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2024-04-08 04:32郑园全
互联网周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体系

摘要: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该体系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只有将所有相关要素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结合实际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才能够推动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对高校网络育人现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具体方案,期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网络育人;高校思政教育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是课堂以外影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关键渠道,“网络育人”已经成为高校“三全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中最受关注的育人载体。高校须充分挖掘网络育人的手段和优势,构建科学、完善、亲民的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网络育人的目标。然而,通过了解发现,目前网络教育的开展既卓有成效又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1. 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目标与意义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以新浪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青年集聚的重要阵地[2]。伴随互联网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网络最广泛的群体之一,网络中所传播的信息观点、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网络育人已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是课堂以外的主要育人阵地,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对当前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意义重大。

高校网络育人,就是利用网络平台、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网络育人体系就是利用网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和网络传播规律,用积极健康、向往真善美的网络文化浸润人心,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网络育人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立场、法治意识、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等[3]。

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发挥着其他育人载体不能替代的作用。首先,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内涵,不同课程和资源可以根据学生的素质和兴趣进行分类推荐,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思想营养。其次,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效果。最后,通过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高校网络育人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注重其科学文化素养、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 高校网络育人的现状

2.1 高校网络育人的发展水平不一

高校网络育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主要有:一是部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缺乏精准性和时效性,在网络思政教育中未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人们的热点关注,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二是部分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上过于简单,缺乏创新性、趣味性和丰富性,导致学生兴趣和参与度降低;三是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性,西部地区网络技术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高校师生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意识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西部地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2.2 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在高校网络育人中,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虽然网络化育人突破了时空限制,但目前仍有一部分学生对网络平台的使用和参与意愿不强,其中原因包括:一是部分学生对网络平台的认知和了解不足,不清楚其中的优势和价值;二是学生对网络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能力相对较弱,更倾向于传统课堂教学;三是学生对网络资源的甄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不足,面对海量网络思政资源,部分不知该如何选择的学生干脆选择放弃。

2.3 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

相对单一的高校网络育人内容和形式,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原因一是有的高校网络育人的内容大多数是传统的思政知识和理论,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原因二是在形式方面,有的高校采用线上讲座、在线考试等传统的教学形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原因三是部分高校不重视创新网络思政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4 技术和设施支持不够

目前的高校网络育人還存在技术和设施支持不足的问题。在技术方面,一方面,受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在网络育人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提供稳定而高效的网络环境,影响了学习体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网络育人教学平台的开发和更新能力,导致平台功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设施支持方面,有的高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场地,导致网络育人活动无法顺利实施,而一部分学生也面临设备不足或不完善、网络不稳定等困扰,影响其参与网络学习或影响其学习效果[4]。

2.5 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足

参与高校网络育人的师资队伍存在信息化素养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高校网络育人的师资队伍中,网络技术专业人员和思政专业人员较少,大多数人缺乏网络育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影响了网络育人的效果和质量;二是有的高校网络育人人员缺乏技能提升的机会,很难跟上网络育人的发展和变化,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无法适应新的技术和教学需求;三是高校对于网络育人的人员引进和选拔也存在不足,有的高校缺乏对于网络育人教师的选拔标准和要求,致使录用人员与其工作需求不匹配。

2.6 效果与评估体系不完善

高校未能建立科学完善的网络育人评估体系。一是高校网络育人缺乏相对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不同高校对于网络育人的重点和评价侧重缺乏共同的框架和标准,各高校网络育人的效果无法得到客观评价和衡量;二是高校网络育人的反馈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渠道,校方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阻碍了高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的通道;三是网络育人缺乏统一的监管,高校的思政工作和网络工作归口于不同的职能部门,这两个职能部门又归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对业务的指导很难两者融合兼顾。

3. 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思考与策略

3.1 加强高校网络育人研究工作

一是在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强和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研究。高校应通过加大科研经费,为教师多渠道提供科研项目和资助,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相关研讨会、研究小组等科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二是在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应建立网络育人研究数据共享和开放平台,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分享和发布研究成果和经验,促进学术合作和跨学科研究。三是在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应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通过对新方法、新模式的尝试和验证,推动网络育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四是在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过程中,应建立网络育人学科研究中心或平台,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相关研究工作,以促进学术合作和交流[5]。

3.2 培养学生参与网络育人积极性

一是搭建高校网络育人互动平台,为学生开创互相交流的渠道。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专门的教学网站或在线社交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分享和交流读书心得、社会观察和思考等内容,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二是设计在线学习资源和活动,包括在线课程、小组讨论、学术报告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三是为网络育人提供特定的主题或话题,这些话题可以与时事热点相关,涉及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个人发展等方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四是开设学生创作和分享的板块,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展示他们的作品或见解,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3.3 丰富网络育人内容与形式

一是为网络育人提供多样化的内容,要从单一的思政理论学习转为包含政治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在内的综合思政。网络思政教育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互动式学习载体,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呈现思政内容;应做好实际案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将理论知识融合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社会问题和热点话题中,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思考,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二是为网络育人开拓多样化形式,要从单向、单一的呈现方式中解放出来,开设双向互动、多维丰富的网络育人形式。网络育人应有互动活动,通过在线辩论、演讲比赛、小组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应采用多元化评估方式来衡量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引入在线学生作品展示、社会实践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动力。应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社团及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应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造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的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6]。

3.4 加大网络育人技术支持和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高校应建立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投入更多的资源,提升网络覆盖范围,确保学生可以顺畅地接收和使用网络教育资源。二是高端配备、及时更新和维护教学设施,如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虚拟实验室、智慧教室等。三是建设专业的技术团队,包括网络管理员、教育技术人员和运维人员等。四是建设集中的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包括学习资料、视频课程、互动讨论区等。五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育人工作进行数据分析。六是提供移动学习支持,开发适配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在线学习应用程序,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七是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加密网络数据传输,确保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信息和学习资料得到保护。八是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

3.5 加强网络育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他们应当不仅关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还应对其他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和方法。他们应当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學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三是从业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他们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困惑,同时还需要与同事合作,共同推动网络育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四是从业人员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网络育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教育人员需要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

3.6 完善网络育人工作的评估体系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包括网络育人内容、设施设备建设、学生参与度、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等方面,这些指标应能客观反映网络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二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评估问卷,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估和自我评估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网络教育的认同度、满意度和改进意见。三是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法,结合学生成绩、学术表现、社会实践等数据,对网络思政育人工作进行多维度评价。四是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评估工作,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高校改进和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五是建立快速反馈和改进机制,及时跟踪评估结果,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结语

总之,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是适应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举措。高校必须抓住网络这个关键阵地,通过持续加强网络育人资源建设、加强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创新网络育人方法与手段、完善网络育人评估体系等多项措施,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日益更新的信息时代潮流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政治合格、本领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A/OL].(2020-04-22)[2024-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2]陈金强,侯瑞宏.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三全育人”理念的融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5):94-95,98.

[3]张坤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5):52-55.

[4]张悦,王昊禾,申思达.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探索及构建——以“悦己兮”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室为例[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2,35(2):6-10.

[5]时影,舒刚.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价值生成与实践路径: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9):69-75,95.

[6]倪海奔,吴锦鸿,黄淑燕.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元宇宙+”视角[J].传播与版权,2023(15):100-103.

作者简介:郑园全,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