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2023-12-29 00:14李家庆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马克思

李家庆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科学阐述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辩证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生产方式之上的,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资本的本性就在于不断地获取剩余价值来增大自身规模,为了满足这一本性,资本在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提高生产的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程度,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形成。同时,为了适应自身增殖的需要,资本主义同样会要求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上也采取相应的变革,从而不自觉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就作出了肯定并指出,相比于以往的社会发展阶段,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以资本逻辑主导的价值增殖的过程,资本主义在创造出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贫富日益分化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对自然界进行无节制索取所导致的自然危机;劳动者创造的现代化与个人发展的现代化背离的异化危机等。基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清醒认识,马克思开始了对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探索。

(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构想

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构想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特点是: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不再以资本逻辑为主导,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现代化成果由社会成员共享。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将会消解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冲突与危机。如,在生产领域,社会将按照全体成员的实际需要来调节生产,由生产过剩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将不再存在;在社会领域,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消解了人对人剥削的可能,阶级之间的对立也将归于消除;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社会将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利用,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是人的生存、发展与进步,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相互统一,人们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最终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对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路径的探索

关于落后国家步入现代社会,是否还要必须经历资本主义这一“卡夫丁峡谷”,马克思晚年以俄国为例指出,在俄国公社所处的时代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西欧和北美国家中普遍地确立了起来,而俄国是唯一将农业公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保存的欧洲国家,这就使得俄国具备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2]的可能。也就是说,落后国家所处的历史环境可以使其走上一条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与创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统治,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构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过程中,我们党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使我国摆脱“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实现“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3]的目标。一方面,要求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中国的反动力量,使中国在政治与经济上实现独立;另一方面,要求中国在实现独立后必须要建立起相对发达的工业体系,为实现“经济上的繁荣”这一目标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为了使中国尽快地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毛泽东多次提及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目标,例如,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就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4],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强调党和人民的任务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5]在这一时期内,毛泽东关于推翻“三座大山”与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为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一化三改”明确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当时的国情来看,我国还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落后农业国,尽快实现工业化、迈向现代化是我国面临的必然选择。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将其转变为公有财产,同时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1953年,党中央提出的“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便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实践。在生产关系上,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比高达到92.7%。[7]在生产力上,党中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通过实施“五年计划”的方式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此后,我国又进一步地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目标明确为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为我国接下来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党中央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 的概念。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8]在此基础上,党中央规划了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不仅要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上的建设也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立足于实际国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不断创新,“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7],完成了脱贫攻坚、实现了全面小康,开启了迈向共同富裕的全新征程;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9],现代化建设不断向着更高水平进行推进、拓展,意味着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实现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发展了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已经科学地预见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能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仅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而且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传承发展。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般特征的现代化道路,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进行发展与建设、坚持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长期探索与实践所得来的宝贵成果,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要立足于“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丰硕成果。

(二)冲破了“现代化=资本主义化”的神话,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源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着自身的发展优势大力地鼓吹“西方中心论”、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企图将西方道路神化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现代化模式开始呈现出从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扩散的趋势,然而多数国家不仅未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反而长期陷于贫困落后、社会动荡的困境当中。相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鲜明体现了契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从发展的宗旨上来看,我国超越了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开辟出了一条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道路;从发展的方式上看,我国摒弃了西方全面扩张和殖民掠夺的发展模式,开辟出了一条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从发展的结果上来看,西方式现代化是以两极分化为必然结果的,而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则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使西方国家长期宣扬的“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社会主义失败论”归于破产,向世界展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中国式现代化方案。

(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

一个国家或民族拥有什么样的文明形态是由其所走的发展道路决定的,不同的发展道路决定了不同种类文明形态的产生与形成。以欧美日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这决定了其文明形态必然是建立在剥削对抗、两极分化和对外扩张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既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又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历史文化,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而创造出了有别于西方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人类文明多样化存在的可能,而且为广大探索文明发展道路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强大力量,向全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生机活力,为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