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4-04-08 04:32李奎利
互联网周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

摘要:数字化环境对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影响与日俱增,应用型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机制的优化完善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应用型高校开展这项工作的主要模式以及面向未来的演进方向,建议应用型高校重点完善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数字化基础建设保障机制、实践平台运行机制、数字化教学管理机制四项机制,确保数字化应用型人才的高质量培育。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引言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当前国内应用型高校推动人才高质量培育的共识性理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举措[1]。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开始加速向行业领域渗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也被赋予新的内涵。目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依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框架,联合企业有序融入数字化技术教学与实训的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管理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工作成效难以持续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进度。因此,有必要开展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促进数字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完善。

1. 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 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随着数字经济的逐步崛起,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何有效引入数字化技术,保持企业发展与数字化经济相适应,实现运营模式迅速转变,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领军式企业也纷纷设立与数字技术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并明确规定了人才所需的数字化基本素养与技能。因此,应用型高校只有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扣数字经济变化发展的方向,才能够有效培养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数字化素养人才,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支撑。

1.2 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才与数字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一方面,通过充实完善数字化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具有前瞻性、社会需求性的数字化知识结构框架,实现自身数字化核心素养的巩固与提升,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与岗位的要求[2];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通过持续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全过程,深入开展导航式教育教学服务,推动工学结合、实践锻炼、综合素养评价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可以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示范。此外,通過建立学时学分转换、“1+X”证书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与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学生成为工作经验与实践技能渐进式积累的复合型人才。

1.3 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必然选择

培养学生逐步积累与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数字化技能与职业素养,是帮助他们迅速适应社会崭新岗位要求,顺利入职和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结合当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来看,并未有效融入数字化技能与职业培养的相关实践内容,这就导致了企业急需数字化技能岗位人才,而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又不符合岗位所需技能的人才脱节状况[3]。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有必要深度融入数字化技能与职业培养教学与实践内容,充分挖掘数字化技能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使大学生能够有效进行数字化技能的学习与实践锻炼,能够更为真切地体会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相关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逐步提升自身职业适应能力。

2. 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应用型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数字化技能教学与实践的内容,可以归纳为订制模式、互补模式、渗透模式三种类型[4]。

订制模式主要是指学校结合企业数字化岗位需求,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内容与实习实训方案,并以合同的形式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共同负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临近毕业,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考核后,即可入职企业从事对应的岗位工作。订制模式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的紧密衔接,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率,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数字化技能人才储备,为企业降低人才招聘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

互补模式主要是指应用型高校与企业结合各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优势,共同组织开展数字化教学与实践工作。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实践指导人员、必要的实践场所以及真实化岗位锻炼机会,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的教授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即可以实习员工的身份顶岗锻炼。互补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字化相关岗位锻炼机会,拓宽职业认知视野,并通过实习经验的积累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学校也因此降低了组织开展数字化实践锻炼的教学成本,企业也可以选择优秀实习学生,招聘为正式员工。

渗透模式侧重于通过创新创业指导、竞赛活动、项目模拟等方式的互动结合,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应用体验。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视野,激发学生探索数字化应用与成果转化的热情,提升学生数字化创新能力,甚至可以为企业提供符合其数字化业务链的下游合作学生创业团队。

3. 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演进方向

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前瞻性强、创新性广、应用性急需的技术,在实践能力与素养方面对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如果应用型高校墨守成规,固化于传统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难以培养出有效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依据自身所实施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总结经验,结合当前数字化教育分布式、交互式、融合化的基础特点,与时俱进,推动工作框架、组织方式、教育教学与实践方式的优化完善与发展演进,注重解决以下两方面问题。

(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纵向联合问题。应用型高校作为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主体,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构成了数字化人才“招录、培养、筛选、聘用”的复杂运行体系。应用型高校只有与上述各部门之间形成紧密对接、衔接一致的合作关系,才能取得“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共同铸就人才工作新格局。此外,数字化技术作为创新性、迭代性十分突出的技术综合,从成果形成到推广应用、教学指导,再到人才延续,都需要纳入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统筹考虑的范畴,尽可能地缩短技术人才培养周期,共同服务于企业创新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5]。

