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容汤加减治疗风痰阻络型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研究

2024-03-21 06:43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肌麻痹斜视眼球

李 妍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眼科,四川泸州 646000

风牵偏视,是以眼珠骤然偏斜,转动受到限制,视物呈双影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眼外肌麻痹,本病可以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类,其中以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多见。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多为急性,往往立即出现复视、视混淆,严重的复视会出现眩晕和恶心呕吐,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1]。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眼外肌麻痹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眼外伤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密切相关[2-3],临床上由糖尿病引起的眼外肌麻痹尤为多见[4]。眼外肌麻痹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疾病均可导致发病,其中糖尿病、脑血管病、神经麻痹、动脉粥样硬化、全身免疫因素等[5]。本病病因病机复杂,除病因治疗外,临床多采用改善微循环、扩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缺乏特异性。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以及对风牵偏视的不断认识,中医中药在治疗该病方面疗效显著,本研究观察正容汤加减治疗风痰阻络型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入选病例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本院)眼科门诊及住院部,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共计48例风痰阻络型眼外肌麻痹患者,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8~74岁,平均(63.25±11.24)岁,病程3~25 d,平均(14.11±7.25)d。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4~73岁,病程3~25 d。治疗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28~74岁,病程3~25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因分布比较见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第9版《眼科学》[6]中相关章节制订:①眼球运动受限,斜视角随注视方向而变化;②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③复视。中医诊断和证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订:①双眼视物双影(复视像检查可确定麻痹的肌肉);②头晕目眩,常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③舌苔白腻,脉弦滑。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75岁,性别不受限制;③患病时间<30 d;④患者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颅内占位、眶内占位、鼻咽癌或其他血管神经性疾病患者;②由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或重症肌无力引起;③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有精神相关疾病患者;④曾行眼部手术的患者或合并其他对眼部有影响的疾病;⑤病例及检查资料不全者。

1.4 方法

对照组针对病因治疗加口服甲钴胺片(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5 mg×40片/盒)0.5 mg,每日3次,治疗3周。治疗组针对病因治疗及口服甲钴胺0.5 mg,每日3次,在此基础上加用正容汤:制白附子15 g、法半夏10 g、秦艽10 g、防风10 g、僵蚕10 g、羌活10 g、胆南星10 g、木瓜10 g、生姜3片、甘草5 g。随症加减(风邪偏盛者加地龙6 g,全蝎3 g;痰多者加陈皮10 g,半夏10 g;湿偏重加薏苡仁10 g,茯苓10 g,白术10 g;血瘀者加三七粉5 g,丹参10 g;气虚者加黄芪15 g;失眠者加远志10 g,柏子仁10 g等)。治疗3周。煎服法:制白附子先煎30 min。中药每次250 ml,每日2次,1天1剂,饭后半小时温服。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别在入组和试验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斜视度、眼球运动、临床各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疗效判定情况。

1.5.1 斜视度 采用右眼前红玻璃片试验判断麻痹肌,33 cm角膜映光法进行测量,根据角膜反光点偏离瞳孔中心的位置来判断斜视度。轻度<15°,中度≥15°且<30°,重度≥30°。

1.5.2 眼球运动评分 根据患眼运动情况。重:运动完全受限;中:眼球可运动,不能过中线;轻:眼球运动可过中线,正常:眼球运动正常。重度计3分,中度计2分,轻度计1分,正常计0分。

1.5.3 临床症状评分[7]头晕。轻度:有头晕,但无需遮眼即可行走;正常:无头晕;中度:经常头晕;重度:走路时需遮挡患眼,否则无法行走。恶心。正常:无恶心;轻度:平偶有恶心的症状;中度:有恶心症状但无需遮眼;重度:需要遮盖住患眼以缓解症状。复视。作复视图检查,根据真像与复视像之间的距离来判定复视的程度。正常:无复视;轻度<15 cm,中度≥15 cm且<30 cm,重度≥30 cm。正常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临床症状评分为头晕、恶心、复视三者积分之和。

