全过程”诠释了民主运行的全新样态

1.民主主体的全覆盖。一方面,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自中国各阶层各领域,突破地位、民族、宗教、党派、团体、性别等限制。“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1]261当前,我国共有五级人大代表270多万人,其中由人民直接选举出来的县乡两级代表占95%,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反映四面八方的民意和民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统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与具体利益的特殊性,在保障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上也兼顾少数人的合理诉求。

2.民主程序的全链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来掌握和行使权力,在民主协商中达成利益共识,在民主决策中把意见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民主管理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通过民主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个环节形成系统、动态的程序链条,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高效运行,确保人民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

3.民主领域的全方位。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拘泥于政治层面一隅,在我国,从宏观上看,民主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各个领域;从微观上看,民主深入到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层面,确保各领域各层面都倾听人民的声音、体现人民的主张。

4.民主效力的全时段。同西方“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2]的间歇性民主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具备全时段的民主效力。在两会期间,人民的意愿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得以集中表达进行讨论和审议。在两会闭会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在事前、事中、事后及时关注相关资讯,并可以随时利用民意表达的平台和载体发表意见、提出反馈。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在特定时段和场合才出现,而是嵌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持续性的全天候民主。

(二)“人民”表明了民主主体的真实在场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确保民主为人民所用所享。

1.人民是掌握民主权力的主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根本法的高度界定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此外,党和国家不断强调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表明,投票权仅仅是民主权力的开始,国家更重视的是选举后的管理与人民广泛切实参与。同时,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之困、解答人民之问、满足人民之需的,在我国,国家公共政策、法律制定等重大决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征集、吸纳和整合民意,再进行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产生的,各层级的民意以听证会、座谈会、网络问政等各种渠道广泛纳入决策程序,形成满足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4]。法律规定、制度保障、实践参与表明人民享有广泛、真实有效的民主权力。

2.人民是评价民主效度的主体。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实际的民主实践成果。对中国民主实况的评价,离不开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真实感受,中国民主是否有效、是否管用,由中国人民说了算,由中国人民的实践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人民享有民主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提出了“八个能否”“四个要看、四个更要看”的民主评价标准,昭示人民具有最大的发言权。只有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得出客观、全面、准确的结论,才能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构建起的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代表的少数人利益服务的,“民主”已经异化为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的工具和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武器。在社会主义中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全过程人民民主孕育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

1.从价值维度上来看,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蕴含着“全过程人民”的价值要求,其价值重心旨在赋予全体人民享有普遍、平等、有效参与一切国家事务的权力,以人民民主代替特权民主。

2.从理论维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民主原则,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且在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念,形成一整套与时俱进、科学先进、指导性强的民主理论,以充实民主代替空洞民主。

3.从实践维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闭环的实践流程,将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完全赋予人民,[5]“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1]260-261以实质民主代替符号民主。在价值、理论和实践的多维互构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推动人民的民主理想落脚现实。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哲学底蕴

(一)从物质观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场语境

马克思语境中的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的,反映各种物的“共同属性”,即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据,以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为准则,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场,既是审视国际形势的需要,也是关切国内实际的需要,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1.从国际实际出发,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必然,民主作为“普遍文明”塑造“共同体”的关键环节,已然是关乎世界历史进程的全球命题。然而,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式民主背离了民主的本质,在国内以选民置换人民、以个体压倒集体,导致民主体制失灵;在世界上,凭借国际话语霸权,输出所谓的“自由民主”“普世民主”,作为扩张的政治武器和侵蚀“共同体”根基的意识形态手段。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说明,中国是推进世界和平的主导力量,面对“民主异化”“民主贫困”等民主现代性危机,全过程人民民主给出了成果显著的中国方案。

2.从国内实际出发,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从社会层面来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其中,更加充分的民主享有和更加完善的民主保障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从这一实际出发,以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实践参与保证人民群众的充分诉求,并经过有序地整合,形成有效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巨大合力。从国家治理层面来看,人民民主贯穿在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任务,党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创性概念和创新性举措,推动我国民主政治高质量发展,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环境。全过程人民民主响应时代所需,人民所呼,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精髓的现实运用。

(二)从认识论阐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演进逻辑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偶然产生的,是我们党对发展民主的思考和认识不断精深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我国民主实践的充分肯定与最新概括,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表达与具体实践的内在统一。

1.新民主主义时期,随着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调整,党意识到革命的力量不是固化的,党团结的力量从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拓展到所有反帝反封建人士,民主范围从“工农民主”转向“人民民主”,以更广泛、更包容的“人民”范畴代替“工农”范畴。解放战争期间,基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构想,毛泽东指出,民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深化了关于发展民主和党执政内在联系的认识。

2.新中国建立后,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现实指向之下,党初步搭建起了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人民民主建设取得良好开端。

3.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人民民主的认识、理解更加全面,注重民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效意义。这一时期,党在推进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过程中,总结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等一系列民主实践经验,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发展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主,人民民主得以锻造发展。

4.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制度体系,结合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构建起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维一体”的民主形式,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形态趋于成熟定型。

