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4-04-08 04:32林海耀
互联网周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证书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摘要: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内在需要,是推动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养并重的必然环节。本文通过分析“X”证书、“1+X”制度的特征内涵,确定课程体系建设方向,分析当前课程体系建设与制度初衷、产业需求、学生发展脱节的关键问题,指出“1+X”制度下课程体系建设需关注强化认识、校企合作、标准对接、课证融通、学生本位等方面,以台州开放大学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优选“X”证书、调整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深化“三教”改革等途径,探索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开发路径。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课证融通;职业教育

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以下简称“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并于同年4月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目的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复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就业结构均衡。在此新要求下,深化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1. “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职业院校是我国重要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基于“1+X”制度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有利于缓解地方企业面临的效率低下、产业层次低、发展乏力等问题,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1.1 “X”证书的本质特征

根据“职教20条”和《方案》中表述,通过招募由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若干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对应技能证书,引导学生取得学历证书和多类“X”技能证书。“X”证书具有以下特点:

(1)开发主体的市场化。已公布的四批447个“X”证书由301家培训评价组织负责标准制定和证书开发,其中超过90%是行业内具代表性或成长性的企业组织。

(2)适用对象的针对性。培训评价组织联合企业和学校按规范开发“X”证书,证书层级按技能难度和覆盖面依次递进,一般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种,适用于中职、高职和本科及以上的学生。

(3)考查内容的实用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X”证书,能客观地反映市场岗位对从业者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要求。

1.2 “1+X”制度的内涵意蕴

随着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1+X”制度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1+X”制度现实意义在于:

(1)从理念上创新职教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在学习参考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发达国家经验中,探索适合我国的职教发展之路。“1+X”制度的提出,根植于我国国情,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为我国职业教育新发展指明方向。

(2)从制度上规范人才标准。我国人才的供需错位主要原因是企业和学校对人才标准的定义各不相同,而“1+X”制度遵循“谁用人,谁评价”的原则,统一人才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鸿沟。

(3)在实践中推动产教融合。“1+X”制度要求培训评价组织和学校共同参与标准制定、培养培训、人才评价等环节,强化了企业参与办学意愿,在协同合作中提升高质量人才产出。

1.3 “1+X”制度下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教育质量。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衔接。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在考虑院校教学资源优势的同时,应该将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需求摆在首要位置,对口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的有效前提。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职教20条”提出教育部门依据职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新标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职业院校需在此基础上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衔接。传统的教育过程是以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建构为主线,再以习得的知识技能去指导实践应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而企业生产过程往往是以项目任务的完成为主线,在工作情境中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技能体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教学和生产的有效对接有利于促进高水平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2. 当前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教育部至今已分四批开展实施“1+X”制度试点工作,前三批共有92个“X”证书,参与院校共设立22949个试点(单个院校可根据申报证书数量设立多个试点),在制度设计、校企协同、培训考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更值得深入研究。

2.1 重形式轻内涵:与“1+X”制度初衷相悖

当前“X”证书的培训考核在试点职业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一些“X”证书的试点考证通过率呈现方差大、分布广的态势,折射出“1+X”制度试点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单方面只注重“X”证书的技能培训和考证通过率,把“X”证书的获取当成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二是割裂“1”和“X”的内在联系,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当成简单的并行关系,产生两个过程、两种教法。二者皆违背了“1+X”制度的初衷。“1+X”制度的开展旨在引导学习者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拓展职业技能本领,旨在促进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1”和“X”的获得,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互相补充、有机融合的结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2 重知识轻技能:与产业岗位需求脱节

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形态基本照搬大学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占比不足,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技术与技能的区别在于:技术是指能够利用知识创造、改进、应用事物的方法或工艺,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技能是指能够利用技术知识指导完成一定任务,在任务过程中通过训练所获得的动作方法和智力活动方法,包括技术性技能、基础技能和一般性技能,其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技术侧重于知识的输出,而技能侧重于任务的完成。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X”技能的学习和证书考取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学生的技术性技能,但企业岗位需要的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技巧等技能无法在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致使人才培养无法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2.3 重傳授轻启发:与学生发展规律背离

受普通教育影响,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坚持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的单一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没有明确目标和动机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缺失和学习动力的减弱,也没有考虑到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存在,无法匹配学习者的不同学习能力和方式。甚至在一些“1+X”试点院校存在“考证就是背题库”的刷证书现象,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无法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与学生学习发展规律严重背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应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模仿到应用创新的内化过程。