1.5.4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的疗效判定标准而制订。治愈:患者眼位恢复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受限,复视症状消失;好转:患眼斜视度减轻,真像与复视像间距离变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好转;未愈:患者症状无减轻,眼位仍然偏斜,且偏斜的程度无明显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Fisher精确法或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使用Whicoxon秩和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斜视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斜视度均有所降低,其中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斜视度比较[°,M(P25,P75)]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眼球运动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眼球运动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治疗后治疗组的运动分级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对照组治疗后的眼球运动分级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治疗组治疗后眼球运动分级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6。

表3 治疗前两组患者眼球运动分级比较[n(%)]

表4 治疗后两组患者眼球运动分级比较[n(%)]

表5 对照组治疗前后眼球运动比较[n(%)]

表6 治疗组治疗前后眼球运动比较[n(%)]

2.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有所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M(P25,P75)]

2.4 两组患者疗效判定比较

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8。

表8 两组患者疗效判定比较[n(%)]

3 讨论

对于风牵偏视的西医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暂无特效疗法,而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一定优势。贾楠等[8]认为本病为脾虚肝旺、肝风内动所致,自拟方将平汤柔肝健脾、祛风清热治疗风牵偏视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焦毅等[9]认为在病因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可达到祛风健脾,化痰散邪,活血通络之功,疗程短,显效快;李君慧等[10]总结关国华教授经验,认为风痰阻络型麻痹性斜视患者早期多因正气不足,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袭入,目中筋脉迟缓而发病,用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理论为本,根据不同患者的相兼症状,灵活运用正容汤加减,同时联合激素、能量合剂等药物治疗本病临床效果显著;巫其玲[11]认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本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李宝花等[12]运用祛风扶正、化痰祛瘀法治疗眼外肌麻痹,可提高临床疗效。

风牵偏视又称目偏视、坠睛、坠睛眼,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或上睑下垂为特征的眼病[13]。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记载:“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乃风热攻脑,伤及筋络,吊偏珠子,乃不能运转”,认为本病为风热上攻脑络而致病。《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有云“中风患者,其所受非外来风邪,由于本气病也”,而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阐述了“精血衰耗……内风时起”,由此可见,历代医家认为外风是由于外邪侵犯经络,内风是由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中医认为,风牵偏视的基本病因为眼部脉络瘀阻,病位在眼,与肝胆、脾胃密切相关。临床上对于风牵偏视的辨证以风邪中络、脉络瘀阻、风痰阻络为主,其中以风痰阻络证为多见,因此中医治疗风牵偏视的重点在于活血、通络、化痰、祛风。正容汤出自明代傅仁宇所著的《审视瑶函》,药物组成包括白附子、羌活、防风、秦艽、白僵蚕、胆南星、制半夏、木瓜、甘草、茯神心木。原方用法上药各等分,共研为粗末,每次9 g,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加酒一杯冲服,每日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具有祛风化痰、解痉通络之功效。方中白附子味辛,温,有毒,归胃、肝经,用于中风痰壅,口眼㖞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善逐头面之风痰[14],故此方以白附子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二者配伍可增强白附子祛痰之功,共为臣药;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以上三味药共为臣药,可增强君药祛风之功效;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生姜发汗解表、散寒通络,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风邪善行而数变,易侵袭头面部,加之患者内生痰湿,风痰合而发病阻滞经络,全方奏祛风、化痰、舒经、通络之效。正容汤在眼科疾病中应用广泛,刘婉君[15]运用正容汤联合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结果发现治疗后眼球运动恢复正常时间、代偿头位消失时间、复视完全消失时间、治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眼球运动恢复,缩短治疗时长。赖思嘉等[16]运用正容汤治疗面神经麻痹,平均起效时间短,总有效率达到86.67%,显效率和痊愈率较对照组也有显著提高(P< 0.05)。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正容汤加减治疗风痰阻络型风牵偏视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复视症状,减轻患者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疗效显著,更加适合年老体弱的老年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加观察时间,并对其作用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

猜你喜欢
肌麻痹斜视眼球
226例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
抓人眼球
抓人眼球
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发生眼肌麻痹的相关因素研究
如何在1分钟之内抓住读者的眼球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眼球经济(yǎn qiú jīng jì)[目玉経済]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眼外肌麻痹的临床观察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