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量化排尿训练联合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在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4-03-13 03:17宋思霖许露伟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肌电盆底前列腺癌

徐 静 宋思霖 许露伟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江苏南京 210006

前列腺癌根治术在治疗早期前列腺癌方面效果显著,甚至可达到治愈[1-2]。但部分患者术后常因括约肌及逼尿肌功能不全出现尿失禁、膀胱损伤等并发症[3-4]。研究表明,采用盆底肌电刺激对术后患者进行干预,可减少因括约肌及逼尿肌功能不全导致的并发症[5-6]。但盆底肌电刺激干预方式一般于术后尿管拔除后进行,无法增强患者在尿管拔除后的自主控尿能力。而有研究指出,术前量化排尿训练可有效增强患者自主控尿能力,避免术后因盆底肌肉松弛出现并发症[7-8]。但仅依靠患者主动性无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推测二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括约肌及逼尿肌功能,改善排尿障碍发生情况。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术前量化排尿训练联合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在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2019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拟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的100 例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前列腺癌外科治疗专家共识》[9]中前列腺癌T1、T2期诊断标准;预期寿命≥10 年;认知功能、精神状态正常;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已有远处淋巴结转移或骨转移;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严重无法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盆底肌肉或尿道外括约肌严重痉挛。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并将两组患者分别划分入相应病房区域,避免同一病房出现不同组别患者。对照组年龄54~71岁,平均(63.08±3.79)岁;病理类型:腺癌44 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1 例;肿瘤分期:T1期23 例,T2期27例。观察组年龄52~71 岁,平均(62.30±3.97)岁;病理类型:腺癌42 例,鳞癌6 例,小细胞癌2 例;肿瘤分期:T1期26 例,T2期2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南京市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190901-01)。

1.2 护理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于术前7 d 接受常规护理,耐心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讲解术前间断床上排尿训练的流程及重要性,并指导患者进行术前盆底肌训练;于术后尿管拔除后7 d 接受盆底肌电刺激:患者取侧卧位,将生物刺激反馈仪(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MLD B2)工作电极缓慢插入患者肛门(10~20 mA 电流强度、5~50 Hz 刺激频率)刺激10 s,刺激结束后,嘱患者进行盆底肌收缩、放松训练,并依据显示屏显示的肌电曲线指导患者调整收缩、放松程度,当患者自觉进行收缩时无跳动感及疼痛感为宜,3 次/周,共干预4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7 d 接受量化排尿训练,干预前统计患者年龄、病情、既往史及对术前练习床上排尿的接受程度并进行个性化评估,制订量化训练评估卡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及时记录,训练内容:当患者表示有明显尿意时,指导其取平卧位并进行腰部制动,进行闭目、深呼吸,将会阴部肌肉放松,随后放流水声音乐或使用温热毛巾热敷小腹,练习床上排尿,整个过程均以屏风遮挡。护理人员应依据术前量化排尿训练记录卡要求的训练频次对患者进行指导及督促,至少于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以每天可成功进行2 次床上排尿为量化标准,并记录于患者个人量化训练评估卡,若训练期间患者出现其他问题应立即向责任护士汇报,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达到满意的训练效果。术后盆底肌电刺激方法同对照组一致。

两组均于干预前后记录1 次连续72 h 的排尿记录,包括排尿间隔时间、每次尿量、夜间(22∶00—8∶00)排尿次数。

1.2.2 观察指标 ①尿流动力学:于干预前后应用尿动力学分析系统(成都维信电子科大新技术有限公司,型号:Nidoc970A)检测患者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尿流率;②排尿情况:收集两组干预前后排尿记录,并计算各项指标平均值进行比较;③排尿障碍:随访3 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尿管拔除后24 h 内及术后3 个月排尿障碍(排尿时需增加腹压)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尿动力学比较

干预前,两组尿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尿流率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尿动力学比较(±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尿动力学比较(±s)

注1 cmH2O=0.098 kPa。

2.2 两组干预前后排尿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排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排尿间隔时间、每次尿量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夜尿次数均少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排尿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排尿情况比较(±s)

2.3 两组尿管拔除后24 h 内、术后3 个月排尿障碍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尿管拔除后24 h 内、术后3 个月排尿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管拔除后24 h 内、术后3 个月排尿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尿管拔除后24 h 内、术后3 个月排尿障碍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由于前列腺癌根治术中手术操作会对周边参与排尿功能的肌肉及血管产生损伤,导致患者易出现排尿障碍,影响术后恢复[10-11]。为降低排尿障碍发生率,常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进行干预,可通过生物电兴奋对盆底肌及神经刺激,从而达到预防目的[12-13]。但仅在术后干预,无法取得显著效果。近年来,术前量化排尿训练逐渐应用于围手术期干预中,可通过患者自主训练的方式,提高其在平卧位的排尿能力[14]。推测将二者联合应用于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中可有较好干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量化排尿训练联合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干预可有效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容量及膀胱逼尿肌压力,提高尿流率。原因在于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可通过肛门将低频电流传导至盆底肌并进行刺激,从而改善患者术后肌肉供血能力及弹性,并且电流可对膀胱颈及尿道产生支撑效果,进而达到提高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及尿流率的功能[15-16]。同时,在术前量化排尿训练反复练习下,可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提高其对膀胱逼尿肌的控制能力及意识[17-18]。因此,二者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显著改善术后膀胱容量及膀胱逼尿肌压力,提高尿流率。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量化排尿训练联合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干预可有效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排尿及控尿能力。原因在于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可通过刺激神经运动纤维加强盆底肌及周围横纹肌组织收缩,从而提高患者对排尿肌的神经支配能力,达到改善排尿及控尿能力的作用[19-20]。而术前量化排尿训练通过量化记录卡,能够督促家属及患者主动完成系统性排尿训练,提高训练操作性,增强患者排尿及控尿意识,从而提高患者术后排尿及控尿能力[21-22]。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量化排尿训练联合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干预可有效降低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排尿障碍的发生率。原因在于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干预过程中,可依据显示屏显示的肌电曲线指导患者对收缩、放松程度进行调整,能够纠正其自身不规范的排尿用力方式,从而降低术后排尿障碍的发生率[23-24]。术前量化排尿训练可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使患者逐渐习惯平卧位肢体制动的体位,解除大脑皮层对排尿的抑制,并且能够控制平滑肌自然收缩,使得排尿过程接近正常状态,降低术后排尿障碍的发生率[25]。但本研究仅针对单中心患者进行研究,且样本量较小,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需进行多中心研究并扩大样本量,以验证本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应用术前量化排尿训练联合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膀胱容量及膀胱逼尿肌压力,提高排尿及控尿能力,降低排尿障碍发生率。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肌电盆底前列腺癌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前列腺癌复发和转移的治疗
关注前列腺癌
认识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