(三)从矛盾论剖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辩证精髓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事物的内在矛盾,促进事物的转化、发展,它要求我们要在统一中发现对立,在对立中谋求统一。民主作为典型的政治形态,其对立面在于民主限制,只有将二者统一于具体的民主模式之中,才能推动民主更加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形成了充满辩证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民主模式。

1.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民主”与“集中”是民主政治的两个对立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在于能够辩证处理二者的关系,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在制度层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与人民意愿高度集中的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广泛的政党民主与各政党主张高度集中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央集中领导的统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了基层自治与党和政府的领导的统一。在运作层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既重视民主选举,又关切民主协商;公民既有直接实现民主的途径,也有各种形式的间接民主渠道;既从社会各阶层中提炼出人民共同利益,将人民意志上升为法律,又通过人民参与监督来确保法律的执行,人民的广泛诉求在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得以集中体现。

2.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民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既认同民主承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性,又反映独具特色的中国民主表达。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政治范围内践行“两个结合”,将马克思科学民主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遵循了马克思阐明的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理念: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是“人民的自我规定”“人的自由产物”,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全体民众的现实的环节。”[6]同时,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内生性演化的成果,蕴含着独特的民主内容与实践,其中,协商民主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7]

(四)从主体论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界定

马克思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出发,指出,实践着的现实的人“按不同的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8]表明社会历史的演进发展依赖于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确认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层面的践行。从“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出发,“人民主体”必然要求“人民民主”的实现。

1.人民主体地位不是片面的,而是贯彻在一切社会历史现实当中,这必然也包括作为典型政治形态的民主。在无阶级社会,人能够自由主宰自身的活动,呈现应然“民主”样态。进入阶级社会,在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专政下,人的自由意志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中丧失,人民主体地位为统治权力替代。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贯彻人民主体理念,以人民当家做主作为根本目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自阶级社会以来,人民首次成为自己和社会的主人。

2.人民群众背后具有强大的物质力量。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的前进既然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民群众物质力量的使然,那么,现实社会的发展也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利益,这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双向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获得发展,必须发挥人民群众掌握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现实创造力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壮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命力。同时,必须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来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激发人民群众为国家奋斗的政治行为。

3.二者在价值指向具有一致性。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这一价值指向的政治实存基础和实践平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就突出的表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政治文明新形态。人民主体地位与人民民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民民主就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人民、回归人民,彰显群众史观的本质要求。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

(一)批判超越:从民主现代性危机中开出民主新路

1.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对西式民主的批判超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超越性优势在于:一方面,人民民主超越了资产阶级民主。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围绕人民主体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民主政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属于人民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回答了“是谁的民主”这一根本性问题和“怎样实现民主”这一基本问题,而这正是资本主导、金钱操控的口号民主刻意回避的,在资本主义那里,民主表现为资产阶级内部博弈,是资产阶级操纵政权的“政治外壳”。另一方面,民主共同价值超越了民主普世价值。资本主义开辟了世界历史,民主伴随着现代化文明走向全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然而,资本主义将其特殊的价值理念包装成“普世价值”,妄图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创造性地将民主这一政治理念纳入全人类共同价值范畴,全过程人民民主遵循共同价值界定,表明民主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权力,而非少数国家或者少数人的专利。民主共同价值主张人类团结建设世界文明,既是对民主西方专属论的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文明优越论的唾弃。

2.全过程人民民主破除了西方民主迷思,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能够切实有效地保障全体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各国的民主也必须立足本国的特点和实际来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如何将民主共同价值理念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中有效地转化为本国的民主制度实践,推动世界民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现实旨归:以中国式民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要求相对应,又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贯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政治保障。

1.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发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是以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锻造民主政权的强大组织支撑;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真正享有国家权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是坚持协商民主制度保证人民民主的全过程性、完整性、参与性及实践性;四是坚持基层民主制度拓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基层实践空间;五是坚持统一战线制度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统筹各团体的智慧力量共商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拥有全方位的制度设计,提供了能够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人民认同、支持和参与的政治制度基础。

2.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的伟大事业,必须紧紧团结人民的力量,依靠人民的智慧。全过程人民民主关注人民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主体的角色担当,赋予了人民真正的权力,保证国家现实发展中的人民在场,为提升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意识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眼于共同富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为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政治人心向背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人民民主制度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充分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分享权利基础上发展的,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

(三)未来指向: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1.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劳动者无法自由支配自己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直接导致了劳动异化,继而造成人的精神及其本质的异化。马克思针对人的异化提出人的解放思想,旨在把人从“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解放”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因此,马克思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民主、人类解放及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3]421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建立实现人的解放的民主制度基础,接着利用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实现彻底的人的解放。

2.在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强大杠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人类解放这一最高理想的具体实践,提供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一方面,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构成来看,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包括民主权利在内的各项人权的实现。在民主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覆盖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和生态民主。在法律层面,全过程人民民主表现为人民群众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焕发出推进历史进步和人的解放的自主精神,这充分证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推进过程就是落实人的解放的过程,是个人摆脱异己力量,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思想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前提条件,我国的社会主义未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当前我国推进人的解放的阶段性任务,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的客观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各方面的利益,在实践上协调人民内部的矛盾、促进社会团结安定、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提供制度保障和主体动力。同时,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精神层面的富裕,为人的解放和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全过程民主政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