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未来产业赋能的地方样本

2024-04-09 18:08贾猛韩骞
决策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质科创合肥

贾猛 韩骞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自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一词被提出后,便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冲上“2023年十大流行语”榜首。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现有生产力的跃升,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多地发力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合肥将创新深植血脉,将“科里科气”作为城市气质,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全国重点城市”的目标。

“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和蝶变图谱

“连贯东西,融汇南北”的合肥是中国早期人类生活和原始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是中华文化南北东西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在合肥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从三国到宋朝再到明清时期,合肥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为人先的创新人物和发明。

近现代时期,被确立为省会的合肥是“三五之地”的江淮小邑,但合肥抓住了每一個快速发展的机遇,开始书写创新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坚持不懈聚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机制创新,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合肥如同一匹“黑马”实现了跨越70多年的蝶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从1952年到2004年是合肥探索起步的阶段。1952年8月合肥被确定为省会后,上海56家企业相继迁入,为合肥工业及科技发展铺垫了一层薄薄的家底。1970年合肥敞开怀抱接纳中科大南迁,1978年中科院合肥分院建立,一批中央部属研究机构也先后在合肥建立。1984年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筹建,1989年“科教兴市”成为全市发展的基本战略,1997年高新技术产业上升为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导,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引领合肥发展的第一动力。2004年合肥成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掀开了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从此,合肥也进入加速腾飞阶段。

2005年,合肥做出“工业立市”的重大决策。2006年,启动“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三大推进战略。此后,以京东方、大陆轮胎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从此,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台4G基带芯片原型机和世界首个规模化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逐渐出现在合肥工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成绩单”上。

2011年,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从“滨湖时代”进入“环湖时代”。

十八大以来,合肥由创新起家到创新当家,迈向了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17年1月,合肥成为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平台建设、科技攻关、人才集聚等方面不断突破,产生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合肥培育了一大批市场主体和创新型企业。

2018年,合肥正式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通过深度融入长三角,合作共建G60科创走廊。合肥从“内陆腹地”到“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左右逢源”中成为链接中东西部的重要门户。

2020年以来,合肥步入“四链”融合阶段。合肥牢记“国之大者”、落实创新国策,立足“养人之城”“创新天地”定位,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作用,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1年,合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在“科技即产业”的理念下,首创成立5个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创造性探索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机制。“合肥市大力培育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发展”典型经验被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涌动着的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首先是以“科里科气”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合肥注重从科技创新出发,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

合肥系统化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现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及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落户运行,形成了运行、在建、拟建、谋划十余个大科学装置的梯次发展格局,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一批大科学装置不但孕育出变革性技术,还催生出众多尖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础研究优势正转化为产业创新动能。小太阳、墨子号、嫦娥钢、质子刀、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一大批重大引领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并多次多项入选年度全国十大科技突破。

这些年,合肥在科创上取得的成绩也标志着合肥完全符合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2023年,合肥全市净增国家高企近2000家,总数超840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1000家,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新成立企业超400家。2023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居全国前列,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高科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合肥主要创新指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并承办了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依托安徽创新馆建立科技大市场,加快建设“全域场景创新之城”。2023年,合肥首次跻身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全国十强”。

其次是以“科里科氣”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科技创新的关键,不仅是产出成果,更在于用好成果。合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引领产业集聚。打造出“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现象级产业地标;实现规上工业产值首破万亿,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近六成,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4%;构建千亿级产业链5个、创新主体“4个翻番”、国家战新产业集群3个、千亿市值企业2户、千亿企业1户的“54321”格局。

另外,在已形成“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同时,合肥市正全力加码新质生产力,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国家战略导向,布局低空经济、空天信息、量子信息聚变能源和深空探测等未来产业。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吸引培育5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成为全球量子产业高地。在“2023年全球产业未来评估:未来20个城市”评估中,合肥居国内第3位,全球第12位,成为中国科研城市中增幅最快的城市。合肥市的战新产业培育也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三大国家战新产业集群综合评估全国领先。

最后是以“科里科气”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近3年,合肥累计实施330多项改革举措;完善决策机制成立“两委一专班”:市委科创委、市战新委,成果转化专班,1名市委常委专管;高水平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制定《合肥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成立市科创金融工作专班,为科创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科创金融优质服务;坚持国资领投、基金风投,构建总规模超3000亿元“基金丛林”,助推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

合肥发展新质生产力之所以取得这些成效,关键在于做好了三个“一公里”。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打通原始创新“最先一公里”,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在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勇挑重;二是加快产业创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聚焦主导产业,探索出“科创+产业+资本”的合肥打法,实现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和国资保值增值“双赢”;三是加快机制创新,联通“两个一公里”,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深化“政产学研用金”融合创新,建立健全要素保障、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服务等机制,做到不是最好就学习最好,打造创新环境“升级版”。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新时代合肥将锚定“六个强化”,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强化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强化改革攻坚突破、强化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人才战略支撑、强化塑造包容文化,奋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全国标杆城市。合肥的创新大文章还在浓墨重彩地书写中,合肥的新质生产力将拥有无限活力和前景!

(作者单位:合肥市社科联;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新质科创合肥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