3. “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1+X”证书制度是职业院校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抓手。“1+X”制度下院校课程系统的建设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技能养成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课证融通,优化课程体系。

3.1 优中选优,确定“X”证书

“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考虑区域产业特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同时,需要与培训评价组织开展深度合作,评估培训评价组织背后的资源优势,充分收集培训评价组织的专业建议。因此,需要在众多“X”证书中根据关联程度优中选优,将产业需求渗透到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在已发布的四批“X”证书中,同一专业方向存在多张不同主体开发的“X”证书,可根据内容侧重、岗位方向、组织提供资源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择优而取。以网络技术专业为例,笔者所在区域产业特点是制造型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网络运维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如表1所示,根据各X证书特点比较,网络设备安装与维护和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更适中小企业网络设备及安全运维的岗位。

3.2 对接标准,调整课程目标

“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精深、技术技能娴熟、职业素养良好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区域产业需求特征,需要对接职业规范、教育标准,在知识、素质、技能三个方面进行细化。如在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中:

(1)在知识目标方面,除了本专业必修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在中小型网络组网、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知识做一些拓展性的设置。

(2)在技能目标方面,由于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多变性,除掌握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的基本技能外,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才能够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趋势。

(3)在素质目标方面,除具备必要的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还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信息技术素质、安全意识和法律素质。

3.3 课证融通,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类型、各要素和各成分相互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4]。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设计需要兼顾多个原则:

(1)证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将证书课程按模块划分融入“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中,确保模块之间的衔接性和层次性。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确保实践性课程学时不小于总学时的50%。

(3)知识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平衡。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保持技术知识的科学性与连贯性。例如,将网络设备安装与维护证书的课程内容按层次进行划分,可打包成网络设备安装调试、规划设计、维护优化、无线局域网等模块,融入网络布线、路由交换技术、网络运行及维护、无线局域网组建的课程教学中,使用校内实训室、线上实训平台、线下实训基地等资源,设置实践课程,根据学生认知合理设置各课程学时。

3.4 产教融合,深化“三教”改革

一是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技能标准,共同研讨建立教师能力标准,包括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工程实践三方面能力。网络相关专业教师除了掌握大量的网络技术知识外,还要拥有过硬的工程安装、设备维护等实践能力,以及熟悉基本操作规范和道德法律层面的认知。另一方面,开展“X”技能教师培训班,提升教师学科实践能力的同时,填补教师在技能课程开发理念、技能培训灵活性、引导性和沟通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短板。同时,鼓励教师入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业务流程,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

二是丰富配套教学资源。一方面,开发内容多元、具有职教特色的新形态教材。在“1+X”证书制度下,可联合企业专家将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进行分类汇总,根据实际教学实训需要、学生认知规律等因素,编制具有可拆解性、可组合式的活页式教材,同时要突出教材内容的德育要素,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另一方面,可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线上学习空间。收集企业生产实践案例、企业在线学习课程等优势资源,盘活校内优质教学资源,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形成动态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体系。

三是优化教学活动过程。一方面,要突破学科本位的教学方法,树立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营造在岗工作的生产、服务等过程学习情境,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素质、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第一要务。另一方面,要以信息化技术为抓手,创新教学方法。以项目式、案例教学法为基础,融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动态调整教学实施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之中建构完整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3.5 多元评价,构建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目标达成程度的价值判断过程,应形成由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根据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在“1+X”证书制度下,应该秉持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在“X”证书的考取和过程性学习中,展开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的评价,评价内容既包含知识技能的显性成果,也包含素质能力的形成过程,应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确保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要注重课程评价的发展性,用开放性的评价促进学习者个性发展,用赞赏性的评价增加学习者学习兴趣,用引导性的评价强化学习者思考总结,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积极导向功能。

结语

在产业变革加速重构经济结构、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需要深刻把握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明晰“1+X”证书制度的内涵意蕴,趁势推动产教融合,深入教学结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变革,促进课证融通,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A/OL].(2019-01-24)[2023-12-19].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6号)[A/OL].(2019-04-04)[2023-12-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4/t20190415_378129.html.

[3]王冲.国家资历框架理念下1+X证书制度建设方略[J].职教论坛,2020,36(12):52-57.

[4]谢作栩,刘自团.科技革命与大学课程变革——兼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课程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7-30,36.

作者简介:林海耀,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网络技术。

猜你喜欢
证书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