(2)“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资源配置问题。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下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有效地实现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推动工作实施的良性运转。事实上,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在组织谋划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并未细致考虑如何实现资金、教师、教学场地、课程设计等的统筹设计与有效衔接,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各行其是、教学资源难以及时配套、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突出性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把握数字化技术学习的特征、特点,影响学生自身“学习-应用-再学习-再应用”知行合一素养与能力提升闭环的构建,导致协同育人未能获得实质性成效。

4. 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保障机制

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高效运行,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与制度相匹配的保障机制,确保“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在已有的框架下平稳运行。结合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前文所提出的演进方向,应用型高校需要重点完善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数字化基础建设保障机制、实践平台运行机制、数字化教学管理机制四项机制。

4.1 科技成果共享机制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参与各方具有平等的身份,但是由于承担的职能与任务不同,导致各参与方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尤其对于企业而言,不可能像应用型高校一样长期从事教育公益服务,而不讲究经济与成果的回报。因此,应用型高校在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才能激发参与各方的热情,保障工作的稳定、持续开展。

一方面,高校应当与合作企业签订细节明确的协议,对数字化产教融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方式、项目管理方式、经济效益分配方式、数字化科技成果共享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说明,确保合作企业能够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并共享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应当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对于合作教学中所产生的数字化资源要尽可能地做到共享共用,提高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合作教学运行成本。

4.2 数字化基础建设保障机制

数字化环境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过程,只有有效解决了数字化建设中各项基础条件所存在的困境,高效开展数字化基础资源条件建设,才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与实践工作的合作开展。

首先,校企双方要加大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协议确定不同年度数字化基础资源条件资金投入,使数字化建设有明确的专项资金作为保障。其次,校企双方要结合自身数字化建设情况,持续更新完善数字化建设基础设施设备,如光缆、计算机机房、信息宽带等基础要素,使数字化基础设施设备状况能够有效满足各类教学与实践工作的需求。最后,在引入各类数字化技术之后,要及时面向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使团队人员的技术素养与教学应用要求相匹配。

4.3 实践平台运行机制

数字化实践平台是数字化环境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实施的重要载体。应用型高校要充分结合数字化技术发展方向,协同企业共同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

首先,要依托“互联网+”技术背景,构建设施先进、内容丰富、多元互动的智慧课堂,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借助新媒体教学资源工具,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数字教学环境。其次,学校可以联合企业共同筹建大数据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智慧教学工厂等实践平台,使学生可以多角度感受、体验、运用,锻炼数字化技能,积累数字化工作经验。最后,在结合数字化平台开展实训锻炼的过程中,学校还应当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数字化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课赛融合”模式,增强学生真实性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沟通展示能力等,促进学生数字化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4.4 数字化教学管理机制

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过度偏重教学内容的实施,忽略了如何有效地对教学进行优化管理。通过建立数字化教学管理机制,探索构建数字化课程教学服务平台,可以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全过程教学精准化管理,推动教学管理与服务能力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平台数字化信息汇集优势与个性化服务优势,进一步畅通面向学生学业的诉求反馈渠道,实现对学生信息化知识服务需求、技术应用需求、职业指导需求的有效汇集,积极面向教师与企业进行反馈,引导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面向学生个性化诉求进行靶向服务与反馈,实现学生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精准衔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优势,有效汇集整理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字化档案,为学生建立专属学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自身的学业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优化完善。

结语

数字化环境的变化发展赋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新的内涵。展望未来,高校应当秉持创新发展精神,著眼于学生数字化素养全面提升基本目标,丰富拓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致力于探索数字化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确保数字化应用型人才的高质量培育。

参考文献:

[1]孙艳红,张晓玉,闫瑞雪.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0):36-38.

[2]王建红,何劲辉.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5):1-3.

[3]沈涛,郑展,柴美群.河北省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需求调查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3,23(14):27-32.

[4]朱春燕,翁世洲.数字化转型时代新商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山东纺织经济,2023,40(1):42-45,55.

[5]郝云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2023(39):13-17.

作者简介:李奎利,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影像的观念与表达。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三位四体”育人机制研究(编号:23GJYBD028)。

猜你喜欢
数字化环境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
中小学语文作文数字化互动教学策略研究
数字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探微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