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及其治理探析
——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视角

2023-12-29 00:14吴朵美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慢就业现象毕业生

吴朵美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发现实际就业情况与自身的想象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进而不愿意就业,导致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愈发多地出现在社会中。为了满足社会建设的实际需求,当下应该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服务精准度,强化高等院校的就业工作,增强高校主体责任,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择业观念,消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提高就业质量。

一、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理论分析

(一)国内大学生“慢就业”现象

本科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中人社传媒旗下就业吧APP面向区域内2023届高校毕业生发起了一项关于“慢就业”深度调查。调查显示:有33.86%的大学生对就业比较看好,认为“慢就业”将来是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有16.93%的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慢就业”;31.50%的大学生了解“慢就业”,但明确表示不会加入“慢就业”行列;有35.04%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以前从来没有听过;有16.53%的大学生不了解,不过有可能会考虑“慢就业”。就业是永恒的命题,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慢就业”现象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最先产生,而高校毕业生作为高学历、高素养的人群代表,其就业问题是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问题,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实现这种公共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2009年,孙东纯的《迟到的间隔年》一书引出了“间隔年”的概念,自此“间隔年”的概念在国内被广大青年所熟悉与认知。自2015年起,“慢就业”现象及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受到广泛讨论,引起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这里的“慢就业”取自“间隔年”中的一层含义,指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急于参加工作,而是暂时选择外出游学、志愿服务或备战考研、考公等。国内对于“慢就业”的讨论主要针对“慢就业”概念的划分与界定、“慢就业”类型、“慢就业”产生的利弊以及处理对策等进行研究。另外,针对“慢就业”现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很少聚焦其他群体。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间隔年”的说法出现较早,Jones教授认为,“慢就业”实际上是“间隔年”和“NEET族”的衍变。有学者总结出其他国家针对“慢就业”现象的积极举措。比如,美国启动“青年暑假实习机会”和“塑造计划”,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提前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英国政府则是设立了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法国则提倡打好就业“提前量”,鼓励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可以外出兼职。这样的结果是,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1]

(三)研究方法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第一,文献分析法。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站,查找该领域期刊或硕博士学位论文,优先选择核心期刊或知名院校的学术成果。通过整理查找到文献的关键词、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创新点、结论等为本文打下理论基础并从中寻找出创新之处。第二,问卷调查法。选取高校在校生和高校毕业生两个层次的调查对象,制作问卷、发放、收集、分析,得出数据。第三,访谈法。选择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就业辅导员、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地方人社局工作人员和地方教育局工作人员等,进行一对一地访谈。第四,经验总结法和归纳分析法。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来源于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基于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将政府、高校、社会、家庭联合起来,共同缓解“慢就业”现象。从高校层面提出高校在“慢就业”现象产生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从公共管理出发,更多地站在政府的角度,从政府出发,研究政府在“慢就业”现象中的职能体现,以及政府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协调各方,从而缓解或消除“慢就业”现象[2]。

二、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生成逻辑

第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甚至出现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就业难,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目前就业难的出现也导致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在当前毕业生中,其年龄层大多为95后、00后。目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只有47.5%(95后)和0.7%(00后)的同学愿意立即就业和创业。大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发展瓶颈。

改变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需要高等院校及政府部门树立明确的学生管理理念,将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融入到解决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应该认清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了解高校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的整体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其主要矛盾相比于传统矛盾而言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形成了毕业生对更高质量就业的美好期待以及当前高校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工作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需要高等院校及政府努力推动并解决其中的主要矛盾。基于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求所有的高等院校都需要以学生为本,提升就业岗位与毕业生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有效度,让当前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所拥有的就业机会更多,完成的工作更大程度地接近当下毕业生对于更高质量就业的美好期待[3]。

三、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治理方式

(一)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不充分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其所期待的不仅是稳定、薪资等问题,还考虑到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有时,提供的职业岗位和大学生心中的职业岗位要求有着很大的区别。就业时应以提高就业质量为主,客观地分析不同的用人单位以及就业岗位的需求作为就业的重点。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之后发现其就业的效果与期待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导致其不愿意去就业。由此,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部门应牵头解决就业难问题。作为政府部门需要高度关注社会中不同岗位的工作形态,其中包括在招聘中提供的岗位对高校的有效度、匹配度以及毕业生能够在社会、企业中实现科学发展、充分发展。促使社会、企业的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能够形成两者相互融合[4],能够促使就业市场的开拓,推助毕业生实现人、职匹配。为了解决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需要了解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的公共服务供需均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今天大学生就业与传统分配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时代的发展导致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需求出现了改变。为此,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高校需要提高毕业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均衡性、针对性、个性化。

