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起来自律,有些其实是“伪自律”

2024-03-21 02:52炳阳
现代家长 2024年3期
关键词:小斌作息时间自律

炳阳

小斌越来越自律,还获得了学校的“遵守纪律奖”,但自律没有给小斌带来好成绩和好人缘

小斌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要入学了才回到父母的身边。父母发现,小斌被爷爷奶奶溺爱,养成了不少坏习惯,比如懒惰、挑食、过度依赖家长等,其中,懒惰最让父母头疼,因为他上学迟到、不完成家庭作业、不预习第二天的功课,父母经常被老师电话提醒。

为帮小斌克服懒惰的坏习惯,父母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逼小斌不折不扣地执行。比如,父母要求小斌7点10分起床,如果小斌赖床,妈妈就强行给他穿衣、洗漱,然后把他拖到餐桌前。开始的时候,小斌不配合,洗漱时处于半睡眠状态,在餐桌前坐下就继续打盹儿,这时,父母就狠下心来,叫醒他吃早餐。

经过两周的哭闹抗争,小斌渐渐适应了父母所要求的作息规律,上学不再迟到。

父母趁热打铁,对小斌做家庭作业、玩手机游戏、收拾房间等日常事务都进行了制度化管理。用小斌的爸爸范先生的话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神兽关进制度的笼子”。

通过两个学期的努力,小斌越来越自律,还获得了学校的“遵守纪律奖”,但自律没有给小斌带来好成绩和好人缘。

范先生渐渐发现了强制性约束的坏处:“为了上学不迟到,小斌会在早餐上省时间,随便扒拉两口就说吃饱了,结果两节课后就饿得心慌,只好向同学讨零食吃,有时还抢女生的东西吃,成了人见人嫌的主儿。再比如,如果快到睡觉时间了作业还没有做完,他就会敷衍了事,导致知识掌握得不牢。您说,我这样做究竟是培养孩子自律,还是给他帮倒忙?”

他心里的旁白可能是“反正我执行了规则,效果不好不是我的责任”,说白了,伪自律是打着自律的旗号反自律

小斌的所谓“自律”,其实是“伪自律”。

心理学认为,自律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是我们在追求目标、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能帮助我们改变懒惰、拖延等不良习惯,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并能够坚定地执行,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伪自律是指看起来很自律,实际上只是一种虚假的自我克制。伪自律仅仅是基于外部压力或社会期望,而非内在的动机和意愿。伪自律的人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律行为,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

伪自律,本质上是自我麻痹。小斌机械地执行规则,没时间吃早餐就对付两口,没时间做作业就敷衍了事,处于不走心的状态,是另一种“躺平”,即只图不违反规则,不追求自律的实质目的。他心里的旁白可能是“反正我执行了规则,效果不好不是我的责任”,说白了,伪自律是打着自律的旗号反自律。

伪自律的危害不容小觑。以小斌为例,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他只追求表面的自律,缺乏实质内容,所以没有在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方面看到起色,久而久之,他会怀疑规则的合理性,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消极和自卑。

“先正餐,后甜点”是奖励的基本原则。意思是说,奖励孩子要讲究次序,先完成任务,再给予奖励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克服伪自律,实现真正的自律呢?

1. 明确目标

父母要引导孩子思考“我为什么要自律”“自律能给我带来哪些好处”等问题,让孩子将自律与个人成长和幸福联系起来。只有当自律成为内在需求时,孩子才能真正坚持下去。

在制定自律目标时,父母一定要把握好“清晰”“具体”“可衡量”这三个标准。比如,对于家庭作业,小斌的自律目标不能只是“晚上9点前完成”,还要包括“错误率低于5%”“完全理解”“书写工整”等内容。

2. 制订计划

父母要引导孩子养成制订计划的习惯。计划要包括任务内容、时间分配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孩子盲目、混乱,还能提升孩子的自信。

父母给小斌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是制度管理手段,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详细的计划,否则,作息时间表就会因缺乏弹性而让人敌视。小斌在执行作息时间表的过程中感觉吃力,加上父母没有及时修改,导致小斌消极应付,使制度管理流于形式。所以,父母给孩子制订家庭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最好让孩子参与制订。在家庭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保证计划的有效性。

3. 分解任务

将大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逐步完成,这样做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家庭计划更容易坚持下去。

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盖斯发明了“微习惯”一词,并称之为“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則”。其实,微习惯就是分解任务,从极其微小的行为开始,最终会培养出好习惯。

比如,每天做5个俯卧撑、比昨天提前5分钟起床,类似的量化行为谁都能做到,不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所以成功率极高。心理学研究显示,这样小小的成功对大脑来说是积极反馈,刺激大脑发出“持续下去”的命令,好习惯更容易养成。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积极反馈是一种奖励,会抵消孩子受约束的痛苦,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孩子的好心态。

4. 善用奖励

为激励孩子完成任务,父母要善于运用奖励机制,帮助孩子保持活力,增强自我认同感。

“先正餐,后甜点”是奖励的基本原则。意思是说,奖励孩子要讲究次序,先完成任务,再给予奖励,如果先给予奖励,再要求孩子完成任务,任务多半要泡汤,就像先吃甜点,正餐准吃不下去一样。

关于奖励的次序,有一则外国笑话颇能说明问题:在露营地,一辆私家车驶入。车刚停稳,3个孩子就冲了出来,一个孩子迅速搬下灶具、背包等用品,另两个孩子通力配合,很快就把帐篷搭好,前后不到15分钟,一个家庭营地就布置好了。隔壁的露营者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夸孩子们自律。3个孩子的爸爸说:“其实这不难做到。我们事先规定,在露营地布置好之前,谁都不能上厕所。”

5.注重仪式感

仪式感对人的行为有很微妙的影响,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孩子更容易受到仪式感的影响,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点,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所谓仪式感,就是在特定时间或特定场景中发出特定信号。在心理学上,这样的仪式感被称为条件反射,告诉大脑:“我要进入某种状态了,你要准备好。”当孩子进入这个场景,就相当于打开了条件反射的开关,排斥感会降低,专注度会提高。

比如,每天用特定的欢快音乐叫孩子起床,用特定的舒缓音乐提醒孩子睡觉,用筷子和器皿的打击乐叫孩子吃饭,让孩子做作业前收拾书桌,都能给孩子很好的仪式感。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小斌作息时间自律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出走的爱
让作息时间成为自我养成习惯之钙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氢气球
世界上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借食物的小妖
以他律促自律
“小P孩作息时间表”火了:每天学习18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