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

2024-04-09 18:08朱莹莹
决策 2024年3期
关键词:开发区农业经济

朱莹莹

全国首创!

浙江嘉兴市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开创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一直以来,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为何农业也需要建设经济开发区呢?

传统农业面临低层次、低效益和低配套的问题,急需通过改革提高其生产和经济效率。嘉兴市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开发区,借鉴工业发展理念和产业融合发展思维,探索出一条重构产业生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产业提振新路径,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辟农业发展新空间提供经验借鉴。

打造“农业硅谷、农创高地”

农业经济开发区的构想,起源于2017年嘉兴平湖市广陈镇的一次创新探索。农保率高达96%、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广陈镇,希望在激烈的乡镇经济竞争中实现“破圈跃变”。

“工业发展讲效率、效益,要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农业为什么不可以?”平湖市委市政府负责人认为,像广陈镇这样农保率高的镇,既然特长是农业,那就立足于“农”,做深做透“农”的文章,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像重视城市建设一样推进农村建设。

“既然只能做农业,那就做最好的农业、最有竞争力的农业,建设一个独一无二的农业经济开发区!”

所谓农业经济开发区,就是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维,借鉴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发展理念,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像工业一样建园区、像工业一样抓招商引资,不断配强农业升级所需要的项目、土地、资金、科技、人才、服务等紧缺性资源,让农业质量、效应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一个“农业硅谷、农创高地”。

为打破低、小、散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拉升现代农业发展位势,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做了“一园四区三组团”的总体规划。其中“一园”是农产品加工园,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装备,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区”包括推动农业现代种源研发的“四新”农业示范区,突出农业产业内部循环的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两进两回”的美丽乡村产乡融合示范区,以及上海外供蔬菜基地建设的浙沪产业合作示范区。“三组团”即西部、东部2个优质粮食生产主导区和中部生态涵养区,目标是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绿色粮食发展模式和农业节能减排示范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一家生态农业大棚。 图/金鹏/IC ptoto 

开发区建设,招商先行。以“项目为王”“亩产论英雄”为导向,农业经济开发区紧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亩产效益的世界领先农业头部企业和高端人才,创新组建农业招商队伍、建立招商项目目录,定期举办“农洽会”“云招商”,重點开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等领域产业链招商,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蓝城农业科技、无人机飞防项目等一批农业“四新”项目先后落户。在管理机制、政策体系和要素保障等方面,平湖进一步加大用地政策、资金配比、人才引入倾斜力度,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涉农头部企业和高端项目落地的首选平台。

由平湖先行先试,嘉兴迅速复制推广相关经验至其它县(市、区)。在开发模式上,嘉兴并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短板和空间布局,大体形成了三种开发模式。

一是“无中生有型”。针对部分有一定产业基础、要素空间足但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的地区,通过制定全新发展规划、突出农业招大引强、配强园区基础设施,高起点实现农业经济转型 “弯道超车”。

二是“园区提质型”。部分地区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田园共同体等现有农业平台优势,将农业经济开发区以“园区园”形式有机嵌入,持续注入土地、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要素,通过优布局、提形象、打品牌,撬动区域农业整体联动发展。

三是“网络组团型”。针对农业空间不足、产业分布零散、无法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地区,采用跨镇域组团化发展模式,引导各地以特色化、功能化片区或分区形式建立开发区联盟,实现共享、共商、共赢。

跳出农业发展农业

“立足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农业经济开发区探索了一条创新要素集聚、创业人才汇聚、技术资本密集、产业深度融合的高能级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其关键是探索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新举措来全方位改造传统农业,以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功能价值整合为切入点,以“农业+”“文化+”“投资+”“数字+”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催生跨越式发展的变革力量。

突出“农业+”。农业经济开发区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深化、细化、立体化,构建具有更高辨识度、市场竞争力和溢价水平的强大农业品牌体系,加快实现农产品从“原料—商品—精品—名品—爆品”的升级转变。

突出“文化+”。立足农业经济开发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农业与科普、婚庆、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性嵌入体验农业、研学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业态,持续打开农业增值空间。

突出“投资+”。鼓励农民将土地、房屋、服务等资源整体折算入股,引导农业经济开发区健全工商资本、农业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创新发展农民“股金+租金+薪金”联动增长机制,让农业项目更好的融入乡村、富民增收、带动振兴。

突出“数字+”。注重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开发区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乡村”大脑,打造一批农业大数据中心、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基地、垂直农场等,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如桐乡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安信数字化育苗工厂项目,配有巡检机器人、种子处理加工、智能播种、智能运输、智能嫁接等设备,凭借国际先进的智慧种苗工厂概念和国内独创的数字化种苗生产模式,获评浙江省农业农村厅首批“未来农场”。

2023年嘉兴全市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基地)18个,累计培育未来农场5家、数字农业工厂27家。

与此同时,数实融合正加快叠加数商融合、数改融合。农业经济开发区培育了一批集电商营销、直播带货、主播培育等功能的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建成了海宁国际花卉产业园、桐乡崇福农创园等电商孵化基地,获评浙江省级农产品电商村9个。

嘉兴还深化数字化改革,开发“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种粮宝”应用,建设“浙农服”平台,在线核发种粮补贴4.8亿元、在线购买配方肥1.3万吨,激发激活农业信息交互匹配效应,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让机制活起来

农业经济开发区在组织架构上,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与乡镇合署办公,镇域发展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在实体运作上,各县(市、区)专门成立国资公司,总注册资本达12.7亿元,通过引入市场无形之手,提升开发建设效能。

在工作推进上,将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多部门齐抓共管,明确核心指标和目标任务,并纳入督查考核重點工作,定期进行监测评价。

在服务保障上,组建全能型“农小二”服务团队,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产业招商、项目开发、环境优化、配套提升、主体经营等工作环境全流程跟踪、一条龙服务。

建设标准向工业园区看齐,农业经济开发区不仅做到“三通一转”(通水、通电、通路、土地流转),还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等“多规合一”完善旅游、科创、商业、社区等相关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建好休闲绿道、农业展示馆、农创小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创学院、院士专家楼等人才配套工程,保障引进的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农创客、青创客等实现“拎包入驻”、无忧创业、安心就业。

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市县联动、务实管用的政策。

农业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市县联动、务实管用的政策。在资金方面,支农政策明确市、区财政对市级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给予6000万元/个补助,在2023年新一轮市级支农政策中,又对园区内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主体投资项目、公益性项目分别给予50%、80%财政补助。

在投融资改革方面,发挥农业绿色低碳的产业优势,探索农业经济开发区产业基金、现代农业发展补偿机制、碳金融试点等,汇聚更多的农业资本“活水”。

在用地方面,出台了《嘉兴市农业农村产业用地保障办法》,明确“两个5%”农业用地政策对农业经济开发区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预留5%左右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每年5%的年度计划指标和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保障农村产业发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安排指标单列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

在人才方面,出台政策大力引进农业农村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招商过程中附加人才和团队引进的条件,瞄准国内外优秀人才库,点对点、一对一开展招引并给予专项政策支持等。

截至目前,嘉兴市农业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2.7万亩,累计引进优质项目183个,其中亿元以上农业项目88个,仅2023年一年就新招引亿元项目25个、引入硕士以上人才99人。累计入驻国内外农业主体675家,涉农投资总量达181.7亿元,核心区亩均产出高于面上2倍以上。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农业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嘉兴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靓丽名片。

(作者系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1NDJC327YBM】成果。)

猜你喜欢
开发区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开发区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