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研究

2023-12-29 00:14谢丽莉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应用文产教岗位

谢丽莉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4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实施,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功能不仅是“谋业”,还包括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学生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成为产教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其强调应用文写作知识与专业岗位的实际运用,要求学生掌握面对工作岗位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总结能力。然而,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存在课程设置边缘化、教材专业重点不明显、思政育人功能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基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深入实施,高职院校要建设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以此夯实育人之基,引领职业院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式,促进课程与当地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推动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

实践证明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动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内在逻辑意义。首先,推动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是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举措。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其蕴含“爱国主义”情怀、文化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课程。传统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知识层次上并未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导致课程育人作用并未有效发挥。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与政治立场的新时代应用文写作人才成为优化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的目标,督促高职院校要以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发展,夯实立德树人之基。其次,推动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是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纽带。职业院校与企业、科研部门深度合作依赖于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的课程体系。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高职公共基础课,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工具性较强的特点。通过优化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进一步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平台,增强高职院校任课教师与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的交流。例如,通过优化调整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到课程建设中,为校企合作提供相互交流的载体。再次,推动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是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2022年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社会对应用文写作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高职院校要推动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工作,以课程建设带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

二、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的现状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公共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学生有效沟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虽然在校企合作理念推动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在以关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边缘化,教学模式陈旧

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定位看,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适应工作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职业能力为目标。从课程内容看,应用文写作课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是促进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课程“另一半”之名与“边缘化”之实。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实践性,但是根据调查教师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时主要是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色彩浓厚。同时,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甚至部分高职院校不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导致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二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陈旧,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应用文写作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以自我为主,照本宣科,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二)教材建设滞后,专业重点不突出

教材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基本公共课,必须要彰显服务职业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价值。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应用文写作课程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根据调查高职院校使用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存在内容滞后、与专业知识结合性不强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并未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而及时引进最新的应用文写作标准与规范要求。例如,基于电子办公系统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要掌握网络应用文写作技巧与规范格式,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却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部分教材内容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另一方面,教材结构不合理,并未有效结合专业特点。当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结构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材章节缺乏操作性,不利于应用文写作实践训练与学生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

(三)课程定位缺乏职业教育特色,缺乏思政元素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缺乏职业特色,不利于联系实际,极容易丧失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与应用的价值,教师不能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而有效地实施教学。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应用文写作课程忽视融入思政教育,弱化职业教育的目标价值,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的路径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贴合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

(一)明确课程目的,精准把握课程定位

科学定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课程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方向。职业教育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培养高素质技能工匠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目标,不断优化调整课程定位。

一是明确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目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目标围绕“总体目标、阶段形成、能力整合”要求,通过3个步骤落实,第一步确定总体目标。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是培养具备一定写作知识,能够将本专业知识与应用文写作相结合并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标准要求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第二步是细分课程目标。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包括“基本知识”“案例示范”“实战操作”等章节,因此,课程目标也应该包括三个阶段,即写作知识训练、范文模仿提升、写作任务完成。第三步是能力整合。能力整合与提升是课程建设目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后,具有筛选与组织材料的能力,具备谋篇布局结构的能力以及精简语言的思维能力等,以此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精准把握课程定位。课程定位是高校育人理念的体现,是准确界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核心表征。对照产教融合要求,高职院校要立足于企业岗位要求不断优化课程定位层次。应用文写作课程突出育人功能,是服务于学生就职和就业的重要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与坚定的政治素养。

(二)紧贴就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内容

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为创新教学搭建了平台。课程理念是根基、目标是靶子、教材是载体。从产教融合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的关键就是要落实到教材内容上,确保教学内容贴合就业岗位需求,贴合未来就业形势发展要求。

一是优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媒介。选择何种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质量。按照产教融合要求,高职院校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实用为主的原则, 将满足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知识纳入到教材编写中,避免过于追求“高大上”。例如,在“事务文书”章节,高职院校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对就业岗位标准的调查合理设置“事务性应用文”写作方法以及相关内容,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与简洁性。同时,高职院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强调与专业的结合性,避免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脱离学生专业。

二是结合就业岗位标准优化课程内容。区域就业岗位不断变化,就业岗位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以建筑专业为例,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岗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建筑方面的文书写作能力,而且还要懂得关于互联网载体相关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岗位标准要求不断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将贴合就业岗位标准的新知识、新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应用文写作的实效性。

(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不仅承担提高应用文写作知识等职业能力和实现通识素养的任务,而且还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的德育重任。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应用文写作课程体系中,以此夯实教育之基,发挥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价值。

一是以区域行业发展标准为根本,优化课程内容。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动力,建设精品课程是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的重要元素。针对应用文写作课程存在的忽视职业教育特色、教学内容缺乏岗位元素的现状,高职院校要以区域行业岗位标准为根本,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建设体系中。例如,在课程内容编排上,高职院校要将企业岗位职业道德素质、新时代工匠人才基本素养等融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课程建设中,构筑育人大格局,增强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思政元素。

二是以案例为纽带,构建思政教学资源库[1]。应用文写作课程包含诸多应用文体,需要学生掌握。 但是工作岗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 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将企业文化、社会价值融入到应用文中,达到育人与彰显企业文化的目的。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章节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尤其是缺乏德育元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造传统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职业道德教学资源库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在专题资源库中了解本专业及行业的道德准则。

(四)加强校企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如何让教材发挥更大作用,培养既具备专业理论基础,又能面向产业发展的应用文写作素养及实践能力,关键在于编写适合本区域、本院校、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校企合作是校内教材编写的重要选择,高职院校有基础理论和教学资源,企业有应用场景和技术实践,将校企合作融入到校本教材编写中能够有效构筑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引厂入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实战练习”环节进行企业化改造。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不仅包括书本理论知识,而且还包括“实战练习”模块的建设。为了发挥“实战练习”的作用,职业院校要积极引进合作企业加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要求对应用文“实战练习”部分进行改造,提高“实战练习”部分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例如,在建筑专业教学时,为了增强建筑专业应用文写作水平,高职院校要鼓励建筑企业加入到“实战练习”部分编写中,将企业的真实案例作为实战练习讲解的主要对象。

二是引“标准入校”,重构课程体系,编写适合本校师生教学的校本教材。根据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岗位技能标准和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要求,高职院校联合企业编写《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 将历年来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在应用文写作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融入到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学情编写适应不同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为了提升校本教材编写质量,高职院校要采取“1+1+1”的编写人员模式,由高职知名教授、企业资深技术专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承担,发挥三方在教育学术界、应用文写作岗位和教材出版界的优势,理论与实践融合,编撰真正面向区域行业岗位标准要求的校本教材并打造相应的精品MOOC课程,形成“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校本教材[2]。另外,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遵旨,积极编写新型活页式校本教材,满足项目化教学要求。

猜你喜欢
应用文产教岗位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