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应对机制研究

2024-04-08 04:32李萌萌
互联网周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应对机制网络舆情

摘要:为探讨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维护学校形象,本文针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应对机制进行研究,对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及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基于形象修复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具体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与控制机制策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高校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稳定,并保障师生权益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舆情引导;应对机制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形象和声誉对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如校园的安全事件、学术不端的行为、师生冲突等,这些事件往往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1]。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维护学校的形象和声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的监测、分析和应对策略等方面[2]。同时,现有的研究多从技术层面出发,忽视了人的因素在舆情引导中的重要作用[3]。因此,本文试图从形象修复理论的角度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应对机制的问题。

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困境的分析,本文将探讨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应对机制的研究[4]。通过对形象修复理论的深入分析和应用,本文提出一套适用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应对的机制和方法,以期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5]。

1.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及基本特征

1.1 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事件性质、社会背景、媒体报道等。高校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学生的权益。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阶段如下:

(1)初发期。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初发期,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或论坛上开始发布相关信息或评论,这些信息往往引起一些关注和讨论,但尚未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在这个阶段,关于事件的真實性和相关细节可能还不清楚,因此存在着信息不确定性。

(2)扩散期。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和相关信息的披露,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入扩散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讨论,各种观点和意见开始相互交织。这些讨论和交流往往发生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论坛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影响范围扩大。此时,事件可能会引发更多公众的关注,并且可能吸引媒体的报道。

(3)高潮期。网络舆情的高潮期通常是突发事件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反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高校突发事件成为热门话题,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广泛报道和讨论该事件。舆论对事件的关注度达到巅峰,人们表达着各种立场、观点和意见。这个阶段的社会舆论往往非常激烈和复杂,同时也容易出现各类谣言、偏见和情绪化的言论[6]。

(4)回落期。随着事件的解决或新的热点事件的出现,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逐渐回落。人们的关注度逐渐降低,讨论的热度逐渐平息。在这个回落期,一些专业媒体或权威机构可能会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以提供客观和理性的观点。

1.2 高校网络舆情基本特征

了解并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是高校管理者和相关部门有效处理舆情问题的关键。高校网络舆情有以下基本特征。

(1)突发性。由于高校学生居住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环境当中,如果对一件事情处置不当,通过校园网络快速传播,就会在学生当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言论、交换想法,使之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具有很强的突发性。

(2)敏感性。由于高校网络舆情通常与师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任何涉及师生权益的事件都可能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种敏感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3)群体性。高校师生是一个相对集中的群体,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繁。因此,当某一事件在高校引发广泛关注时,很容易形成群体性的讨论和行动。这种群体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更加具有集体声音,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4)多样性。高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学术、管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可能涉及各种不同的事件和话题,都有可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种多样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反映了高校内部的各种问题和声音。

(5)复杂性。复杂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师生素质等。在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意味着解决高校网络舆情问题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和处理,不能以偏概全。

(6)主体相对固定性。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由于年龄的相似性、文化背景的一致性、相互情感的依赖性,在网络舆情发生时,极容易产生认同感,并形成群体一致性的意见。

(7)隐匿性。在网络空间中,个体身份的隐匿性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这种隐匿性使得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不必担心受到身份的限制或社会压力的影响。在高校网络舆情中,这种隐匿性使得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用担心被认出或受到惩罚。

(8)互动性。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互动和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相互交流,形成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共享。这种互动性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得以不断修正和演变,舆情信息也因此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2. 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与控制机制策略

2.1 成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

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负责监测、分析和应对高校网络舆情。该部门应由具备新闻传播、公共关系、网络技术等多方面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确保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形象修复理论制定相应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7],包括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预警、应对和评估等环节。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职能及具体描述如表1所示。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构成主要包括:

(1)核心部门管理层。这些人员主要负责整体规划和决策,包括制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协调和整合各部门资源等。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判断舆情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2)技术支持层。这些人员主要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工作,包括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警舆情风险,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需要具备相关技术背景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网络舆情管理工具和技术。

(3)宣传部门。这些人员主要负责高校内外宣传工作,包括制定宣传策略、发布权威信息、回应舆论质疑等。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传播和公共关系背景,能够准确把握舆情动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4)学生管理层。这些人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舆情热点、引导学生理性表达等,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心理学背景,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2.2 创立与发展高校新型主流媒体

首先,高校需要明确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与定位。这包括确定媒体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受众群体以及传播渠道等。高校新型主流媒体应定位于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舆论、服务师生需求,同时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园媒体品牌。根据形象修复理论,高校需要制定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和方向。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和措施。通过运用形象修复理论创立与发展高校新型主流媒体,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维护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师生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可以开设官方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传播。同时,结合学校官网、新闻网等传统媒体,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体系,提高传播效果。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开展合作,共同策划和制作节目;与企业合作,开展校园招聘、实习实训等活动;与政府机构合作,开展政策解读、社会热点问题探讨等活动,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最后,高校新型主流媒体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新的传播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數据等,深入了解师生需求和关注点,精准投放推送内容,提高传播效果和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应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及时回应和表达学校的立场和声音,与社会各界进行有效互动。高校新型主流媒体还要加强与其他媒体平台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扩大影响力。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高校新型主流媒体有望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便捷、全面和专业的信息服务,推动学校的发展与进步。

2.3 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

高校必须迅速而紧急地作出反应,并努力控制网络舆论的局面。为防止大规模事件在高校中传播,可以采取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来减少网络舆论的伤害。应急反应机制及处理措施如表2所示。

除表2所示的应急反应机制和处理措施外,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危机预警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布信息并解释事实真相,以降低谣言和不实信息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高校还可以加强对师生的教育宣传,提高其网络素养和辨别信息真伪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网络舆论的伤害。此外,高校还应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与监控,对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打击,确保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总之,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是高校应对网络舆论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科学而有效的举措,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舆论的伤害,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反应机制,加强技术研发和支持,提高师生网络素养,以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稳定和师生权益。

高校网络舆情的对策与管理十分重要。在面对高校网络舆情时,学校应该积极回应和引导,保持透明度和公正性,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避免不实谣言的传播。同时,要与师生进行开放性的对话和沟通,听取他们的声音和意见,增加对事件的理解和共识。学校可以借助各种网络技术和舆情监测工具,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演化动态,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认真对待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和团队,加强舆情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只有稳定、有效地处理高校网络舆情,才能维护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推动高校的发展和进步。

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同时,结合形象修复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帮助高校有效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这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参考,以确保高校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并最大限度地修复高校形象。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高校也能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总之,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论探讨,也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吴雪婷.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机制及应对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90-92.

[2]张建友.重大突发事件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J].中国新通信,2021, 23(9):149-150.

[3]何国强,姬祥飞,陈涛,等.基于TPB模型的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机理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21):27-29.

[4]许倩.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4):110-112.

[5]谭健欣.“区块链+”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11):150-152.

[6]韩孟洁.基于SNA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的传播网络分析[J].新闻传播,2023(18):41-43.

[7]刘子辉.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39-45.

作者简介:李萌萌,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2023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基金项目——形象修复理论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及治理研究(编号:SKYB-2314)。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应对机制网络舆情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