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组方用药规律

2024-03-21 06:43朱桂松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网络分析茯苓白术

沈 悦 朱桂松 许 飚▲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南京 210000

△南京中医药大学2021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急性肾损伤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肾脏功能急速下降而引发的血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少尿或无尿等一系列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1300万人发生急性肾损伤,其中发展中国家患者高达85%,因其起病隐匿且病死率高,故急性肾损伤是当下亟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急性肾损伤归属中医“关格”“溺毒”等疾病范畴,《证治汇补》提及“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指出了急性肾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目前中医治疗急性肾损伤用药风格迥异,缺乏用药特点及规律的总结,本研究通过对现有中医药口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归纳总结后以期对中医治疗急性肾损伤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中医”“中药”“中医药”“经验”为检索词,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文献。

1.2 数据处理

1.2.1 纳入标准 ①文献中疾病诊断明确且采用中医药治疗;②文献中药处方组成明确;③样本量≥20例且疗效指标确切;④文献中涉及兼证加减时只录入主方。

1.2.2 排除标准 ①排除综述、meta分析、个案分析及动物实验等文献;②排除文献中药处方组成标注不明的文献;③排除临床试验对象为未成年的文献;④排除方剂给药途经为灌肠、熏蒸等其他途径;⑤排除重复发表文献,重复发表文献仅纳入1篇;⑥排除方剂组成相同文献,重复方剂仅纳入1篇。

1.2.3 数据规范化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及《中药学》[3]对中药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如“鲜竹叶”规范为“淡竹叶”等。

1.3 数据分析

数据由两人交叉核查并录入Microsoft Excel表格中,整理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对数据中病因、中药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类别等进行频数分析,初步归纳急性肾损伤的高频次中药,再对高频次中药进行关联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0.2,置信度0.5,挖掘急性肾损伤常用药对;并对高频次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组方规律;最后对药物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设置边权重15,获得潜在治疗急性肾损伤的药物组成。

2 结果

2.1 病因及中医证候构成

根据检索策略、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文献69篇,符合条件方剂72首,涉及中药161味。病因以脓毒症和药物性中毒为主。证候以气阴两虚证、湿热阻滞证、毒热内盛证为主,见表1~2。

表1 急性肾损伤的病因构成

表2 急性肾损伤的中医证候构成

2.2 高频药物频次统计

161味中药共计使用频次714次。使用频次≥10共计21味,排前5味依次为大黄、甘草、茯苓、黄芪、白术,见表3。

表3 高频药物频次分析

2.3 药物药味统计

对161味中药药味总结,涉及药味辛、苦、甘、淡、酸、咸、涩,总频次1038次,其中甘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苦和辛,见图1。

图1 药物药味统计

2.4 药物药性统计

总结161味中药药性,涉及药性寒、温、平、热、凉、有毒,总频次687次,以寒性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见图2。

图2 药物药性分布

2.5 药物归经统计

对161味中药归经总结,涉及十二经,总频次1769次,以脾经频次最高,其次为肝经和肺经,见图3。

图3 中药归经分布

2.6 药物功效统计

对161味中药功效总结,涉及清热解毒、清热泻火、逐瘀通经、凉血解毒、利水渗湿、利湿退黄、泻下攻积、清热凉血,其中以清热解毒频次最高,其次为清热泻火和逐瘀通经,见图4。

图4 中药功效统计

2.7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对使用频次≥10次的21味中药进行层次聚类分析,见图5,当结果聚为3类时,可得到最符合中医理念的药物组成。第一组:大黄、丹参、当归、川芎;第二组:甘草、茯苓、党参、黄芪、白术;第三组:泽泻、附子、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半夏、黄芩、黄连、金银花、桃仁、地黄、赤芍,见表4。

图5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表4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分组

2.8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对使用频次≥10次的21味中药按设置条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计得到6组药对,支持度最高为“茯苓-大黄”,其次为“白术-黄芪”“丹参-大黄”,见表5。

表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9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对药物按设定参数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潜在治疗急性肾损伤的药物组成为茯苓、大黄、黄芪、白术、丹参、党参,见图6。

图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对69篇中医药口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病因中脓毒症占据首位,其次为药物性中毒和2型糖尿病。药物多归属补气药、补阴药、清热药、祛湿药,具有清热解毒、清热泻火及逐瘀通经的功效。同中医认为急性肾损伤是由于正气虚损,复感外邪,渐生湿热、湿毒,久则灼伤津液,致使机体气阴两虚,血瘀渐生[4-5],治宜补气养阴,兼清热、解毒、祛湿、逐瘀等理念一致。

性味归经统计显示,药性以寒为主;药味多为甘;归经以脾、肝、肺三经为主。寒可清热,甘可补阴,甘寒并用,清热之余可固护津液。机体病久,肝郁脾虚,水液运行和气化功能受阻则无尿。肺宣降失职,津液输布失常,水湿泛溢皮肤则水肿。

排前5味的高频中药为大黄、甘草、茯苓、黄芪及白术。药理研究发现大黄中提取的蒽醌类通过抑制肾髓质Na+-K+-ATP酶的活性而起利尿作用[6]。甘草通过干预甘油磷脂、色氨酸等代谢过程而改善肾功能,缓解肾损伤[7]。茯苓中的茯苓素可将体内多余水分经肾脏代谢特异性排出[8]。黄芪中的黄芪甲苷可影响组织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及CHOP信号通路表达,同时通过miR-192信号通路抑制系膜过度增殖和肾纤维化,保护肾脏组织的病理损伤[9-10]。白术在药理研究中被证实可发挥显著而持续的利尿作用[11]。

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大黄-茯苓”是支持度最高的药对,其次是“黄芪-白术”和“大黄-丹参”。大黄茯苓合用可能通过增强利尿作用而改善少尿或无尿的临床症状。“黄芪-白术”是常用药对之一,研究发现黄芪、白术配伍后黄芪甲苷成分增加,而黄芪甲苷能减轻炎症反应并发挥保护肾组织的作用[12-13]。“大黄-丹参”药对在现代研究显示,大黄中的多种成分有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14],丹参提取物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RIP3/p18-FUNDC1信号通路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有潜在肾脏保护作用[15]。

层次聚类分析有三组,第一组为大黄、丹参、当归、川芎,有逐瘀通经、行气养血之效;第二组为甘草、茯苓、党参、黄芪、白术,有益气补血、健脾利水之效,可补益肺脾之气;第三组为泽泻、附子、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半夏、黄芩、黄连、金银花、桃仁、地黄、赤芍,有补肾助阳、清热祛瘀之效。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得出潜在治疗急性肾损伤的药物组成为茯苓、大黄、黄芪、白术、丹参、党参,功效为补气生津,活血通经。

本研究以数据挖掘方式揭示了急性肾损伤的中医病机本虚标实,以气阴虚为主,病理因素以瘀血、热毒、湿毒为主,治以补气养血,兼逐瘀、清热、解毒、祛湿等,挖掘出三组常用药物组成和一组潜在药物组成。但本研究仅针对口服方剂,且中医证型标准不一,客观影响因素较多,研究成果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猜你喜欢
网络分析茯苓白术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基于ISM模型的EPC项目风险网络分析
健脾安神话茯苓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铁路有线调度通信的网络分析
2016年社交网络分析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网络分析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