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审美价值的发掘路径

2024-02-23 17:45朱亮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遗孤桑娜西蒙

朱亮

审美创造被新课标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通常是指学生在阅读作品中,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获得的审美经验。对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中的多种美感存在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本文以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审美价值。

《穷人》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一首诗改写而成的一篇小说,在结构上截取生活的横截面,并用情感逻辑组织素材。阅读这样的作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探寻文本中的情感逻辑,以人物的情感状态为抓手,梳理行文脉络。读者阅读《穷人》会发现,尽管文章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桑娜一家的贫穷还是很明显的:丈夫是个渔夫,出海打鱼艰难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否则那种狂风暴雨的晚上,就用不着冒险出海去打鱼了;桑娜勤俭持家,在家里照顾五个孩子,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住的是海边的小屋,吃的是黑面包,家里只有一张床,孩子们一年四季都光着脚没有鞋穿……这就是小说开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桑娜的“穷”家。至于他们一家从哪里来、为什么生活在海边等事关人物的来龙去脉,全都隐去,因而这样的描写属于典型的生活的横截面。面对这样的生活,桑娜时时都要思考如何节省度日,让生活继续下去,这是通常的生活逻辑。

但是,生活往往喜欢折磨人,偏偏在狂风暴雨的夜晚,桑娜出门想看看渔夫有没有回来,却走进了寡妇邻居西蒙的家,竟然发现西蒙已经死了,还留下两个遗孤。桑娜的内心起了波澜:两个孩子如果没有人照顾,肯定也会死去的,而从实际情况看自己家已经够穷的,抱回他们会使自己的日子雪上加霜。但在那一刻,桑娜什么都没想,就直接“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了,还把他们放在床上和自己孩子睡在一起。可见桑娜在作出这一决定时,理智退后了,情感占了上风:这两个遗孤自己必须抱回家,谁见了都会这么做的!这种情感的背后正是穷人心地善良的体现,由心地善良滋生出的同情心,让所有的生活困难在那一瞬间全都消失了,剩下的事没有什么比救这两个遗孤更重要了。这就是学生阅读《穷人》一文所能够感受和理解的情感美、心灵美。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情节创作的重要方法,也就是通过一个异常的情节,让人物进入一个典型环境中,暴露人物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

在《穷人》中,尽管家贫难以有体面的生活,但桑娜觉得“没什么可抱怨的”,可见她还是很知足的。她在发现寡妇邻居西蒙死后还留下两个睡着的遗孤时,这种突然发生的情节,一下子把桑娜推入了一个典型环境中:一方面是自己家里靠夫妻努力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增加负担连穷日子都没得过了;另一方面是两个遗孤必须靠人抚养,自己是他们的邻居,算是最亲近的人,可是实在养不起他们。这种异常情节所营造的典型环境,仿佛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楚地照见人物内心深处的最隐秘的角落。这就是桑娜把两个遗孤抱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此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辨析:桑娜这样做是不是在那一刻变糊涂了呢?学生可以抓住桑娜抱回两个遗孤的行为进行分析,即“用头巾裹住”,说明桑娜清楚地知道外面“寒风呼啸”,孩子从屋里抱出去需要保暖;同时桑娜看到了西蒙是用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无意中也想像母亲一样照顾这两个孩子。正是这一看似平常的行为,让读者发现人物的人格美。

在小说中处于同一情感结构中的人物产生情感错位时,能够有效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在《穷人》的典型环境中,桑娜一直在活动,渔夫只出现在桑娜的心理活动中,属于幕后人物,而且往往是处在桑娜行为与内心活动的对立面上,这正是桑娜内心发生激烈冲突的根源所在,实际上是作者一直在为夫妻二人情感错位达到顶点暗中铺垫。这个顶点出现在渔夫回来听桑娜说,西蒙死了还留下两个那么小的孩子时,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看上去这与桑娜想都没想就直接抱回两个遗孤区别就大了,尤其是一直忐忑不安的桑娜害怕自己的担心变为现实,自然是全文中最为紧张的时刻,也是二人情感错位幅度最大的一刻。但这只是人物在瞬间发生的神态,很快渔夫就作出了与桑娜一样的决定,使夫妻二人的情感迅速合二为一,小说在此结束实在是余味深长。学生也为这一对穷人夫妻同样具有善良的心地而深深折服。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审美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挖掘多种审美因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经验。

猜你喜欢
遗孤桑娜西蒙
穷人
《穷人》梗概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充分检查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跨越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历史与现实》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