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模式下的资源共享现状调查

2024-03-13 03:17郭水龙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协同问卷

王 琳 张 倩 郭水龙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科技处,北京 10005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中心,北京 100050

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有助于突破资源束缚,是提升学科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1]。当前,医院的学科发展已逐渐从单学科、单领域迈向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整体协同发展模式已成为临床学科新的发展趋势[2-3]。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消化协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医学学科协同发展中心首批试点中心,中心以加强消化学科建设和提升医疗质量为主线,以建立横向联合、资源整合为手段,建立市属医院间相互联动的协同合作网络,旨在提升北京市属医院消化学科科技发展建设与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心已成功搭建了“医疗协作、科研协同、教育同步”的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包括新技术、样本数据、培训推广三类[4]。共享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优势互补,使共享双方达到共赢,其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资源只有实现共享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5-6]。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心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协同单位对中心资源共享的满意度,并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探索中心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以期为学科协同发展模式下,实现资源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 年6 月至7 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中心组成单位的消化科室609 名医生中随机选取169 名人员。每个单位所选取的人员需涵盖不同职称级别,每级别至少2 名。

1.2 调查方法

通过纸制版调查问卷或问卷星网络版调查问卷的方式发放问卷。问卷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结合本调查目的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进而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4 个部分。①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称、职位和工作单位等;②共享意愿,共享平台的知晓情况,是否参与资源共享,参与的频率及参与单位数量等;③学科协同发展前后资源共享参与情况;④对中心资源共享的满意度评价。

调查问卷均为单选及多选题。问卷不存在漏答情况则定义为有效问卷,反之则定义为无效问卷,不纳入总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共享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69 份,回收问卷169 份,有效问卷165 份,有效率为97.6%。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共享意愿、共享平台的知晓情况及共享参与情况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及职位的医生知晓共享平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及职位的医生参与资源共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医生参与资源共享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共享平台的知晓情况及共享参与情况[例(%)]

不同性别、年龄、职位医生参与共享频率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教育程度、职称医生参与共享频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及职位医生共享单位数量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教育程度医生共享单位数量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参与共享频率及共享单位数量[例(%)]

2.3 学科协同发展前后资源共享的参与率比较

从3 类资源共享平台中各选取一个代表性平台,对学科协同发展前后资源的共享参与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科协同后各平台资源的共享参与率高于协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

图4 学科协同发展前后资源共享参与率比较

2.4 资源共享的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20 名医生对中心的资源共享表示满意。为了综合评价各种因素对调查对象关于中心资源共享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以中心各单位成员对中心资源共享是否满意作为因变量(赋值:是=0,否=1),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室是否有奖惩机制(OR=21.792),调查对象是否参与过资源共享(OR=2.539)是中心资源共享满意度评价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5。

表5 资源共享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协同单位和成员作为资源的生产和使用的主体,推动资源共享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7-8]。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资源共享的需求和意识较好,共享意愿较强烈,单位的支持率较高,提示协同单位和成员对资源共享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较好,这也为推动中心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源共享平台是资源汇聚、开放、共享的主要载体,也是使用者获取共享资源的主要渠道,在调查中,知晓共享平台的人员基本都参与了平台的使用,提示调查对象的资源共享参与度较高[9-10]。其中,中级职称人员参与共享的频率最为活跃,可能是中级职称人员作为研究的骨干力量,随着工作的深入,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学术成果,时间和精力也较高级职称更充裕,对资源共享的需求和使用意识逐步提升[11]。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今后中心可借鉴其他学科协同发展联盟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等优势,对中心进行定期宣传和政策解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共享参与度,提高对资源的使用率及共享率[12-14]。

作为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平台在资源整合、资源供需对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共享平台通过协同创新主体能力对创新共享行为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15]。本研究通过比较学科协同前后平台资源共享参与率发现学科协同后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显著提高,中心各单位成员对中心资源共享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从一定程度上,提示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在推动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共享平台促进了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通过资源共享,提高了中心医教研协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6]。

完善的共享制度和法律法规是促进资源共享的最有力保障,当前我国的资源共享正处于探索期,目前共享主要集中于少数学科领域,各领域尚未有资源共享体系的统一规范,也缺乏法律、法规等保障制度,使共享实践缺乏操作层面的规则,给资源共享的推广带来很多实践障碍[17-18]。中心作为区域性学科医研共同体,率先进行试点研究,由政府部门统筹管理,加大建设投入,提供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牵头单位和协同单位以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出台资源共享制度,加强合作互动,开展多向交流,在整合现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各单位基于自身优势学科逐步构建起以项目为依托、协同成员单位广泛参与的资源共享平台,并积极探索建立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为实现消化系统疾病的各类资源开放共享提供重要的保障,市属医院间相互联动协同共享网络正在逐步形成[19]。

中心的资源共享已初见成效,但尚存在如下问题:各成员单位配合积极性有待加强,成员单位学科特色未能完全发挥作用;资源共建共享利用效率偏低,成员单位响应度不高[20]。今后,中心将继续以需求为导向,加大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整合协同力度,优化资源布局,依托“互联网+”技术整合创新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平台资源,为资源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匹配服务[21-22]。同时对同类平台及资源进行集成,做好分类管理,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平台的“桥梁”作用和资源整合作用。在资源共享管理方面,探讨进一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高度诚信的共享环境,保证资源共享双方有公正公平的利益,使资源分享得以持续,努力将市属医院协同网络单位建设成医疗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23-24]。

资源共享是实现资源优化与整合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和制约国家和地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25]。以北京市属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协同中心为例,研究医学学科协同发展模式下资源共享的现状,为今后促进资源的充分流动,制订有效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期望在此基础上,未来,可以将消化内科学科协同中心资源共享经验推广至更多临床学科,从而提高临床各学科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协同问卷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问卷网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问卷大调查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