第二,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精准性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了解高等院校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内容不同、专业不同进而导致的就业特征的差异化。为此,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时,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实际状况,针对当前的就业需求以及市场状态,用人单位择业岗位等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更加深入地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整体现状,才能够在进行岗位择业时,其择业的效果和质量得以提升。加之结合学科特点也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科在当前行业建设过程中的内核,让学生在就业时就业质量得到改善。其次,不同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识水平以及自身的能力素质等具有差异性,这也导致对不同院校就业服务有不同的要求,带来了就业需求的差异化。每一个大学生其所在的成长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加之人生经历不同,在学习时,学习的方式方法及学习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别,其主要呈现在就业的观念、就业的工作岗位选择以及职业态度发展等等均会展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等不同的特征,进而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其发展方向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最后,由于很多大学生都经受过高等教育,其对于工作的薪资要求以及工作环境的期待相对较高。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政府部门在提供工作岗位、就业服务时并不平衡、并不完整,特别是面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其难以满足当前学生所存在的差异化需求这一点,导致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更为明显。为此,需要各地方政府重视就业工作并充分考虑到在制定就业发展规划时,做到对服务对象的全方位覆盖,同时充分的、精准的考虑到开展再就业服务的精准性, 无论是群体服务或是大众服务均需要走向个性化,并且充分地展现出其服务的价值以及意义。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发展时的整体质量,满足当前大学生思想建设以及就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让大学生在实际就业时,就业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5]。

(二)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各地区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完善企业在进行大学生招聘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同时,增强政策扶持力度,为更多的高等院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第一,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作为政府部门应该提高该地区自身的经济效益,完善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做到将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将其与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打破传统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城乡二元经济和户籍制度能减少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减少。打破对大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减少对大学生就业的限制。政府部门也需要对该地区的中小型企业进行扶持发展,这些中小型企业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量,并且扶持大学生的创业发展。

第二,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在该地区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的选人以及用人机制,能够营造出更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政府部门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加大对高等院校内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监管,规范所有市场中的单位用人招聘流程,确保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能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严格地遵守《劳动合同法》,在保障所有大学生自身就业水平的提升时,还能够改变以往在开展就业管理时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以及最为常见的学历歧视和专业歧视等一系列现象,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期就业效果得以提升。

第三,构建就业培训体系。作为高等院校需要在当前构建就业培训体系,不断地帮助高等院校的学生拓宽就业市场。而作为各地区的政府部门,也需要根据当地大学生在发展时的实际特征、特点,构建单独的就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更多优秀的人员帮助大学生开展就业训练及培训,使得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而且,也会使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得到继续改善,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顺利开展。

(三)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实际发展,在高等院校进行大学生就业管理时,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加直接的、合理的、科学的职业发展观以及人生观。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需要随时随地了解当前市场的环境,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高度关注不同行业的就业形势以及市场发展中的整体就业政策。

第一,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高等院校应在大学生刚刚迈入校园的时候就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及就业观念。了解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的方法,要增强对所学专业的科学理解,了解专业在发展时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的内核,更能够增强对于该专业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认知,了解专业在发展时所面对的职业前景,同时也能够提高职业发展的自信心,增强对自身专业和职业本身所蕴含的热爱感。

第二,提高对就业的理性认同。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对所学专业的充分认知,没有实现对职业本身的认同感,也没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质量,甚至出现了自身的应用学习能力在不断下降的情况。为此,学校需要培养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性认同感,提升专业学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第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学习期间需要大学生在高校进行学习时,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各样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得大学生能够了解到课外实践活动与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更能够感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例如,作为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可以定期在学校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以及职业理念,能够加强对自己所喜爱职业的认知。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等院校要改变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需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管理,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在就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取更多的满足感,并且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自觉性,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社会。

猜你喜欢
慢就业现象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最“叛逆”的毕业生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